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每篇集中论述这些地理学观点的一个方面。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李加林、王杰编著的《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研究》通过对浙江海洋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调研,提出了海洋文化景观的分类体系,并对浙江主要海洋文化景观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浙江海洋文化景观资源的主要开发模式,对促进浙江海洋文化景观资源保护具有的参考价值。另外,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研究,对探索延续与拓展地域海洋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探寻发掘提升海洋旅游和文化产业品位的新方法、丰富文化景观的理论体系并拓展海洋文化研究领域具有的开拓意义。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是“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2009年度教学团队)十几年教学改革和实践成果的总结,是国家精品课程“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核心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地球表层环境为主线,阐述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特征,分析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空间分异机制以及地貌发育和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介绍了对地球表层环境评估、规划、管理和调控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是地名研究不可多得的工作性总结资料,反映了北京市地名方面的现状。详细介绍了地名、地址、关注点等概念,研究了地名从产生到消亡的一般过程,深刻分析了地名在城市规划、测绘、管理中的应用,讨论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应用的流程,列举了北京市的地名审批及数字地名建设情况,分了当前地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地名工作及地名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采用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综合科技手段,地面调查研究与遥感观测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的方法,结合宏观地理系统及其微观组成的研究,探索长白山地理系统的历史成因、景观现状、动态演变过程、人类活动干扰及其在全球和区域尺度的纷乱用关系与规律,以充实和拓展关于长白山地理系硫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国际地缘生态安全研究提供科学基础和实践管理的依据。
本书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系列研究课题之一,其主旨是对河流健康生命及其价值和权利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河流伦理”体系。内容包括河流伦理的基本内涵、河流的价值、将道德共同体扩大到河流的必要性、河流的生存与健康权利、建构河流伦理应确立的原则,以及人对河流的责任与义务等,并对河流政策中的价值观与伦理观、河流评价机制中的伦理尺度以及河流管理实践中的生态意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既可作为理论工作者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水务工作者的一般读物,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是一部有关热液矿床成因的专著,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矿种(铁、铜、钨、锡、铅、锌、金、铀等)、各种类型(斑岩型、矽卡岩型、玢岩型等)矿床的热液来源,特别是热液中的矿、水和热三种源的测定方法和结果;论证了绝大多数矿床(原被定为岩浆热液成因)的热液生成于交代过程,属交代成因热液。热液矿床为异常地温梯度体系、大气降水或海水的水-岩反应体系和交代蚀变体系的演化产物。据此总结出交代热液矿化一系列独有的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成矿机理和矿床的分布规律等,使“三源成矿论”升华为交代热液成矿学说;同时还建立了三源交代热液无矿——成矿系列模式,创立了三源预测方法;介绍了三源的标志、预测的内容、预测实例和预测的效果等。 本书既有先进的成矿理论,又有科学的矿床预测方法、内容丰富、资料系统、
我们评价一个人有学问,常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足见国人对地理知识的重视。有些知识对个人而言,多则有益,少亦无碍,但地理知识不是这样,缺少它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障碍和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会使我们失去许多成功的契机。 本书为读者展示悠久的中华文明渊源、壮美绮丽的疆域风光、地域差异明显的环境资源、因地制宜的工农业生产和趋于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分层次、多角度解读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设置了民间传说、名品制作工艺等相关链接,对中国地理知识加以延伸拓展,力图使繁杂的地理知识形成有其起源背景、地域特点等的有机整体,方便有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学习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