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时间生物学》是揭示生物体在空间时间条件下生物节律、时间结构、节律导引与工程的一部创学科开篇之作。本书是在多年载人航天发展的基础上,以现代生命科学,特别是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顺应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需要编写而成。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空间时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体系结构和实验方法,阐述了载人航天外太空环境生物节律的生理基础、空间生物节律分子生物学机制、空间环境生物节律变化和导引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等内容。本书对于人类在空间长时间逗留及对深空探测中所遇到的医学与健康维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地方、空间与生存——段义孚生态文化思想研究》是部研究美籍华裔学者、当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生态文化思想的学术著作。从对段义孚生态文化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背景、发展历程以及重要的理论特征的梳理和评析入手,《地方、空间与生存——段义孚生态文化思想研究》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段义孚生态文化思想所涵盖的生态生存观、生态整体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文艺观,揭示了段义孚生态文化思想的独特建树及其对中国当下生态文化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初步形成了作者宋秀葵自己的关于生态文化研究的学术观念。
生物地理学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在地球上的时、空分布现状及其历史、格局和机制。原著是享誉国际的大学教科书。本书讲述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学科的现状、历史和展望,均衡地介绍了陆地、岛屿和海洋生物地理学的知识,突出了生态的和进化的研究途径和成果,涵盖了学科的新进展,广征博引,实例丰富,图文并茂,可作为我国生物学和地理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及环境和自然保护工作者参考。
科学普及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得科普工作有法可依,《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使得科普工作的目标和实施步骤更加明确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科普工作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同时对科普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科普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科普工作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科普工作在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同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公众的科学素养已经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生存质量;对国家而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
本书不是一核技术生态学应用的工作手册。它是为生态学工作者熟悉并掌握众多放射生态学技术而写的,而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导致他们在生态学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本书内容共15章:放射性探测技术;确定年代技术;初级生产力测定;辐射源和剂量学方法;环境放射性;食物和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辐射效应;核素在生物体内的舆;核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行为研究;生理和循环研究;农业与环境科学研究;水文学研究;雄性不育及其他技术;某些放射性核素分布和转移的参数。内容涉及:(1)基本的放射生态学技术;(2)辐射生态效应和放射卫生防护;(3)环境放射性水平及污染评价;(4)放射性示踪剂的迁移转化和传输机制;(5)放射性示踪剂的迁移转化和传输机制;(5)放射性核素和电离辐射生态学应用。各章相经独立,又相联系,便于读者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