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物,旨在提供一幅“全景图”,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通过考察从文明之初到21世纪早期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本书阐明
《中华科学文明史(第4卷)》是李约瑟(JosephNeedham)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简编本,篇幅仅为李氏巨著的十几分之一,全书分5卷,本卷共16章,包括:中国的语言、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科学传播、中国科学的基本观点等。
本书系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古代以孔丘、孟轲为代表之儒家、以老聃、庄子为代表之道家、以墨翟、公孙龙为代表之墨家与名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之法家等诸多学派的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及对科学之一般态度,论述了其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考察了中国占代科学思想基本观念及其与古代欧洲科学思想的差异。全书旁征博引、辨析入微,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
这是一部全面展现从公元前3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和外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社会经济方面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大型学术文献。全书以时间发展为纵线,采用横向对比的特殊编纂体例,将中国科技与外国科技、中国社会与外国社会放在同一时段内进行对比,使广大读者更易了解中西方在科技、社会方面的不同特征以及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科技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领会科技与社会的内在关联,使中国与世界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清晰凸现。全书语言风格力求简明、确切,只记叙事件本身,不作评论,以求客观、准确,真实地再现历史原貌。
这是一部全面展现从公元前3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和外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社会经济方面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大型学术文献。全书以时间发展为纵线,采用横向对比的特殊编纂体例,将中国科技与外国科技、中国社会与外国社会放在同一时段内进行对比,使广大读者更易了解中西方在科技、社会方面的不同特征以及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科技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领会科技与社会的内在关联,使中国与世界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清晰凸现。全书语言风格力求简明、确切,只记叙事件本身,不作评论,以求客观、准确,真实地再现历史原貌。
《科学技术史二十一讲》是在清华大学近年来面向本科生开设的科学技术史系列讲座的基础上,根据多位参与授课教师的讲稿修订而成的。内容涉及从古今科学技术在各个不同文明中的成长和发展。本书定位于大学生素质教育,旨在开拓视野,打破文理藩篱,增强科学技术的历史感,注意运用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新材料,反映新的成果和观点,各讲既相对独立,又有整体的联系。 该书适用于大学生、研究生学习,也可供从事本课程教堂的教师及对科学技术史有兴趣的人士阅读、参考。
这是一部全面展现从公元前3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和外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社会经济方面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大型学术文献。全书以时间发展为纵线,采用横向对比的特殊编纂体例,将中国科技与外国科技、中国社会与外国社会放在同一时段内进行对比,使广大读者更易了解中西方在科技、社会方面的不同特征以及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科技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领会科技与社会的内在关联,使中国与世界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清晰凸现。全书语言风格力求简明、确切,只记叙事件本身,不作评论,以求客观、准确,真实地再现历史原貌。
1833年6月24日,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召开第三次大会。大会首位发言人是威廉·休厄尔(William Whewell),他是的明星,三一学院的院长――大学很的职位,他性格率直,言词简洁有力,后人赞誉他是英国科学促进协会成立的引路人之一。在此次会议上,休厄尔提出了“科学家”这一称谓,这就是“scientist”(科学家)。 劳拉·J.斯奈德著的《哲学早餐俱乐部(四个杰出科学家如何改变世界)》记述了这四个人成功地将自己大胆乐观、年少轻狂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令人赞叹不已。但是,这一成功也带来了几近于悲剧性的讽刺:正是他们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了过时的人。他们为“科学家”制定了特定的角色,而像他们那样的人却没有了容身之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同他们差不多的科学人士不愿意顶着“科学家”这个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