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美国科学史》讲述了美国科学从世界边缘到中心的历程。《美国科学史》中文版根据原著内容,划分为综合卷和学科卷。综合卷包括美国科学概况、美国政府的科研与管理机构、综合性科学组织与期刊、大学与科学教育、科学与工业等,从历史、体制、组织和机构等角度描绘出美国科学的框架和全景;学科卷分别从数学与天文学、物理学、核能与航空航天、化学与化工、生物学、地理学与地质学、医学/生理学与心理学、农业/气象与环境保护等从不同的领域反应美国科学的不同侧面。这样两卷册的划分也方便读者梳理和理解美国科学史的脉络和全貌。
人类与生俱来便有发明创造的能力,这是人类得以生存并不断进化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会用到数不清的科学发明,有些科技甚至能够挽救生命,但这些技术的起源时间、发明背后的故事也许鲜为人知。 《改变世界的1001项发明》以编年史的形式对全球各个时期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发明进行了回顾。书中既包含了车轮这样的原始发明,也有MP3播放器这样的高科技,旨在带领读者探索发明背后的故事,追踪每项发明从理论到成型的实践过程。编者相信定会有许多内容令你惊诧不已:你不会想到牙膏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而在公元前1500年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剪刀了。另外,你想知道互联网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卫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翻开《改变世界的1001项发明》,你将沉浸在一个由无数发明集合而成的奇妙世界中
本书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作者回到十七世纪的英格兰,从知识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情境出发,重新考察了传统科学史认为已成定论的“实验科学的诞生过程”,揭开了玻意耳-霍布斯之争的历史黑箱。 本书对科学史和政治史兼具启发意义,“利维坦”与“空气泵”的并列出现暗示着如下主张:消除真空,就是避免内战;解决了知识秩序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社会秩序的问题。 本书首次将霍布斯拉丁文版《物理学对话录》译为中文(见附录),是了解霍布斯与玻意耳论战的一手资料。 本书因对欧洲社会科学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荣获2005年度伊拉斯谟奖。
采用先进高强度钢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热处理工艺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低强度铁素体-珠光体钢发展为双相钢、相变诱发塑性钢、孪生诱发塑性钢、淬火-分配钢和淬火-分配-回火钢等先进高强度钢,相关研究近十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本书由绪论和九章研究内容组成。绪论概述上述各种先进高强度钢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研究的理论成果;其余九章的内容包括:高强度钢设计的理论基础,高强度钢组织表征的原理和技术、双相钢、相变诱发塑性钢、孪生诱发塑性钢、淬火-分配钢、淬火-分配-回火钢,淬火工艺中温度场-组织场-应力场的有限元模拟和等同于MQ-P-T工艺原理的ATQ工艺及其工程应用。 本书可供先进高强度钢研究的入门者和需要理论提高的研究者参考。
人类与生俱来便有发明创造的能力,这是人类得以生存并不断进化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会用到数不清的科学发明,有些科技甚至能够挽救生命,但这些技术的起源时间、发明背后的故事也许鲜为人知。 《改变世界的1001项发明》以编年史的形式对全球各个时期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发明进行了回顾。书中既包含了车轮这样的原始发明,也有MP3播放器这样的高科技,旨在带领读者探索发明背后的故事,追踪每项发明从理论到成型的实践过程。编者相信定会有许多内容令你惊诧不已:你不会想到牙膏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而在公元前1500年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剪刀了。另外,你想知道互联网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卫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翻开《改变世界的1001项发明》,你将沉浸在一个由无数发明集合而成的奇妙世界中
本书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建筑卷》,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的 建筑发展史。作者广泛收集实物材料和文献史料,互相印证,力求把论断 建立在实物与文献结合的基础上。各时代的内容大体按规划、建筑、结构 、材料、施工等分类梳理,探索其发展脉络。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侧重 于科技发展的建筑通史,适于科技史工作者、建筑工作者和相关专业大学 师生阅读。
从未有一部美国的历史像哈罗德·埃文斯写的这部我们期盼已久的本书。凭借其气势和说服力,他写的《美国世纪》已成为最叫好的书,而今,埃文斯又为我们讲述过去两个世纪制造美国的男男女女的史诗故事。 美国的繁荣史是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民的历史,他们对技术有着神秘的信仰,从在大平原上用风车取水的早期定居者,到互联网上网络精英,创新、实用发明,是美国卓越背后的主要力量。而非凡的历史不止这些。哈罗德·埃文斯探索了创新者如何一次又一次被证明是大众化的推进者,他们不是靠贪婪驱动,而是怀有远大的抱负。他们把国家的政治理想运用到了经济现实中。 通过埃文斯生动的叙述和五百多幅令人难忘的照片和插图,这些创新者栩栩如生。我们看到拓疆者约翰·费区在印第安人手中几乎丧命,由此激发他发明了艘蒸汽船;我们看到奥维
本书描述的是技术发展理论的依据是技术史研究的成果,以及从经济史和人类学中获取的相关材料。它挑战了一种流行观点:技术进步是由少数英雄式的人物不依赖过去的任何原有技术而创造的一系列发明所推动的。因而,本书的观点是以生物进化论而非以政治革命理论和实践为基本出发点,所作的类比构成的。 本书中贯穿着主题:其一是多样性--确认古往今来所见的人造物的品种惊人之多;其二是需求--相信人类总是因某种动机去发明人造物以满足人类生命的基本需求;其三是技术进化--通过有机类比解释这些新颖产品为何出现及其选择机制。 尽管本书的目的不是按年代先后叙述技术史事件,但包括了西方技术史上的一些划时代的主要成就:水轮、印刷机、蒸汽机、汽车和卡车、晶体管--并以它们为例支持本书的理论框架。本书对那些欲想知道技术怎样发展
《中国物理学史(近现代卷)》由中国科技史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士平教授等活跃在物理学史线的学者编撰。对中国近现代物理学史的研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系统性、综合性的著作还非常少。全书综合近年的有关研究成果,循着西方物理学在我国引入、传播、发展的过程而展开叙述。从横向上,作者注重从科学文化的视角选择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人物、成就进行描述,并注重科学家人格的重塑,论述观点新颖。《中国物理学史·近现代卷》还将中国物理学家的工作记述到20世纪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