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硅及硅铁生产》以工业硅、硅铁生产为主,分两个部分系统介绍我国工业硅和硅铁生产的工艺、装备、技术指标、环保治理等。编写内容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把近年来该领域技术创新取得的成果以及应用情况认真加以总结。在工业硅生产部分,介绍了工业硅的性质、工艺原理、生产原料、操作参数、炉外精炼、生产设备、环境保护及未来发展趋势;在硅铁生产部分,介绍了硅铁的性质、生产原理、原料情况、物料平衡计算、工艺操作、生产设备、环境保护等。 《工业硅及硅铁生产》可作为职业技术学院大中专学生学习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工业硅、硅铁冶金企业职工培训用书或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压敏胶的制备、配方、设备、性能测试与应用,包括橡胶型压敏胶、丙烯酸酯压敏胶、热熔压敏胶、有机硅压敏胶、聚乙烯基醚压敏胶及其他压敏胶等;并简要介绍了背面处理和隔离剂、底涂剂的种类与应用;最后讲述了各种压敏胶制品的生产与应用技术。 本书内容新颖,文献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实用性强。对从事压敏胶开发、生产与应用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塑料用涂料与涂装:有机涂料与涂装》介绍了各种塑料的表面性能,并用大量实例介绍了不同塑料及与之相适应的涂料、涂料配方的设计原则、低表面能塑料涂装前的处理方法以及涂装工艺。
本书为论述聚氨酯胶粘剂的实用型技术著作,对该领域做了全国介绍。包括单组分聚氨酯胶粘剂、双组分矛氨酯胶粘剂、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多异氰酸酯胶粘剂、聚氨酯密封胶、聚氨酯粘合剂的制造与应用技术,以及生产聚氨酯粘剂所用原料、粘接机理、所有设备、工艺条件与性能测试方法。该书特点具体实用,既有外成果的总结,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提练,叙述简洁明确,直观便捷,行文流畅。除适用于聚氨酯科研、生产、教学领域技术人员外,鉴于对其实际施用、具体操作也有介绍,故对聚氨酯应用部门人员亦富参考价值。
本书是“色谱技术丛书”中专门介绍高效液相色谱的分册。书中从操作者的角度对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类发展与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做了全面介绍,在此基础上对液固色谱法和液液色谱法、正相和反相键合相色谱法、亲水作用键合相色谱法、疏水作用键合相色谱法、微柱液相色谱法、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多种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色谱分离条件、分析操作、实验技术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梯度洗脱的原理和方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做了系统介绍,总结了高效液相色谱新技术的进展。 本次修订根据高效液相色谱近年的发展对第二版内容做了大幅更新,新增了亲水作用键合相色谱法、疏水作用键合相色谱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新技术的进展三章,删除了第二版中体积排阻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两章。对其他各章增补了仪器、填
为提高从事聚氯乙烯成型加工人员的技术能力,正确选用塑料原材料与助剂,合理地进行配方设计,我们邀请了40位知名教授和专家讲授企业界最关心的技术内容,如原材料的特性与配方设计、共混改型、增强增韧、管材、电线电缆、人造革、超细填充材料等。《聚氯乙烯塑料助剂与配方设计技术(第2版)》由龚浏澄、郑德、李杰主编,分为专论、配方设计、应用三篇。并在版的基础上增加了2007~2009年配方设计研讨会专家报告。《聚氯乙烯塑料助剂与配方设计技术(第2版)》专论阐述了塑料增强增韧、降解与稳定、老化、塑料再生等;配方设计涉及各种塑料助剂的功能与配方设计技术;应用篇介绍了PVC在异型材、管材、电线电缆、人造革方面的应用。
《化工设计(第四版)》以车间(装置)工艺设计为重点,介绍化工设计的原则、方法、设计程序和技巧、化工设备图和各种化工工艺图的绘制及阅读方法,以及常用计算机软件(AspenPlus、Pdmax等流程模拟和三维工厂设计软件)在化工设计中的应用等。全书共十一章:化工厂设计的内容与程序;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设备的工艺设计及化工设备图;车间布置设计;管道布置设计;非工艺专业;工程设计概算及技术经济;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实例;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与实例等内容。本书采用“国际通用设计体制和方法”的有关设计标准及规范,反映设计单位运用计算机的成果。《化工设计(第四版)》为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和毕业设计指导参考书,也可供石油与化工、制药及轻工等行业从事科研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工程设计
根据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利用可再生资源、采用先进的支撑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方向,而酶制剂应用技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发展酶制剂应用技术、拓展应用领域,本书在淀粉糖、酒精、酿造、食品、味精、有机酸及葡萄糖酸盐、蛋白质加工、饲料、纺织、造纸、皮革、医疗、洗涤剂等行业选择重点课题进行解答。本书共分为12章,选择了207道问答,这些题目涉及新产品开发、收率提高、节能降耗、质量提高等人们关注的问题。本书从理论到实际、从科研到生产、从传统工艺到现代科技、从工艺到设备等方面进行重点叙述,对提高科研人员水平和企业综合素质有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