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钨矿山及选矿工艺/有色金属文库》分为上、下两篇,共计10章,上篇内容重点写我国钨矿资源、钨矿的发现、钨矿开采发展历程、钨矿山分布、钨矿山建设和现实情况以及主要钨矿山简介等;下篇重点内容为我国钨选矿工艺,分别对黑钨矿的选矿技术和白钨矿的选矿技术进展进行阐述,并对钨矿伴生有价金属综合回收技术安排了专门章节进行论述。
《俄罗斯地质与矿产资源及重要地学文献资料集成》介绍了俄罗斯区域地质概况、地质勘查工作现状、矿产与能源发展情况、矿物原料基地的利用,以及俄罗斯各联邦区的资源分布、矿业与能源结构;整理并翻译了俄罗斯主要地勘单位和研究机构名称,对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的俄罗斯地质、矿产和能源方面重要文献资料信息进行了汇编,为了方便读者查找相关资料内容,还将俄文信息进行了编泽。《俄罗斯地质与矿产资源及重要地学文献资料集成》为进一步推进中俄矿产与能源方面的深化合作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和资料,为地勘工作者、矿业与能源开发企业和投资者,以及相关科研人员和学者提供参考。
《稀有金属矿工艺矿物学》作者梁冬云、李波自1982年开始从事稀有金属矿产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工作,三十多年的工作实践,深谙稀有金属矿研究工作的高难度,秉承前辈们严谨、细致、务实的学术作风,在研究稀有金属矿物特征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形成专有的技术方法。《稀有金属矿工艺矿物学》是作者及其科研团队工 《稀有金属矿工艺矿物学》较全面介绍了稀有金属矿的性质特点和稀有金属矿工艺矿物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叙述了各种稀有金属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特征,并分别列举研究实例。《稀有金属矿工艺矿物学》适合于大学本科、研究生以及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参考,也可供相关矿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使用。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煤矿支护产品的研制技术和技术标准,以及支护产品的通用形式和结构详图,介绍了当今煤矿支护产品的生产状况和重点定点生产厂家的生产技术能力。本书力图使支护产品的结构和技术参数统一,性能统一,标准统一,验收标准统一。书中还编入了内容涉及单体液压支柱、摩擦支柱、金属项梁现行的执行标准和相关产品的使用维护说明书,以及用户验收时的“验收细则”。所列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法则,必须遵守执行。“验收细则”是标准中有关条文的细化和判定原则,它规范了用户的验收。产品使用维护说明书是按GB9969.1-98标准重新编写的,以便于生产企业在申请“安全标志准用证”时,参照编写。从而极大地方便了支护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制造、采购、订货和对支护设备的使用、维护,同时也为支护设备生产企业、相关部门查阅相关
《中国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实践与展望》从国际、城市矿产的发展历程着手,介绍了城市矿产的基本内涵以及我国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的积极意义,探讨了我国典型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建设现状及典型示范基地的实践经验,同时结合发达国家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的先进经验,识别了我国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后展望了我国城市矿产的未来发展前景。希望《中国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实践与展望》的出版能够对我国城市矿产的开发利用起到的推动作用。
《煤矿水害风险评价与防治决策系统研究》章首先介绍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煤矿水害事故现状与特点,说明研究的选题背景及动机,归纳研究的现实与理论意义。同时,回顾了当前外对煤矿水害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本书研究目标与路线。第2章介绍了常见的煤矿水害事故类型,并根据不同水害类型提出了对应的防治方法。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一个具体的煤炭企业中水害事故特点和防治措施。第3章研究多煤矿水害风险评价问题。第4章研究了煤矿探水技术的成本效益。第5章研究了煤矿疏水堵水技术的成本效益。第6章建立了煤矿水害风险评价与防治决策支持系统。最后一章对全书内容及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本书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提出研究的方向和展望。
本书是在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现行《煤矿测量规程》的要求,将原来的《矿山测量学》分册《生产矿井测量》、第二分册《矿区建设施工测量》和第三分册《露天矿测量》的主要内容统编在一起,称为《矿山测量学》。《矿山测量学》共分十二章,综合了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同时又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书中详细叙述了矿山测量的研究内容及任务;井下平面控制测量;井下高程测量;矿井联系测量;巷道及回采工作面测量;贯通测量;煤矿测绘资料与地质测量信息系统;井下导线测量的精度分析;井下高程测量的误差;矿井定向的精度分析;贯通测量方案的选择与误差预计;立井施工测量和露天矿测量等。本书除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测绘工程专业矿山测量方向的教材外,还可供矿山测量和工程测量工作者以及采矿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参考。对从事地下工程
为了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必须及时掌握煤质的变化规律。受测量方法和相关技术限制,传统的煤质分析技术已不能满足煤炭生产、加工和利用等过程的要求。煤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煤质快速检测方法,可实现煤质全元素的快速在线分析。由于该技术是一种间接分析方法,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建模数据及方法。鉴于此,针对煤样光谱数据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多、维数高、特征变异范围广等问题,《煤质近红外光谱智能分析理论与应用》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相应的煤质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框架,并围绕影响其应用的四个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具体包括:建模样本优化筛选研究,煤样光谱数据的恢复处理研究,煤样光谱数据压缩处理研究,煤样光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据此构建煤质的快速在线分析模型并进行应用研究。《煤质近红外光谱
《采煤机动力学分析方法与系统》运用矿山机械、信息工程学科交叉的新理论与应用技术,建立了采煤机整机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对采煤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动力学特性的研究,提出了集采煤机建模、分析、优化为一体的数字化设计方案;突破了采煤机参数化CAD建模、参数化CAE分析、参数化优化设计、网络环境下的动力学分析等关键技术,开发出采煤机动力学分析系统(包括NX NASTRAN的采煤机参数化设计与分析系统、网络环境下基于ADAMS的采煤机动力学分析系统)。从而实现了从建模到分析再到优化的闭环控制,推动了采煤机传统动力学分析方法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了采煤机设计效率及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
《俄罗斯地质与矿产资源及重要地学文献资料集成》介绍了俄罗斯区域地质概况、地质勘查工作现状、矿产与能源发展情况、矿物原料基地的利用,以及俄罗斯各联邦区的资源分布、矿业与能源结构;整理并翻译了俄罗斯主要地勘单位和研究机构名称,对中国地质图书馆馆藏的俄罗斯地质、矿产和能源方面重要文献资料信息进行了汇编,为了方便读者查找相关资料内容,还将俄文信息进行了编泽。《俄罗斯地质与矿产资源及重要地学文献资料集成》为进一步推进中俄矿产与能源方面的深化合作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和资料,为地勘工作者、矿业与能源开发企业和投资者,以及相关科研人员和学者提供参考。
本书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煤岩冲击失稳的诱发因素、破坏特征及失稳类型。全书共10章,内容包括绪论,煤岩冲击失稳灾害分布、发生特征及诱因分析,煤岩冲击失稳机理的非平衡热力学分析,煤岩冲击失稳孕育、产生模型分析及实验,冲击倾向性煤体的细观结构特征,冲击倾向性煤体内裂纹非稳定扩展宏细观实验研究,基于能量释放的煤、岩体失稳前兆信息研究,深部煤岩冲击失稳主要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分析,煤岩冲击失稳现象的现场实例调查,煤岩冲击失稳的多参量预警技术与综合防治。 本书可供矿业工程、力学、岩土工程、铁路交通、水利建设、地质学等专业的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使用。
本书针对磁铁矿选矿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践,以问答的形式详细介绍了磁电选矿的理论、方法、设备及工艺,内容包含磁选的基本原理,弱磁场磁选设备及磁系结构参数,强磁场磁选设备及磁系结构参数,超导磁选、磁流体分选和磁种分选,磁选设备的运行维护,磁选的实践应用以及电选理论、方法及设备,除了介绍基本概念、理论外,也加入在磁电选矿方面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本书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可供选矿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以及作为大、中专等高等院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铁矿开发利用的管理人员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