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10章,利用根轨迹、频率响应和状态变量方程等三种方法,将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结合起来。章通过实例综述了反馈的基本思想和一些关键的设计问题。第2~4章是本书的基础,主要介绍了动态系统的建模、控制领域中常用的动态响应,以及反馈控制的基本特征及优越性。第5~7章为本书的核心,分别介绍了基于根轨迹,频率响应和状态变量反馈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第8章通过描述数字控制系统基本结构,介绍了应用数字计算机实现反馈控制系统设计所需的工具。第9章介绍非线性系统,描述函数的频率响应、相平面、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以及圆稳定性判据。0章将三种基本设计方法相结合,给出了通用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到几种复杂的实际系统中。
本书共分为10章,利用根轨迹、频率响应和状态变量方程等三种方法,将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结合起来。章通过实例综述了反馈的基本思想和一些关键的设计问题。第2~4章是本书的基础,主要介绍了动态系统的建模、控制领域中常用的动态响应,以及反馈控制的基本特征及优越性。第5~7章为本书的核心,分别介绍了基于根轨迹,频率响应和状态变量反馈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第8章通过描述数字控制系统基本结构,介绍了应用数字计算机实现反馈控制系统设计所需的工具。第9章介绍非线性系统,描述函数的频率响应、相平面、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以及圆稳定性判据。0章将三种基本设计方法相结合,给出了通用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到几种复杂的实际系统中。
《废铅蓄电池环境管理的探索与实践》的编写人员均为参与废铅蓄电池环境管理法规制度设计和具体组织开展试点工作的管理人员。书中所述的试点工作经验和成效均源自编写人员的亲身实践和对我国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社会源危险废物管理体系改革的前沿探索。阐述的试点工作经验可操作性强,应用效果良好,并已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得到推广应用。该书结合实际应用案例介绍深入浅出,所涉及的内容已凝聚于相关政策文件和标准规范,在行业内相关会议上多次分享于主题报告中,反响强烈,对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设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体系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废铅蓄电池环境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分为现状篇、实践篇和展望篇3个部分,共17章,由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组织
《生活垃圾高效清洁发电关键技术与系统》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机固废高效清洁稳定焚烧关键技术与装备”的成果之一,在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3章,主要介绍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发展演变、外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及技术研究进展,基于热转化的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技术,以及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优化技术及应用。第二部分为第4~5章,主要介绍生活垃圾炉排炉高效清洁发电工艺系统及工程应用实例,大规模燃料化生活垃圾循环流化床焚烧技术及工程应用实例。第三部分为第6章,主要介绍我国生活垃圾高效清洁焚烧评价体系及主要评价指标。本书既可用于高等院校能源动力、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能源、环保等行业相关科研、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人员的参考和培训用书。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我国协同实现大规模碳减排、保障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燃煤电厂大规模减排的选择。《中国燃煤电厂CCUS项目投资决策与发展潜力研究》综合考虑燃煤电厂CCUS项目在市场环境、政策激励、低碳技术竞争、代际技术进步、地质封存和源汇匹配条件等方面所面临的多重不确定性影响因素,采用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科学、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和系统科学等多学科模型与方法,围绕燃煤电厂CCUS项目在各因素影响下的投资决策和减排潜力及CO2利用率等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基本结论。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在当前科技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技术领域备受关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技术》结合外电池技术及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系统介绍了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安全评估技术、梯次利用颠覆性技术、电池组与单体预处理技术、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技术、资源化综合利用实例及全生命周期评价,并对本领域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展望。
本书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数据,利用LEAP模型,以2015年为基准年,从不同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出发,研究不同情景下我国2030年、2040年的能源需求结构变化、电力结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对风电和光伏发电的碳减排成本和补贴成本进行测算,并对风电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减排效应和影响进行测算。
人类发展既依赖于自然,又要与自然抗争。自然在给人类发展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会给人类社会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为此,人类必须科学地认识这些自然灾害,并采取应对措施来将危害降至大力度优惠。本书主要讨论自然灾害的4大主要来源及其预防措施: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地球内部能流;影响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外部能流;引发滑坡的重力因素和降雪;小行星和彗星对生活的影响。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人口、内部能量与板块构造、地震、火山活动、海啸、龙卷风、闪电、热浪、寒流、飓风、气候变化、洪水、火灾、滑块、海岸侵蚀、空间天体的影响等。
人类发展既依赖于自然,又要与自然抗争。自然在给人类发展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会给人类社会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为此,人类必须科学地认识这些自然灾害,并采取应对措施来将危害降至大力度优惠。本书主要讨论自然灾害的4大主要来源及其预防措施: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地球内部能流;影响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外部能流;引发滑坡的重力因素和降雪;小行星和彗星对生活的影响。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人口、内部能量与板块构造、地震、火山活动、海啸、龙卷风、闪电、热浪、寒流、飓风、气候变化、洪水、火灾、滑块、海岸侵蚀、空间天体的影响等。
本书主要面向河流健康、生态流量保障及生态调控等国家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需求,分析水电开发条件下河库系统特征及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的生态需水问题,探讨生态需水保障对象及其需水特征,揭示典型河库系统生态需水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高坝大库、山区小水电等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的生态需水核算方法,构建不同类型河库系统生态需水调控指标与阈值体系,并在金沙江下游和云南景谷河流域典型河库系统开展生态需水调控应用实践研究,为河库系统生态流量调度提供决策理论和技术支持。
环境是一类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的有机污染物,可威胁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微生物降解是环境中转化和消减的重要途径,获取高效的降解菌,探明其降解机制,有望为发展基于微生物降解的污染治理技术、控制污染风险提供科技支撑。本书共分7 章,主要论述环境的基本属性,分析畜禽粪便-土壤-水系统中环境的污染特征、演化规律及生物生态效应,分离筛选出多株具有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并总结功能菌及其菌剂对的降解途径、规律及分子机制,介绍一些基于微生物降解的典型污染治理生物处理技术及应用。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中国篇》聚焦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 7)、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七大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针对21个具体目标汇集了 39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在典型地区和中国两个尺度上针对 SDGs指标的研究、监测和评估成果,包括30套数据产品、22种方法模型和32个决策支持。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充分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