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懋可纵横于中国农业史、社会史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使他在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写中左右呼应、水到渠成。 在这部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中国4000年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观念、知识和表达方式,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植物、动物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书的靠前部分讨论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坏、战争、水利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勾画出中国环境史的“一幅总图”;第二部分选择浙江嘉兴、贵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个典型地区的个案,用“特写镜头”对“总图”进行细化和强化,具有浓厚的经济一社会史色彩;第三部分以“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三章考察了中国历目前的环境观
本书从理论和实际应用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对河流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分析河流生态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基础上,介绍了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治理技术、河水微生物就地净化技术、河流曝气复氧技术、河水絮凝技术、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底泥处置技术和综合调水技术;还对河流水质和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方法作了扼要的介绍;最后,对河流污染治理技术体系的优化论证进行了探讨。每一章都附有实例,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本书可作为从事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决策人员、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
《蝗虫高效生产养殖与综合利用技术》以东亚飞蝗为主要对象,讨论了蝗虫的研究历史概况,包括蝗灾的控制技术研究利用及蝗虫资源化利用历史;蝗虫生产养殖的生物学基础;蝗虫规模化生产养殖技术;蝗虫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的基础;蝗虫的捕捉、贮存、运输与加工;蝗虫资源的综合应用;蝗虫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意义与前景;蝗虫资源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与风险评价;蝗虫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效益分析;东亚飞蝗的可持续控制技术。
全书内容共分六部分,11章部分包括章和第2章,主要介绍了MSCMG的工作原理和总体结构第二部由第3章~第5章组成,主要介绍了高速磁悬浮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高稳定度高精度控制方法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第三部分由第6章和第7章组成,分别研究了单框架MSCMG的高稳定度控制方法和高精度高带宽控制方法第四部分由第8章和第9章组成,分别介绍了双框架MSCMG的解耦控制与结构弹性模态振动抑制方法第五部分由0章组成,主要介绍MSCMG框架伺服系统的高精度控制问题第六部分由1章组成,对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全书内容共分六部分,11章部分包括章和第2章,主要介绍了MSCMG的工作原理和总体结构第二部由第3章~第5章组成,主要介绍了高速磁悬浮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高稳定度高精度控制方法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第三部分由第6章和第7章组成,分别研究了单框架MSCMG的高稳定度控制方法和高精度高带宽控制方法第四部分由第8章和第9章组成,分别介绍了双框架MSCMG的解耦控制与结构弹性模态振动抑制方法第五部分由0章组成,主要介绍MSCMG框架伺服系统的高精度控制问题第六部分由1章组成,对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和低碳发展》由蔡博峰、冯相昭、陈徐梅编著,介绍交通领域CO2排放和低碳发展的技术和政策。前两章讨论了交通领域CO2排放核算方法和全球及中国交通CO2排放特征;第3~5章分别介绍了道路、航空和水运交通的低碳政策和技术;第6章综述了我国交通领域的低碳发展。《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和低碳发展》可供交通、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以及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考。
本书系统阐述了建筑物室内和代表性密闭空间的空气污染概况、空气污染的控制理论与技术。内容包括: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类型、特征和综合防治对策,室内空气污染暴露过程、健康效应及其研宄方法,建筑和装修装饰材料、人体和室内活动等污染源释放空气污染物的机制及源头控制策略,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原理及其与室内空气质量的关系、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强化通风技术、空调系统及其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及新风净化技术、通风与室内空气质量关系的数学描述,室内空气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有毒有害微生物净化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和适用性,汽车车内、地铁车厢、地下停车场、地铁建筑、商用地下建筑的室内空气污染与控制,飞机、载人航天器和潜艇等密闭舱室的空气污染与控制。
本书系统介绍了恶臭样品采集、测试、控制及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重点论述了我国现行的三点比较式臭袋法及恶臭污染控制的常用技术和装置。本书力求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概念清晰,并充分注意必要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使环境监测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环境管理人员在学习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并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附录部分列出了我国现行恶臭污染排放标准和三点比较式臭袋法测试标准、各种恶臭物质的阈值和部分恶臭物质的物化特性。
《路面结构理论与材料》是道路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专业书籍,主要介绍世界道路结构设计理论及材料特性。《路面结构理论与材料》共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主要介绍世界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例如,经验法中的CBR 设计法、AASH(T)O 设计法等,力学经验法(理论法)中的Shell 设计法,弹性层状体系及理论方法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道路材料特性,即沥青混合料与水泥混凝土特性与组成设计。在全面介绍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材料性能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中国采用的相应设计理论与方法。
本书结合校准和检测工作的实际,对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做了理解性说明,并总结出一套不确定度评定的实际运作方法。书中列举了几何量、温度、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声学、光学、电离辐射、物理化学等计量专业的138个不确定度评定实例,具体地介绍了这种方法在校准和检测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本书内容丰富,叙述简洁,通俗易懂,可供计量部门和各行各业从事测量工作的技术人员借鉴和参考。
本书对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流体力学、应用方程等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作了系统介绍。对工程中常见流体(多想流、摩手流、管道等)的流动理论及计算、流量计算、流体流量控制、纳米流动理论等进行了研究。 是从事油气田开发、石油化工的流体计算以及水利水电、给排水、流体集输工程等等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读者对象:从事水利、石油工程、给排水等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等。
本书荟萃一线科学家撰写的100个交叉科学难题,涉及各门类学科(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之间的大跨度、多方式的广泛交叉,均是从宇宙起源、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和智力起源基本难题中衍生出来的交叉科学难题,反映了21世纪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趋势。这些难题一旦解决必定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或使科学技术产生重大突破,因此可以启迪科技工作者的探究志趣,激励广大科学家,特别是年轻学者、研究生和大学生的探索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