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梳理凝练了水专项“十一五”主要成果,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的技术就绪度评价方法,建立了水专项技术评估与集成方法,并对洱海56项技术进行了评估分析。围绕污染源系统治理技术、水体修复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围绕着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全过程饮用水安全监管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全流程、多层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监管技术体系;集成形成了水环境管理、总量控制、风险管理和政策保障技术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本书首先对污水厂机械设备和材料选型、污水厂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前准备工作、污水厂机械设备开箱验收与保管进行详细描述,然后对污水厂机械设备安装的前期工作如大型设备的吊装方案、污水厂机械设备的现场装配、污水厂机械设备基础复测检验、污水厂机械设备与基础的连接方法作进一步描述,接着进入全书的重点部分,把污水厂机械设备分为部分:通用设备、污水处理设备、污泥处理设备,并对其各种不同类型及同类型不同样式、不同型号的机械设备进行全面详细陈述,最后进入全书的结尾部分,对安装过程中安装应急准备和响应、污水厂机械设备安装竣工资料管理、质量保证技术措施、文明施工环保技术措施进行详述,同时还对污水厂的地下工艺管道和电气施工安装进行了描述。本书是根据污水厂机械设备安装顺序以及污水、污泥的流向进行编写的。
本书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章介绍了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的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通过对太湖流域自然、经济、社会、水环境分析,总结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总体特征,对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污染是流域环境管理系统性偏差所致,必须进行系统创新,构建以生态补偿体系为核心的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模式。第二章分析了湖泊流域的结构特点,定义了描述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的六个基本假定。提出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双向付费”的理论框架,并构建了湖泊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结构描述模型。以太湖流域为例,分析了流域跨行政区污染纠纷的产生机理,构建了太湖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协同管理结构描述模型,提出建立流域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区域补偿体系是解决流域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因其对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巨大威胁而成为全球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本书共分8章,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和介绍了环境污染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性的影响以及食品安全领域的主要问题与防治对策,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参考价值。 本书适于农业、工商、质检、卫生、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食品生产企业等部门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阅读或作为培训教材,也适于作为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畜产品加工等专业的教材。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移动通信电磁辐射的成因、效应、管理、测量、风险沟通、安全防护和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工程性图书。主要内容包括:电磁辐射的概念及成因,电磁辐射生物效应的现象、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电磁辐射外标准,移动通信基站和移动通信终端电磁辐射测量及案例分析,基站电磁辐射风险管理、风险沟通及案例分析,电磁辐射防护和移动通信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及流程等多个方面。 本书主要面向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网络设计单位,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电磁环境监测站中从事移动通信电磁辐射管理、网络设计和规划、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对移动通信电磁辐射感兴趣的大专院校通信专业的师生、研究单位人员以及广大的社会公众。
本书概括性地介绍了二氧化碳对于目前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和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捕获、运输、封存的机理,以及技术开发、示范工程等;介绍了国际上二氧化碳减排的法律政策以及CCS的潜力等,最后介绍了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 本书通俗易懂,内容丰富,适合于能源、化工、二氧化碳减排等领域的大专院校研究生及科技工作者阅读,也可供欲进入这一专业领域者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污染与植物的相互作用,着重阐述了植物对污染环境的修复功能。本书共分6章,分别阐述了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来源及其迁移转化规律;典型污染物质对植物形态、生理代谢的影响和危害以及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响应;植物对污染环境的净化功能;植物对污染环境的修复潜力及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实例;植物对环境污染的监测等内容。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