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贞、周兆驹、林国栋等编著的《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指南(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吸收了读者提出的改进意见,以国家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标准为依据,在总结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工程分析、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固体废物、生态环境、区域、规划、环境风险、公众参与11个专题论述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实用方法和应该注意的技术要点。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了环境评价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指南(第2版)》内容全面、资料丰富、实用性强,既注意了相关学科的必要基础知识介绍,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进展和研究成果;又注意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为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人员提供一本实用的工具书。本书适合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人员使用,还可供环境
本书在综述外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需求,提出我国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应用模式、运行方案和应用系统技术体系;阐述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观测数据和统计数据的宏观生态环境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参数定量反演技术、遥感综合评价技术;并对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本书可供生态环境监测、遥感应用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环境保护行业的业务人员参考。
《北京城市景观生态与绿色空间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为指导,利用北京_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07年四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LJCC)图件为基础,以GIS为工具,结合主成分分析、空间变化可视化等新的研究方法,从北京市区域和不同生态分区两个空间尺度,对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详尽探索。 考虑到城市的固有特点,又利用定量遥感宏观、快速、准确的优势,对北京六环以内区域的热岛效应的动态变化做了研究,同时也利用植被指数方法,从植被盖度、植被指数差值分析等方面,对北京市域尺度的宏观生态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研究。最后,以高清晰度卫星影像QLtickbird为基础,对五环以内的绿地植被格局进行了分析,最终利用CityGreen软件,对五环以内的公园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评估。 《
本书是一本综合介绍红外大气辐射传输原理及其在卫星遥感中应用的专著,内容既包括红外大气辐射传输和卫星红外大气遥感的经典理论和方法,又吸收了近10年来卫星红外大气遥感的成果,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的星载高光谱红外大气探测仪AIRS和IASI成功发射后,红外高光谱卫星资料在大气温湿度廓线、云、气溶胶和沙尘暴、主要温室气体遥感中的进展以及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的同化、灾害天气分析、气候监测研究中应用的成果。本书注重取材新颖和学科发展前沿,尤其注重其实用价值。 本书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从事卫星大气遥感的科技人员学习用书,也可供相关业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2018年,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各项研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环境与经济定量关系、环境法治、排污许可立法、环境社会治理研究、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际环境政策比较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政策专报、学术文章成果。这些成果得到国家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一些政策建议和方案已被相关政府部门采纳,为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2018年卷)》即是对这些专报、学术进行分类的成果。
本书是一本综合介绍红外大气辐射传输原理及其在卫星遥感中应用的专著,内容既包括红外大气辐射传输和卫星红外大气遥感的经典理论和方法,又吸收了近10年来卫星红外大气遥感的成果,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的星载高光谱红外大气探测仪AIRS和IASI成功发射后,红外高光谱卫星资料在大气温湿度廓线、云、气溶胶和沙尘暴、主要温室气体遥感中的进展以及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的同化、灾害天气分析、气候监测研究中应用的成果。本书注重取材新颖和学科发展前沿,尤其注重其实用价值。 本书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从事卫星大气遥感的科技人员学习用书,也可供相关业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在综述外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需求,提出我国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应用模式、运行方案和应用系统技术体系;阐述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观测数据和统计数据的宏观生态环境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参数定量反演技术、遥感综合评价技术;并对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本书可供生态环境监测、遥感应用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环境保护行业的业务人员参考。
《大气环境数值模式应用于城市大气复合污染诊断研究/大气污染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丛书》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 、区域质量模型模拟以及大气污染防治对策评估方面 所做工作,系统地介绍了空气质量模型的发展历程、 大气污染源分类方法以及清单编制方法、模式化大气 化学反应机理以及本地化模式成分谱构建方法、模式 化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生成方法以及区域空气质量模 拟平台构建方法。后,以天津市清新空气行动方案 实施效果评估为案例详细介绍了上述方法的实际运用 。
本书采用问答形式,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水质化验工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内容包括:滴定分析概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水质和水质化验及实验室有关知识等。 本书内容全面,简明扼要,适于从事水质化验的工人学习和使用,对于从事水质化验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有参考作用。
《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处理》是《危险化学品安全丛书》之一。全书共六章,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①危险化学品废物的来源、特性及其与危险废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②不明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定义与可能来源、判定方法与技术及其安全转移技术;③危险化学品废物处理与处置;④特种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处理处置。其中,由于焚烧处理与填埋处置是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处理处置方法,故将其分别单独列出成章。《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处理》全面完整地描述了外危险化学品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成果。 《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处理》主要适合于化工、石油化工行业从事设计、生产、科研、供销、安全、环保、消防和储运等工作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阅读和参考。
本书提出“景观”概念,如果说,艺术美的本体在意境,环境美的本体就在景观。它们是美的一般本体的具体形态。景观的生成有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的作用。自然、农村、城市是环境美学研究的视域,生态性与人文性、自然性与人工性的矛盾与统一是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环境是我们的家,故环境美最根本的性质是家园感。在环境美学的视域内,“宜居”进而“乐居”是环境美的首要功能,“乐游”只能是它的第二功能。
本书在作者多年工作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废气连续监测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安装连续排放监测系统监测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废气的规则,以及大气污染物的连续测量方法和仪器技术指标要求及适用性检测、调试检测、技术验收检测和参比方法比对检测以及数据有效性审核,同时列举了实例;编辑了多个国家和标准化组织发布的有关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参比方法和连续监测方法标准的目录;建议了选购连续排放监测系统的评估程序;提供了维护和排除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故障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方法和维护、维修、更换、移动、拆出系统部件或系统后必须执行的诊断检测和重新认证检测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本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本书可供从事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操作、维护、运营,环境监测,污染
本书系统介绍了土壤的组成、结构与性质;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污染概况;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典型土壤污染物及其防治;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防治;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土壤环境评价、区划、规划与管理等。本书从土壤环境污染的发生、发展、作用机制及其防治的角度对土壤污染问题进行了阐述,也从生态角度讨论了土壤生态问题的主要类型、发展、成因和防治的具体措施,并从土壤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方面阐述了防治污染、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新途径。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水资源、生态学、土壤学、自然地理学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著作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0AJY002)“我国碳排放总量确定、指标分配、实现路径机制设计综合研究”和北京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长城学者”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CIT和TCD20140321)“碳排放与博弈计量研究”的研究成果,该著作采用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投入产出、计量经济理论、可计算一般均衡等方法,深入研究我国碳排放总量的确定,指标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以及碳排放目标的实现与机制设计问题,并利用动态模拟方法进行模拟研究,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指导与借鉴。
《中国节能大事记(1978-2010)》收录并介绍了1978年到2010年33年间中国节能工作的重要事件,包括节能法律、法规,重要的节能标准和规范性文件,重要的节能会议和活动,重大节能成果,部分与节能相关的机构和组织等。以性节能事件为主,也收录了部分在有较大影响的地方节能事件。《中国节能大事记(1978-2010)》旨在为节能管理者、专家学者和广大关心节能事业的读者提供了解中国节能发展历程的窗口,研究节能政策演变过程的线索,查询节能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的路径。
全书共分九章和一个附录,每章均由考试内容要点精讲、常考题型的方法与技巧,以及练习题精选三部分组成.为了考研同学使用方便,本书将数学一至数学三共同要求掌握的内容编写在前面.其中,数学二只要求掌握前六章,数学三只要求掌握前七章,数学一要求掌握.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指南》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详细地论述了保护区的概念、分类、主要任务和基本功能、保护区的评价、保护区有效管理的限度要求、受威胁的保护区及其解除对策、立法和执法在保护区管理上的作用、保护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保护区广交伙伴开展合作管理、保护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保护区生物区域规划和生态管理途径、跨界保护区和姊妹保护区建设、世界保护区发展的主要趋势等内容。其内容丰富,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供从事自然保护、生物、地理研究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其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环境监测质量包括监测资料(数据)的完整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环境监测数据要能反映环境质量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趋势;要能准确地对我国的经济、环境政策做出科学评估;要能对污染的责任做出公正科学的界定;要能对生态环境发生安全风险做出预警、对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对处理和受到损害的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环境是供全民享用的公共资源,公众有环境知情权;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要有公信力、要有科学性,而且在法律上有举证和辩护能力。由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编著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指南》共7篇44章节,主要内容为环境数据质量目标程序指南,项目的质量保证计划编写指南,环境数据收集、采样设计指南等。
《全新世气候变化》共分六章:地球气候简史,全新世气候,气候突变,近千年气候变化,现代气候变暖,气候变化与古文明。总结归纳r近20年气候变化研究的成果。重点讲述各种时问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也包括中国气候变化的事实。全书以分析自然气候变化为主。但是,第5章专门讨论现代气候变暖,这个变暖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方面的研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暖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第1章1.4节和第6章讲述全新世气候变化、主要是自然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本书可供大专院校气候、气象、地理、地质、环境等等业的大学本科牛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供有关专业研究及教学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