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可以按照人类的需要,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以最少或最节省的投入,获得的经济收益和的环境效益。本书基于数字农业研究、发展的成果和经验,系统地介绍了数字农业的相关理论和前沿技术,并展望了数字农业未来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遥感与农情监测,GPS及其农业应用,GIS与农田信息管理,农田信息自动获取,精细农业智能信息技术及其系统集成,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过程模拟与模型,农业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等。本书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和系统性,反映了作者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的重要科研成果。
《药用植物病害原色图鉴》系统介绍了人参、细辛和五味子等72种栽培药用植物已发现的143种病害,内容包括病害症状、病原种类、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全书配有药用植物病害症状及其病原物自拍原色照片近500幅。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本图鉴可作为从事药用植物种植者以及相关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具书或参考书。
本书阐述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针对我国农业生产高投入、温室气体监测方法不明确,排放不清晰的现实问题,立足于全国主要农业生态类型区,建立了22个监测点,覆盖旱地、水稻田、放牧草地、畜禽养殖等4个方面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源。在长期研究和监测的基础上,制定了旱地、水稻田、放牧草地、畜禽养殖等4个方面温室气体监测方法与技术规程;总结集成了40项左右在保持产量(生物量)基础上的农业源温室气体控制技术,并对每项技术进行了固碳减排效应的评估。提出了农业固碳减排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分析了不同农业源固碳减排的潜力。
本书系统总结了作者十余年来在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模型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模型包括指数消退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水量平衡模型、冻融期土壤水热耦合传输模型、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分运移模型、SPAC水热耦合传输模型,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模拟分析、农田水分消耗与转化规律分析、农田水分合理调控与优化灌溉制度等。 本书可作为水文学、土壤学、气象学、农业水土工程等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以腐殖物质为中心,系统阐述了土壤有机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总结27年土壤有机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对土壤有机质研究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资料。本书特点在于以作者及所在腐殖质研究室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吸收土壤有机质的基础理论内容,使我们的研究特色与知识的系统性相结合,实用性很强。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土壤学及相关的农业、环境、地学领域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和科研参考用书。
三十年以来,农村的改革,从扶贫减贫到免除农业税,从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到新农合等惠民政策的推行,成就斐然。但同时,农地锐减,村庄衰败,都市瓶颈,城乡鸿沟;乡镇政府的难题和债务,两代农民工的奋斗与挣扎,失地而无业群体的生存困境;老弱病穷无奈的叹息,留守儿童失落的梦想,以及对非法卖地、占地的拼死抗争,困难重重,问题丛生。 未来的中園农村究竟走向何方?是主流的城市化、现代化,还是另类的乡村建设、乡土中国?是新自由主义式的土地私有化、农业全盘商业化,还是重建双层经营中的集体一层、创造多种劳动联合以及资金、种子、灌溉、农机、营销等方面的合作形式?面对社会与环境的巨大压力,主义之争的不合时宜早已试错。何去何从,成为今日中国十字路口的选择。
《气候变化影响农田生态系统模拟实验研究》从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以及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入手,面对保障粮食与生态安全的国家需求,系统总结了近20年来合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气候变化影响农田生态系统模拟实验研究》主要围绕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介绍了大气CO2浓度升高模拟实验;气候变暖及高温胁迫影响的模拟实验;降水量变化及干旱胁迫的模拟实验;气候变化多要素协同变化影响模拟实验及气候变化模拟实验的科学认知等。
本书以土壤-植物系统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土壤环境中,是我国土壤中硒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土壤中硒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微生物、土壤动物对硒的生物转化及其机制,植物对硒的吸收和同化的分子机制,硒的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与应用,植物对硒的超积累及其机制,硒与其他元素的交互作用等内容。
《旱作覆盖集雨农业探索与实践》是依托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旱作覆盖集雨农业研究与长期数据积累的基础上,以水为主线,按照全方位解决旱作区水问题和不断挖掘粮果生产潜力的思路,对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阶段性总结,主要包括旱作农田作物一水分关系、农田覆膜集雨种植机艺一体化、降水资源化潜力及集雨节灌、长期施肥效应、节水品种筛选评价等旱作农业的关键问题,探讨了旱作集约农田水分可持续性、旱作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农田地膜污染控制等问题。 《旱作覆盖集雨农业探索与实践》的出版丰富了旱作农业高效用水的相关理论,对我国旱作农业绿色增产增效必将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对同类型区农业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旱作覆盖集雨农业探索与实践》可为从事旱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作
本书以腐殖物质为中心,系统阐述了土壤有机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总结27年土壤有机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对土壤有机质研究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资料。本书特点在于以作者及所在腐殖质研究室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吸收土壤有机质的基础理论内容,使我们的研究特色与知识的系统性相结合,实用性很强。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土壤学及相关的农业、环境、地学领域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和科研参考用书。
本书收集了22年度发布的有关植保的农业标准84项括农登记环境风险评估指南、抗性鉴定技术规程、农产品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通用分析方法、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农残留量的测定、农登记环境影响试验生物试材培养、微生物农环境风险评估指南等方面。并在书后附有22年发布的6个标准公告供参考。
《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研究》从理论内涵、方法原理、政策实践3个层面系统地阐述了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遵循市场逻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框架;提出外部效应“双边界”补偿标准定价思路,融合多学科方法评估生态产品供给补偿标准;建立以外部性内部化为导向的生态补偿创新机制,探索回答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为什么补”、“补什么”及“怎么补”等关键问题。《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研究》为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基础理论和评价方法探明了路径,为提高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效能提供了定量框架,从而有效指导和推进我国不同地区农业产业领域的生态补偿政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