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稻瘟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稻瘟病菌的危害特点、病害循环、防止措施等,同时概述了稻瘟病菌致病机理的相关研究进展。阐述了过氧化物酶体蛋白MoPex1调控稻瘟病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阐明了过氧化物酶体蛋白MoPex1调控稻瘟病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和糖基转移酶蛋白MoGt2调控稻瘟病菌形态分化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系统解析了MoGT2在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菌落疏水性和致病性等方面的作用,阐明了MoGt2调控稻瘟病菌形态分化和致病性的分子机理。介绍了转录调节子MoSom1磷酸化位点Ser227对稻瘟病菌致病性的影响。,从选育抗病品种、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深入介绍了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本书对生物技术、植保、作物学等专业科研人员和师生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和实用参考价值。
《生态文化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本书是讲解生态保护与文化建设,进而促成社会人文文化形成的图书。全书从历代有关生态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以及当前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出发,指出中国现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则有利干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从而对推动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槟榔病虫害准确识别与诊断,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化学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的精准应用,是实现槟榔病虫害高效综合治理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本书结合编者近年来在槟榔黄化病、槟榔病毒病、椰心叶甲、红脉穗螟、红棕象甲、传毒媒介等重要病虫害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安全防控关键技术研发、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研发与应用、农药绿色替代产品和施药器械研发与应用等不同角度对槟榔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推介了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操作规程、理化诱控产品、常用绿色防控药剂、施药器械的使用方法,对槟榔种植者来说,是一本小型实用百科全书,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植物病毒检疫系列丛书”的一本,丛书拟出版18本,包括《植物病毒分类学》《植物病毒血清学》《有害生物快速诊断技术研究》等(具体的分册根据后续整理工作再调整)。 本书主要介绍的是1500多种植物病毒,其中1518种植物病毒、43种类病毒、4种卫星病毒。病毒包括以下7项内容:学名及分类、寄主及病害、分布、传播、病毒粒体、基因组、检疫与防治。类病毒包括以下6项内容:学名及分类、寄主及病害、分布、传播、基因组、检疫与防治。卫星病毒包括以下3项内容:学名及辅助病毒、特性、基因组。本书读者对象为外植保植检工作人员、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相关专业学生。
本书重点论述南繁有害生物检测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相关标准、南繁检疫对象、南繁外来入侵生物监测方法的基础上,以严重威胁与危害我国南繁基地的几种重要入侵物种为对象,根据不同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与行为学的特征与特性,针对性地介绍不同入侵物种的快速检测技术;根据不同入侵物种的扩散与传播途径及方式,重点介绍监测技术;根据不同入侵物种的发生与危害特点,论述不同南繁入侵物种的快速诊断技术与监测体系。这些成果为发展南繁有害生物的监测和检测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本书对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植物病害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概括和总结。全书共分九章,内容依次为绪论、植物病原、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植物病害诊断、预测和防治、叶斑类病害、果实病害、枝干病害、根部病害、系统性病害;其中对每一类病害按照病原的不同又进行了归类,并对每一种病原引起的病害种类、症状要点、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本书既注重宏观的系统归纳,又注重微观的要点描述,将系统性、知识性有机地融为一体,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可作为从事植物病理学和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和工作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中国农药发展报告(2018)》全面系统地梳理了2018年农药行业发展有关情况,内容包括概况、农药管理工作、农药登记产品、农药工业发展、农药使用及技术推广、农药国际贸易7个部分,准确地把握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农药管理和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汇编:植物检疫卷方法(上)》收集了截至2011年7月1日批准发布的植物检疫方面行业标准若干项。《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汇编:植物检疫卷方法(上)》主要内容包括:标准编写方法标准、风险分析方法标准、转基因检测方法标准、种质资源鉴定方法标准、品质检验方法标准、检疫处理方法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
杨军玉主编的《蔬菜病虫害防治彩色图鉴(精)》分为基础篇和各论篇。基础篇包括植物病害基本知识、昆虫基本知识和农药基本知识。植物病害基本知识包括:植物病害的症状、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病原物的越冬场所,介绍了和蔬菜病害相关的重要病原物种类(属);昆虫基本知识包括: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重要的蔬菜害虫种类(目);农药基本知识介绍了农药的种类、使用方法、配制方法及农药剂量之间的换算方法。病虫害各论部分对每种病害分别介绍了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对每种害虫分别介绍了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农药各论部分按照杀虫剂、杀螨剂、剂、杀线虫剂等分类,介绍了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品种,每个农药品种介绍了别名(商品名)、登记的剂型、毒性、特点、防治对象以及注意事项。
农田杂草与农作物争肥、争水、争光,传播病虫害,分泌有毒物质,是严重威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大类生物灾害。在现有防治水平下,我国农田每年杂草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多亿元。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耕作制度变化、种植结构调整及除草剂的不合理使用等原因,我国农田杂草种类及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杂草防控难度逐年增加,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植病研究方法(第3版)》主要是为教学工作者和一般科学研究工作者编写的。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工作,教和学的大都是问题的结论。若在程度上了解这些结论是如何得到的,也许可以教得更生动和学得更踏实。《植病研究方法(第3版)》对农业院校师生,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改动。除介绍农药一般常识和人们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外,删除了高毒、长残留的农药,更新了大量农药品种,增加了150余个新单剂和650余个混剂。全书近1800题,重点介绍杀虫剂、杀螨剂、杀鼠剂、杀软体动物剂、剂、杀线虫剂、杀病毒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特性、用途、防治对象、应用范围、用量和施药方法及施药适期、注意事项等。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农药应用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书后有(1)农药通用名称和其他名称;(2)农药混剂有效组分名称;(3)农作物病虫草害选用农药索引。本书可供青年农民、乡村农技人员、植保干部、植物医生、农药经营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农业学校师生查阅使用。
本书从当前外450多种剂、杀细菌剂、杀病毒剂、杀线虫剂中精选出209个,其中剂、杀细菌剂、杀病毒剂188年,杀线虫剂21个。这些品种主要选自我国生产或进口的农药品种和我国未生产亦没有进口的国外重要品种以及在开发中的新品种(内容收集至2005年11月);还收集了常见的混剂品种29个。国外曾生产但停产且从未使用的老品种或应用前景欠佳或对环境不太友好或抗性严重的品种等均未收入。 本书内容涉及农作物重要病害、新药创制经纬、产品简介(名称、理化性质、毒性、制剂、分析、作用机理)、应用(适宜作物与安全性、防治对象、应用技术、使用方法)、专利概况/专利与登记(包括专利名称、专利号、专利申请日期及该专利在世界其他国家申请的相关专利、工艺专利、制剂专利等,还有该品种登记与行政保护情况)、合成方法(包括最基本原料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