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测报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是搞好测报工作的基础,是病虫测报“四化”建设的前提。早在1987-1990年间,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先后将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稻飞虱、棉铃虫和东亚飞蝗等15种全国重点测报对象申请列为标准化项目,根据病虫害测报调查实际,按照国家标准编制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并报国家标准管理部门审定。1995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颁布了上述15种重大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农作物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国家标准。2000年以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加快了测报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别制定了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国家标准4项,小麦、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病虫和杂食性害虫测报技术行业规范10项,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制作技术规范1项,并修订了1995年颁布的15项国家标准。截止2009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
《白蚁学》是本系统论述白蚁学基础理论的中文书籍,也是反映白蚁学研究进展的专著。《白蚁学》分为7篇22章。作者系统地介绍了白蚁的形态、分类、生理生化、生物学特性、生态特性、危害与防治及白蚁学文献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对白蚁的外分泌腺与信息素通信、等翅目(白蚁)的分类体系、消化机理、无性繁殖、胚胎发育、群体融合、行为多型、发育路径与品级分化、细胞内共生的细菌、白蚁的入侵生物学等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各章后的参考文献及书末录可方便读者进行进一步阅读。
《无公害果树病虫鉴别与治理丛书》的编写出版,正是为适应这一需求,以推动效益农业的发展。该套丛书对浙江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名、特、优、新水果,由省内在该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编写而成,荟萃了浙江效益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科技成果。全书的编写内容突破了以往农业科普读物中以语言文字介绍为主的局限性,更多地采用病虫生态数码照片,图片典型逼真、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科学简要、技术先进实用,使读者可以简明、快速、准确地鉴别病虫和适时开展治理。该套丛书也介绍了果品无公害生产的基本原理和规程,可用以指导无公害果品的生产。因此,该套丛书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作为果农生产的参考书和防治手册,而且也可作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培训教材。
《民国时期蝗灾与社会应对:以1928-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辖区为中心考察》主要内容简介:蝗灾是全球性的主要虫害,中国有史以来又是蝗灾频发、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度,系统研究中国历代蝗灾频发的自然规律,探讨应对政策、措施和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对于稳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植物营养失调症彩色图谱:诊断与施肥》搜集了外有关作物营养失调症彩图近608幅,涉及大田作物,蔬菜作物和主要果树,是目前内容比较丰富涵盖作物较多和具有实用价值的专业性图谱;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全面系统地宣讲科学施肥的基本知识、理论、技术以及作物施肥技术要点,同时也回答并纠正了农民在施肥实践中出现的有关施肥问题和施肥误区;内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有较强可读性。它不仅可供广大农民阅读,提高科学施肥水平,而且对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化肥企业开展农化服务工作以及有关农业院校师生均有的参考价值。
徐秀德、刘志恒主编的这本《高粱病虫害原色图鉴》内容分为高粱侵染性病害(包括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种子植物)、高粱生理性病害(包括营养失调危害、除草剂药害、环境因子伤害和遗传性病害)和高粱虫害部分,对各自为害症状、病原特点、发生规律以及防控要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其中,真菌病害28种,细菌病害4种,病毒病害3种,线虫病害3种,寄生种子植物6种,生理性病害37种[营养失调危害12种(类)、除草剂药害15种(类)、环境因子伤害6种(类)、遗传性病害4种],虫害33种。全书共采用图片788幅。考虑到高粱病害症状识别对高粱生产者诊断病害更有实用价值,增加了高粱不同生育期为害的症状图片。本书收集了一些我国目前尚未见发生的病害图片和文字材料,丰富了相关内容,对我国高粱病虫害发生和预警监测具有的前瞻性意义;
《民国时期蝗灾与社会应对:以1928-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辖区为中心考察》主要内容简介:蝗灾是全球性的主要虫害,中国有史以来又是蝗灾频发、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度,系统研究中国历代蝗灾频发的自然规律,探讨应对政策、措施和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对于稳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代农药合成技术》系统介绍了458种常用农药的中、英文通用名称,结构式,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其他名称,理化性质,毒性及应用等内容,并重点介绍了各农药品种的化学合成方法和技术、参考合成路线,有的品种还列举了包括小试、中试在内的具体工业生产示例。书后附有农药中、英文名称索引,分子式索引,便于查阅。《现代农药合成技术》适合作为初级农药研发人员、企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农药、植保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
本书主要介绍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技术,及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模式,以期为科研工作者及玉米生产者带来借鉴和参考。本书共分5章。章以育成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为实例,概括介绍了育种思路和选育玉米新品种的策略;第二章介绍了现代玉米育种新技术;第三章介绍玉米种质资源的改良、创新、利用方法和经验,以及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研究进展和世界主要玉米复合种质改良利用的状况;第四章介绍了玉米新品种综合评价方法和新品种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第五章简要介绍了外玉米产业的发展策略。从本书中可以看出研究者留下的足迹,展现了不同的创新思路和研究设计,这是值得倡导和发扬的。
《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是在总结我国蔬菜病虫害防治研究和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加工浓缩后编撰而成的。精选了各地最主要的、常见的病虫害,重点介绍了蔬菜发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规律、防治措施以及蔬菜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危害症状和防治措施。书中展示了病虫害生态照片近2千幅,共包括了千余种病虫害。蔬菜种类涵盖了瓜类、茄果类、豆荚类、十字花科、绿叶类、葱蒜类、块茎类、草莓以及食用菌等九大类。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所用农药(单剂、混剂)均按2012年农药管理信息汇编修订,并且在我国已取得农药登记、市场有售。删除了已停产、停用、限制应用范围的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及其混剂:删去了老品种和应用范围较窄的农药品种、农药混剂。农药
生氰糖苷;植物除草;生物碱……《植物农药》(作者李少华)主要介绍了植物农药的历史、种类、部分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旨在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植物农药,并去发现和利用这一资源,也让我们的食品和环境更加安全。《植物农药》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共分3篇12章。篇介绍了外相关研究基础,包括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与堆肥技术、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机理、木质纤维素和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堆肥腐熟度评价方法及接种剂应用;第二篇介绍了复合菌系构建与特性研究,包括复合菌系的构建方法、稳定性研究、菌系组成多样性、培养条件研究及其对水稻秸秆的分解特性;第三篇介绍了复合菌系的应用效果,分别在模拟堆肥和现场堆肥两种条件下接种复合菌系NSC-7,对其接种效果与腐熟度指标进行了研究。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员、高校本科生及研究生参考使用,对从事环境保护、废弃物资源化应用及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员、企业界人士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徐秀德、刘志恒主编的这本《高粱病虫害原色图鉴》内容分为高粱侵染性病害(包括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和寄生种子植物)、高粱生理性病害(包括营养失调危害、除草剂药害、环境因子伤害和遗传性病害)和高粱虫害部分,对各自为害症状、病原特点、发生规律以及防控要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其中,真菌病害28种,细菌病害4种,病毒病害3种,线虫病害3种,寄生种子植物6种,生理性病害37种[营养失调危害12种(类)、除草剂药害15种(类)、环境因子伤害6种(类)、遗传性病害4种],虫害33种。全书共采用图片788幅。考虑到高粱病害症状识别对高粱生产者诊断病害更有实用价值,增加了高粱不同生育期为害的症状图片。本书收集了一些我国目前尚未见发生的病害图片和文字材料,丰富了相关内容,对我国高粱病虫害发生和预警监测具有的前瞻性意义;
本书内容包括银杏起源分布和营养价值,银杏的生长发育规律,银杏对环境的要求,苗圃的建立,银杏的苗木繁殖与培养,银杏树土、肥、水管理,优良品种,建园和种植方法、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和加工。银杏园林苗木,银杏绿化、美化功能等方面的丰产栽培技术。本书根据阅读人群的特点进行选材和编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注重实际。适合苗木生产的农民、园林工人和技术人员、园林爱好者和农业院校学生学习参考。
本书不仅重点介绍了中国南方33种主要园林树木的分类地位、分布、形态特证、生态习性和园林应用价值,还介绍了南方园林树木14种(类)主要病害的主要症状、发病特点,以及112种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同时,介绍了各类园林树木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本书图文并茂,有许多珍贵的园林树木病虫害的生态照片,源于编者长期实践拍摄,实在难得,今公之于世,以飨读者。
本书收录了大豆常见病虫害59种,其中病害26种,虫害33种。病害部分介绍了症状识别、病原、传播途径、发生规律、综合防治;虫害部分介绍了为害特征、形态特征、发生特点、综合防治。 本书可供农业技术人员、作物种植者、农业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技术,及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模式,以期为科研工作者及玉米生产者带来借鉴和参考。本书共分5章。章以育成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为实例,概括介绍了育种思路和选育玉米新品种的策略;第二章介绍了现代玉米育种新技术;第三章介绍玉米种质资源的改良、创新、利用方法和经验,以及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改良研究进展和世界主要玉米复合种质改良利用的状况;第四章介绍了玉米新品种综合评价方法和新品种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第五章简要介绍了外玉米产业的发展策略。从本书中可以看出研究者留下的足迹,展现了不同的创新思路和研究设计,这是值得倡导和发扬的。
由郭琼霞编著的《重要检疫性杂草鉴定化感与风 险研究》根据重要检疫性杂草的形态、危害机理、入 侵风险等特点,遵循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保护 公约》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采用形态学、细胞 学、解剖学、电镜扫描、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系统研 究了高粱属、菟丝子属、一枝黄花属、黑麦草属、豚 草属、燕麦属等重要检疫性杂草及其近似种的植株、 花、果实(种子)等鉴别特征,明确了重要检疫性杂草 属种的形态、微形态、细胞组织结构和超微特征与异 同,比较描述了近似种之间的特征差异,建立了重要 检疫性杂草的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根据入侵植物有害生物的危害机理和特点。开展了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资源竞争、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 化感活性成分提取与鉴定、生理生化特性等化感作用 研究及假臭草、豚草、加拿大一枝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