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大都市风貌固然令人流连忘返,然而北京地区的大自然也一样充满魅力。“北京自然观察手册”丛书是一套致力于向读者多方面展现北京大自然奥秘的科普丛书,涵盖花鸟鱼虫、动物植物、矿物和岩石以及云和天气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北京大自然的“小百科”。 其中《树木》分册,主要包括树木观察指导、北京树木和索引三部分内容。树木观察指导部分主要介绍了去哪里看树木,怎样观察、记录、识别树木,观察树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北京古树。北京树木部分介绍了135种北京树木的分类类群、形态特征、实用观察信息等详细内容,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树木观察点和命名故事。索引部分主要包括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学名索引。 作者将人文历史与植物相结合,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命名,精准的观察要点,还有作者亲自实践总结出来的“实用观察信息
《林业科学学科路线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生态治理与修复、森林培育与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营与保护、木材科学与林产化工等领域,选择了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经济林、森林经理、森林昆虫、森林病理、森林防火、森林生态、森林土壤、林业气象、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湿地恢复和草原科学14个分支专题。本书总结了林业科学学科发展现状,指出了学科发展方向,明确了学科发展目标,提出了学科主要任务,制定了学科发展实现路径,系统谋划了学科布局,对林业科技创新及林业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红豆杉的源头阐述到现在,从全世界的分布、研究、利用到我国的自然资源分析与人工种植发展,从繁育技术到紫杉醇的提取及综合利用等方面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红豆杉的相关知识。既是一部学术专著,也是一本科普读物。
《山东农业大学校园树木图鉴》选编了山东农业大学校园常见树木322种及品种。 全书记载乔木208种及品种,灌木95种及品种,木质藤本19种及品种。每种树木均配有精美的彩色照片,共附彩色图片1100余幅,并且重要部位采用放大插图。对每个树种的形态识别、地理分布、生长习性、栽培技术、用途及校园栽植地点等都详细说明。《山东农业大学校园树木图鉴》是认识和了解山东农业大学校园树木的一部向导书,也是学生学习树木学、园林树木学、植物分类学进行实习的工具书。
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育了多姿多彩的动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存环境。《跟着湿地去旅行》通过图画配以中英文文字,生动描绘了湖北省多种多样的湿地,以长江为主线,以8个项目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展示了全省湿地类型和特点,展示了湿地景观的优美、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灵动,讲述了保护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取材于项目实施期间的真实案例。湿地很重要,但也很脆弱,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我们的保护。
......
《1978~2008: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发展报告》内容包括建设背景;建设历程;建设成就;建设投入;工程效益;政策措施;前景展望。
本书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林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林业理论研究、现代林业发展阶段研究、国际林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林业统计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桉树产业在当前国家推行的林浆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上有些人对桉树的情况不了解,存在一些疑惑。为此,《中国桉树研究三十年(1981-2010)》把近30年的桉树科学研究工作,尤其是桉树自列入国家研究计划以来的工作,包括桉树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其他的有关研究项目进行概括总结,并对有关桉树生态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论述,《中国桉树研究三十年(1981-2010)》让更多的人了解桉树,了解桉树研究取得的成绩,了解桉树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多种效益,做到科学经营桉树,促进桉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由杨民胜等编著。
本书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育苗专家玉群编著。内容包括:绿枝扦插繁殖的生物学特性,提高插穗生根能力的方法,绿枝扦插的苗床管理,苗圃建设,绿枝扦插育苗技术在102种树木、花卉繁殖中的应用和间歇育苗新技术等。内容翔实,技术先进,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可供广大苗木生产者从事林业、花卉、果树、中草药行业的从业人员和相关大、中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实用木材材积表》以数表形式,全面、准确地介绍了国家标准规定的各种木材、锯材的标准材积表;同时增列了标准以外为在木材市场交易中供参考的单数直径的木材材积表。《实用木材材积表》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查阅方便,是从事木材及其制品生产、营销、管理等人员的资料。
《这里的草原静悄悄:刘书润解说草原生态和文化》部分走进草原,是一位生态学教授在旅游实践中的导游词,第二部分草原的诉说,以生态文化多视角,用独特的充满激情的方式,通俗而又不脱离科学原理的评论了近年来大家关注的草原上发生的问题。可供关心草原的大学生、学者、从事生态旅游的导游参考。
本书从制度变迁视角出发,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政策演变;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回顾与评价,分析国有林区”三危”局面的演变过程,解析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宏观经济波动与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以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例,从林产品生产绩效和林地分配平等性视角进行实证分析;对平原林的发展及其负外部性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实证分析林业经济发展路径及其制度变迁问题。
《北京自然故事》作者刘文慧自己通过生活中的观察描写了北京的动物、植物、春夏秋冬四季和节气等自然事物及其变化,用生动并具有北京特色的语言讲述了关于北京的自然故事。本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是一本青少年科普类读物。
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天然草原近40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居世界第二位。草原是国土的主体和陆地生态的主体,是我国面积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资源,是农牧区畜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本书利用国家“十五”攻关课题“草原火灾预警与风险评估系统研究”的成果并结合前期研究工作,对我国的草原防火工作进行了经验总结,介绍了草原火情遥感监测预警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提出了我国草原火险等级划分标准,为提高草原火灾监测预警水平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本书通俗易懂,针对性强,对提高草原防火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对草原火灾的应急反应能力,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西方景观已拥有成熟的生态与艺术品质时,我们的景观设计尚处于摸索、借鉴的阶段,这期间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关注于形式本身的表面模仿,忽略了对文化特质的挖掘。造成了景观作品的趋同现象,城市特色缺失。因此,对于景观意义建构的研究也就变得极为重要,因为它能透过形式表象触摸到蕴涵其中的深层文化脉络,真正能与人的内心产生对话,并引起共鸣。陈圣浩著印派森组编的《景观意义的建构与传达--语言符号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精)》从作者的角度,详细阐述了景观的构建与传达,本书在总结了之前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尽可能展示给读者真实的场景。
由余光英编著的《中国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及博弈机制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博弈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及机制设计与完善问题。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了中国碳汇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考虑机制变化与不考虑机制变化入手,从可持续发展评估结果相异人手推出机制对中国碳汇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中国碳汇林业的发展机制进行评价,从国家、企业等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出发探索了中国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机制。 《中国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及博弈机制研究》可供林业相关部门、低碳研究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参阅,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相关学科的师生等参考。
本书对第二版的改动较大,尤其是注入的新内容较多,如对信息的处理方法,可有效避免在纷杂的信息中迷失;在第二章、第三章中对常规技术的删繁就简,使得本书的有效容量得到了提升;第四章的沼菌结合技术,很多都是我们的发明专利,很符合当前部分农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富硒菇生产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目前食用菌产品的内涵,改写了食用菌市场的常规,是我国或者一个地区食用菌产业转换思路、提档升级的有效途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六章的营销模式,基本颠覆了传统模式,将近年来的如VIP模式、电商模式整合进来,使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取舍,具有非凡的意义。本书适合所有食用菌从业者阅读,尤其适合正在运转的食用菌企业以及合作社等人员,同时,也适合做大学教学参考书和学生实践参照书。
采用容器方式栽培苗木,是苗木生产现代化的标志和发展方向。 《容器苗木栽培》主要介绍了以园林绿化、庭园景观造林等所需观赏苗木为主要生产对象的现代化特征的特殊苗木生产方式,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可操作性,适用于从事苗木生产的专业人士参考使用。
陈秋夏、郑坚、王金旺著的《浙江人工红树林》论述了浙江省人工红树林引种、栽培的理论与技术,内容包括浙江省红树林发展历史、现状及对策,浙江红树林引种研究,浙江人工红树林营林关键技术研究,浙江人工秋茄林生物学特性、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研究,以及浙江人工红树林的造林实践案例等,是一本具有较强创新性、科技含量很高的科学专著。本书对我国红树林北移的实践,乃至对世界红树林的生物地理学的理论认识,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实践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