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著的《海行杂记/巴金别集》是巴金1927年年初从上海出发乘海轮去法国留学的旅途记录,作为“一部生活的记录”,最初并非为发表而写,作者说:“我为我的两个哥哥写这本游记,使他们明白我怎样在海上度过了一些光阴,并且让他们也领略一些海行的趣味。”作者的大哥去世后,原稿又回到作者手中,经整理,以《海行》为名于1932年12月由新中国书局出版,1935年11月改名《海行杂记》由开明书店重排新版,从此定名。 现依据《巴金全集》本排印。附录部分的《(海行杂记)余稿》根据手稿整理,系当年未刊的余稿。书中的某些行文习惯与用词可能与当下的规范不一致,为尊重历史原貌,不作改动。
1907年,作者受雇于横滨正金银行,离开美国纽约前往法国里昂赴任,并在此驻留10个多月。《法兰西物语(彩图版)》所收集的文章,其中包括短篇小说、行记、漫游录,就是为了纪念这期间的印象所留下的。它是作者在银行账本的阴影中,公园里路旁的大树下,欢歌笑语的咖啡厅里,还有在归航航船上的真情记录,加以修改后,冠名为“法兰西物语”。
《读有所得》是在湖南省委宣传部和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直接指导下,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而策划的连续出版物。2017年,在基调设置上,《读有所得》将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精神为主线,从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一系列隐性主题,传播崇高的道德追求,树立美好的理想信念,传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在文本编选上,《读有所得》将继续依托湖湘文化底蕴,提升阅读体验。 本书为第126期,汇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传递全球人文思想精华,让读者进入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本书可随时随地浏览。
《读有所得》是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而策划的连续出版物。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不仅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价值支撑,也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了有益滋养,可为新时代人们认识道德现象提供智慧启迪,为人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有益参照。传统美德必须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今天现实生活的需要相结合,基于此,2021年,《读有所得》(121—132)将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相融合,提炼出12期主题:公道、担当、勤思、善悟、坚韧、务实、忠诚、理智自律、豁达、谦逊、严谨。《读有所得(127)》将围绕“忠诚”编选相关文章。
这本《篆书七言唐诗一百首》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作品线质细而不薄,留而不滞,结字因物赋形,多有新意,字形或长或扁,用笔或方或圆,不拘一格,在谨守小篆篆法的前提下,大胆地用籀、玉箸结字法,强调对比变化,整体基调清新娴雅,如入茂林修竹,悠游闲适,心怡神畅,饶有艺术欣赏的价值。
羊皮卷系列丛书。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建立全新的人际关系的著作。在这本书里,作者将告诉我们,如何使用各种被作者称为“高接触”的交际方法,为你自己组织一个强大的关系网络。作者将和我们分享他与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相处的经验和智慧。你将看到一个跨国企业的经理人,如何通过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达到目标,从而在商业上获得成功。 当你踏上人生旅程的又一个阶段的时候,可以把本书当作你的私人指导。如果你感到孤独,就把它当作是你人生的朋友。如果你感到缺乏自信,翻阅书中的文字,将会从中找到力量。而为重要的是,你将有力量去关爱他人并得到他人的关爱。你能够宽厚、仁慈、友善地对待你所遇到和结识的每一个人。
《青春盛开:林清玄散文精选(青少版)》是针对青少年读者进行编选,分为四辑:励志篇、成长篇、亲情篇和感恩篇。根据这几个主题从林清玄在台湾出版的三十四部作品中精选适合学生阅读的篇目,希望可以通过作者本人的成长历程,给青少年激励与力量,传递正能量。另外,林清玄本人亲自为本书作序推荐,希望青少年读者可以通过本书领略大家的丰彩。
本书收周作人自编集两种:《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儿童学以及儿童文学素为周作人所关注,被他称为“一种特别的文学活动”。这方面的成就以及观点主要反映于《儿童文学小论》,大多涉及童话和儿歌,既富有研究价值,又颇具天真童趣,值得反复品读。《中国新文学源流》是周作人关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理论的系统总结之作,说理透彻,文笔精妙,身为中国的读书人,不可不细读之。
菲利普·索莱尔斯从一位鲜为人知的艺术家、植物学家吉拉尔·冯·斯彭多克谈起,力图重现百花世界在十八世纪呈现的景象。毋庸置疑,繁花自古有之,但是有关它们的科学阐释和它们的名字、它们的图案,在十八世纪之时出现在了羊皮纸和丝织品上,其阐释的精确和描绘的细腻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斯彭多克在巴黎植物园曾招收弟子,其中包括著名的皮埃尔-约瑟夫·勒杜特。这些人不仅见证了自然之花的开放,也见证了花之表现方式的多样化。他们见证了花朵的绽放以及使花延续的功绩。 大革命期间和恐怖时期,他们一直默默无私地进行着天才般的工作。如今他们的工作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综合了美与活力、新鲜与多样性的符号。这便是花的语言。由此产生了部即兴作品。它涵括了诗歌、文学、绘画(甚至包括玄学与神学),其中花的语
在这本散文集中,我们既看到了纪伯伦的“文”,也看到了纪伯伦的“人”——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纪伯伦以三种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种是先知,预言家,智者,哲人,先行者;一种是叛逆者,革命者,“疯人”,“掘墓”人,“*主义者”;一种是孤独者,陌生者,流浪著……纪伯伦的三种形象,构成了他的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我们认识和研究纪伯伦,自然须从这三方面入手。 文学是友谊的桥梁。每当我们读纪伯伦的作品时,我们就感到阿拉伯世界变得不那么遥远了。阿拉伯民族就变得不那么陌生了。我们感到读纪伯伦就好像读鲁迅一样,使人们变得丰富,充盈。 读纪伯伦的确是“精神获益”的一种美好途径。
在狭窄的城市空间里居住,心若是宽敞,就抬头望望尚未遮蔽的蓝色晴空。眼光长出自由的双翅,忧愁的时候,滚滚红尘多烦恼,放纵想像去飞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