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古文观止》收录全本二百二十二篇,以中华书局简体校本为底本,参考广益书局重订言文对照本、国学整理社广注语译本整理。《古文观止》集选先秦至明末古文之大成者,题材、文风广泛多样,有史传、策议、论说,亦有书信札记、小品笔记、山水游记,乃至骈文、韵文,不一而足;所选篇目多兼顾思想与审美,语言精炼、精悍短小、易于记诵。诸篇有编者评点,本版悉数收入,置于文末。本版文中生僻字据底本及校本正音,随文标注汉语拼音。附录《康熙三十四年初版序》《编者自序》《全本篇目索引》,帮助读者更好深入阅读经典,从中获益。
读过《夜航船》,灵魂才有趣!这是一部有趣、有料的文化常识小百科。 囊括天文地理、古玩奇器、珍禽异兽、诸子百家、宫廷秘闻、草木花卉、三教九流、鬼怪神异…… 包含20大类4248个文化常识,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完美结合的不朽经典,问世300年一直秘本流传,仿佛漫天星光,在漆黑的夜空闪烁,璀璨而迷人。 如果只读一本书,就能让你变得博识有趣,非《夜航船》莫属。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是清代学者王永彬撰写的格言类文集,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中国人 处世三大奇书 。全书共221则,从读书、修身、教子、养德、交友、处事、治家等各个方面,阐释古人 立德、立功、立言 的智慧,意味隽永,回味悠长。本书在对疑难字进行解释,并进行逐句翻译,帮助读者领会深意,无障碍阅读。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所作的自传体散文,原书六卷,其二已佚,今仅存四卷。作者以纯美的文字,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生活经历,内容朴实无华,真切动人。沈复与妻子陈芸琴瑟相和、伉俪情深,两人诗酒琴茶、布衣蔬食的生活情趣和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是浮世生活的诗意写照;书中所展现的动乱忧患、悲欢离合等浮生况味,更道出了浮世生活的另一真面目。本书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汗室读书散记》为王子今先生的学术随笔,所谓“汗室”即先生的书斋名,意喻治学首先当辛苦劳作。本书记录了作者的治学思想与学术轨迹,分为“天则人事”“学海针经”“古 董新识”“读史蠡酌”“简端杂记”五个部分,涉及古代天人关系、学术史、书评、历史考证与随笔杂想五个方面。王子今先生涉猎广泛,不少文章趣味十足、可读性强,如从猫、鹤 等角度,剖析古代天人关系;书中也随处透露出历史学者的智慧、强大的洞察力与现实关怀,如对盗墓、近代劳工、古代路权等问题,均有精辟论断;还有文章讨论学术研究中的翻译 等问题,批评当下浮躁的学术风气,指出做学问当挥汗如雨、脚踏实地。
无
本书为“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之一。姚鼐是清代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作出了一系列理论贡献。他提出“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学特性论,“义理、考证、文章”兼长相济的作家创作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散文艺术论。姚鼐曾矢志于科举仕宦,中年后却又急流勇退,远离官场,以授徒讲学为生。他的创作实践既丰富又精深,大多具有典雅、阴柔之美。本书精选姚鼐各体散文一百篇,分别予以 “题解”“注释”“评点”,以有助于读者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书后附录姚鼐传记资料、有关评论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供读者深入研究时参考。这是一本精心策划、雅俗共赏的古代散文选注评点读物。
一、《博议》原本为篇百六十有八,今世通行本仅载八十六篇,读者每以未窥全豹为憾。且删节字句,改题篇目,殊失庐山真面。今悉照宋刻登载,标目序次,一字不易,以复旧观。 二、《博议》在当时传钞者众,辗转沿讹,故虽宋元旧本,误字甚多。今参合明本、元本、文澜阁本及平湖胡氏所藏宋椠本,悉心雠校,无虑数过。第各本讹谬错见,不能定从一本。欲分载异同于逐句之下,又苦文繁,碍于循览。且《博议》非周秦古书之比,字句得失,按文义而可知。故今参校诸本,舍短从长,衷于一是,不复分注,以便观览。其有字义可疑而各本皆同,无从质正,如“苟惟不然”,“惟”疑作“为”,《盗杀伋寿》篇末疑脱误之类,悉仍其旧,不敢臆为窜改,以贻“壮月牡丹”之诮。 三、宋人避讳,如桓作威,征作证,贞作正,匡作康之类,今悉改正。宋本于
《闲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渔撰写的一部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内容的“寓庄论于闲情”的随笔。自问世以来,即以其生动活泼的小品形式、轻松愉快的笔调而广受读者喜爱。
《师竹庐随笔》共二卷,连“自述”在内,上卷170条,下卷114条,凡284条八万二千多字,所记各种遗闻轶事,足可观晚清时作为“英俊沉下僚”的下层士人的所闻、所 见、所思、所感。窦镇辑录的一些中下层士人的诗文画艺,虽不见收于常见的文学史艺术史编著中,但其中不乏佳构妙章,并可见一时世风,对治史治文治艺者颇有拓展眼界之助益。 李灵年、杨忠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没有单列其目,而是把它附记在“《小绿天庵》诗文补遗1卷 民国9年木活字排印本(无锡)”条目后,今以福建省图书馆所藏的《师竹庐随笔》上下卷2册为底本点校。
《故国之妖》盛文强新近写作的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传说逸事的随笔集,书写中国古代妖怪,涉及妖怪的名目及习性,又有图像作为佐证。搜罗久远的妖怪逸事,类似于一种拼图游戏,在残损的碎片中,复原整体的形貌。妖怪的世界自成体系,是对日常的超越,又是对日常的讽喻。他的写作令遥远的奇异的古代世界,与我们今日的生活有了勾连,也有了对照,是我们认识传统,定义传统的一个新方式。也是写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探索。
暂无内容简介。。。。。。
孟宪彝(1866-1924),字秉初,顺天永清人。清末举人。历任东北路分巡兵备道、吉长道尹、吉林巡按使、吉林省长等职。其日记记载了宣统二年(1910)至民国十二年(1923)间,其任职、罢职、办理河工赈济、经营煤矿铁路等实业情形,以及十数年间中国社会、家庭、人民精神面貌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可以说,《孟宪彝日记》较全面地反映了清末民初十余年间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医学、社会各方面的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