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位相熟的读者批评说,近年我所出的三五本“书”,还算《纽约琐记》尚可读。这本书是我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我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 我早已不再是那个在博物馆凑近名画合影留念的青年,回国数年,也和那位《纽约琐记》的作者日渐疏远:写作使我从只顾画画的痴态中醒来,醒在自己不同的书中,暗暗惊讶域外和家国怎样深刻地改变并重塑一个人。 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与中国话题,本次修订删除,同时大量增添图片,彩色印制,封面重新设计过。此刻尚未见书,我已先有点欢喜的意思了。
。。。
动物与人的分别不是有或无的问题,而是多或少、高级还是低级的问题。“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进化理论认为,人类在所谓的“进化”的道路上走得比其他动物快了点,但谁又不可以说,只是别的动物选择了不同的方向而已呢?我们都来自海洋,然后在某个路口分道扬镳。它们是昨天的我们吗?它们可能是明天的我们吗?它们是否具备着我们希望拥有的品质?它们是否掌握我们探求的答案?互为敌手,又似老友,在物种的藩篱两头,长久凝望。这就是人类与动物的关联…… 本书为“艺术与生活经典系列”丛书之一,为你解读人类与动物的艺术世界。
“形式语言”是艺术设计的本体性表现要素,也是设计基础教学的核心内容。艺术设计经过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数字化技术、多元设计潮流等发展阶段,出现了综合性、交叉性、多元性、边缘性的样式,其形式语言已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语法规则,不断翻新着系谱与关键词。长期以来,设计教育中的形式训练,大多以图案、构成及小范围局部的改良与实验方式进行,存在诸多问题与弊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名师经典课程教材丛书(设计卷·基础教学分卷)·新理念设计基础教材:形式语言》的编写,着眼于设计基础教学的实验,进行新视域中的形式语言的整合,对于同类课程具有教学实施的价值。可以选择其中若干课题进行再次排编运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发展以便于操作。
日本美学大师大西克礼开山之作,研究“侘寂”的艺术理论经典 特别收录松尾芭蕉等古典俳句大师创作论,中文世界重磅译出,便于对照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东亚比较文学教授王向远潜心精译、专文导读 从俳句到茶道,从艺术理念到生命意识,“侘寂”二字,包含日本美学的。 一个理解日本文化与日常的关键词,一种重新发现美、感受美的生活方式;理解侘寂,就是真正理解日本。 建筑师、设计师与产品经理们的创作理念之源,影响当代各个艺术领域的原点思维与原始答案。 当代生活中的侘寂之美—— 原研哉:美是克制,追求原始的“这样就好”。 安藤忠雄:我想要作品像是没有任何多余元素的空白画布。 山本耀司:穿着肃穆颜色的女人别有韵味。时装界,需要一点点昏暗。 杉本博司:古老的事物,会转变成前卫的事物。 侘——在阴暗处照亮美
就对艺术的刺激与影响而言,《 影像阅读 书系:观看之道》是罕有匹故的。这本谈论艺术与社会之关系的小册子初版于1972年,基于英国BBC同名电视系列片写成。全书包括7篇文章,其中4篇,图文并用;其余3篇,纯用影像。每篇文章讨论一个主题,诸如: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30多年来,本书激起的争论历久不衰,其观点几成此一领域的常识。
本书论述了文艺美学何为、艺术的审美价值、论艺术形象、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美学亦应解“红学”、文艺学方法的多样和统一等内容。
《古色之美》选取中国传统五正色和三间色:青红黄白黑紫绿褐,详析八大色系七十一种传统颜色(胭脂、藤黄、月白、藕荷……)的源流与现状。 每个色系分三篇论述:言色、物色、行色,从字源、国宝器物,和作者旅行途中捕捉的景色三个角度,分享古色之美。分析色彩的文化隐喻,解读古人的文化生活、审美情趣,一本读懂色彩背后的中国文化。 七十一种经典古色、两百张绝美摄影,精选纸张、四色印刷,呈现中国传统色彩与文化之美。
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本书收录了这位文艺复兴巨匠的70幅素描、60余幅建筑草图、近300百封信件及77首诗歌。 在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数百封信件汇聚成的时间之河中,我们可以看到米开朗琪罗跌宕起伏的一生和对艺术创作锲而不舍的追求,同时也展现出了这位艺术大师不为人知的痛苦与孤独。 书中还精心挑选了米开朗琪罗77首造诣颇深的十四行诗,其中蕴含着他对信仰、对人生、对爱情、对艺术的深刻见解。
到底什么是中国画?现代人要如何才能欣赏和理解中国水墨?古时山水中的深情,在今天,是否依然会和你我产生共鸣?思索着这些问题,爱撸猫爱画画的菁菁再次启程,重返纸上山河,从彪悍的蒙元,一下子讲到大清灭亡,闲侃三代水墨,勾勒700年山水画史。 山水画走到元明清,文人山水已成主流。所以这一次,菁菁甄选了25位极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你将看到:前朝皇族本朝官儿的赵孟頫、洁癖到如厕铺鹅毛的倪瓒,被星爷玩儿坏了的唐伯虎,九次不死、杀老婆却一击必中的疯子徐渭,“雅俗共赏”的任颐、吴俊,“四王”“四僧”“扬州八怪”“金陵八家”等艺术天团。在惊心动魄、妙趣横生、暖心煽情的往事逸闻背后,你将看到为何文人能代替职业画家,成为国画主力的真正原因;看到山水的精髓,文人的心。 菁菁说:画画得好的人,是因为他们
的人将自己的声音借给他人的经验;随笔作家将自己借给特定的场景,或者他所写作的问题。这里所选择的文章能够相当直接地归属到几个标题之下:旅行和移居,梦想,爱情和激情,死亡,作为行为和人工制品的艺术,理论与生产、再生产世界的体力劳动之间的关系。在约翰·伯格的人生里,从而也在本文集里,对于故事叙述和语言的关注是一个更全面、更广泛的议题。“离乡”一辑的主题是旅行、放逐、移居,本书最后“未修筑的路”继续着这些反思;“爱情入门”的所有文章显示了约翰·伯格对于艺术作品,尤其是绘画的关注。“最后的照片”集合了不同媒介、不同处境下关于死亡的四篇随笔。
有几位相熟的读者批评说,近年我所出的三五本“书”,还算《纽约琐记》尚可读。这本书是我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我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 我早已不再是那个在博物馆凑近名画合影留念的青年,回国数年,也和那位《纽约琐记》的作者日渐疏远:写作使我从只顾画画的痴态中醒来,醒在自己不同的书中,暗暗惊讶域外和家国怎样深刻地改变并重塑一个人。 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与中国话题,本次修订删除,同时大量增添图片,彩色印制,封面重新设计过。此刻尚未见书,我已先有点欢喜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