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西方艺术史类图书。以优美的文字、清晰 的思路讲述了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轨迹与幕后精髓,详尽 囊括了史前时期、罗马时期、哥特时期、文艺复兴时期 、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法国革命与帝国时期以及 20世纪之后的人类艺术发展进程与风格特征,并结合艺 术发展同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背景进行深刻的 评析,让人们在轻松学习西方美术的相关知识同时, 能快速地捕捉其发展历程的主线与深层根源。
《我的策展之道》是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当代策展人、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的经典之作。本书是小汉斯对自己多年策展经验的非凡汇编,包括启发他的艺术家、历 伟大的艺术创新、他个人的策展实践和对未来策展的展望。 小汉斯跨越了时间、国界、文化和学科的界限,重新定义了“策展”一词——不仅是小汉斯对个人策展经历的一个总结,也是对策展行业的思考, 是其策展思维的凝结。在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时代,阅读本书,让策展思维成为打开未知、看待未来的新方式。
该书曾荣获台湾出版优选奖——金鼎奖。蒋勋先生用柔美、通俗的文字,讲述了欧洲艺术史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让大家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让你细致的了解你看到的作品,它诞生于哪个时代,背后的寓意,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体会那个时代独有的艺术故事。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直到光辉的印象派,及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或作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数千年“美”的往事,娓娓道来。专业的知识,却通俗易懂,让你不知不觉对西方艺术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大量高清的图片,你会对艺术史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和解读。
乔治?杜比是20世纪下半叶 的中世纪史学家,也是继费尔南?布罗代尔之后法国史学界无可争议的巨头、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这部里程碑式著作是乔治?杜比面向普通读者的作品。这是一部关于艺术的历史学著作,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以文学的手笔书写的经典之作。它将中世纪的西方艺术创作还原入整个西方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向我们展现了“欧洲之都城”这一荣耀如何从希腊、罗马转向了巴黎,以及法兰西文明何以在几个世纪里独占鳌头,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又摄人心魄的艺术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审美可以改变世界吗?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的威廉·布莱克,维多利亚时代的约翰·罗斯金、拉斐尔前派、威廉·莫里斯、麦金托什夫妇,亲历“二战”和嬉皮士运动的弗朗西斯·培根、卢西安·弗洛伊德, 化、性别与族裔政治话语中的班克斯、翠西·艾敏和卢贝娜·希米德。 十组不同背景的英国代表性艺术家,立足自己的时代,或通过创作,或通过著述,对审美成规与旧有秩序发起了挑战,开创了新的审美风潮。 追溯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青年学者、作家郭婷勾勒出英国艺术发展的脉络,探讨了政治、 、社会文化与艺术间的互动,以及“审美”如何记录、改变和 时代。
艺术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如何感动我们,知会我们,挑战我们的?作为 知名画家大卫·萨利的艺术随笔集,本书介绍了20世纪 影响力的一批艺术家的作品,从画家到观念艺术家,包括萨利的朋友和同代人,杰夫·昆斯、约翰·巴尔德萨里、罗伊·利希滕斯坦、亚历克斯·卡茨等。 本书不仅探索了艺术家本身特性的多重性,同样揭示了他们作品的特别之处。萨利摆脱艺术理论的行话,以幽默和热情的行文, 和深具缅怀的描述,带领读者奔赴一场诉诸直觉的艺术之约。这是一堂讲述如何用艺术家的眼光观看艺术的大师课。
本书为艺术史的研究著作。研究以赵孟頫三次闲居为主要线索,分别为告罪闲居、告病闲居和告老闲居。其中告罪、告病都是《行状》等传记所回避的,也是历来研究所缺乏的内容,对了解赵孟頫思想发展、转变极有意义。本书分为3章6节,引用作品274件次,图片130幅,quan景呈现了赵孟頫闲居的生活片段,基本算是一部“半传”。本书 多地使用了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证据和方法,重建了很大一部分被传记删削省略的赵孟頫生平,又使用了风格分析、印鉴分期、称谓分期等新的研究方法,对于赵孟頫作品重鉴和考年有重要意义。
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 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纪之后的当代艺术,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艺术家和代表作,经由意公子轻松有趣的解读逐一串连,配合书中丰富精美的图片以及关键词索引附录,满足你阅读的不同需求。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找到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这本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你值得拥有。
本书于2017年改编为电影《 的肖像》。 为詹姆斯?洛德所绘肖像是贾科梅蒂人生 一幅肖像画。 当我们欣赏一幅挂在画廊墙上的画时,我们只能看到艺术作品的成品,无法窥探艺术作品充满神秘色彩的制作过程。每个看画的人都想知道创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人们也做出了许多努力来发现和描绘艺术家们的创作方法。本书就是对二十世纪 的艺术家之一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生前 一次肖像画创作的完整记录。 1964年,詹姆斯?洛德在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的工作室,等待他的朋友为他绘制一幅肖像。这项工作本计划只用一个下午,然而,艺术家无法对自己的作品感到满意,于是一次又一次地要求他再留 ,半天就这样变成了半个多月。 在这半个多月中,贾科梅蒂不停地画,作为模特的詹姆斯则默默记录下每天的创作过程,包括贾科梅蒂的每一次抬眸、每一次落
纯粹的愉悦!艺术史大师肯尼斯?克拉克爵士回归艺术鉴赏的原点——观看绘画。怎样观看一幅艺术杰作?在那些杰作的画布里,隐藏着艺术家怎样的巧思妙想?这是一部以丰富的艺术史知识 读者观看绘画的大师指南。提香《 下葬》、委拉斯开兹《宫娥》、拉斐尔《捕鱼神迹》、华托《热尔桑的招牌》、维米尔《画室里的画家》、伦勃朗《自画像》……克拉克爵士以其独特的艺术史家之眼,精选十六位艺术大师的经典杰作,细致阐析了每幅画作的创作背景、技法特点、艺术价值、后世影响等,慷慨而生动地分享了观看绘画的门道与乐趣。
白谦慎教授利用珍贵的历史文献,细致描述了傅山和清朝官员、艺术赞助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展现傅山在清初的生活和思想状况,进而引出并探讨应酬作品与“心画”、修辞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研究文人艺术家如何建立、积累和运用自己的“文化资本”。 《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增订版)(精)》作者很早就从“应酬”角度讨论艺术的创作、周转、使用,通过研究傅山这一个案,提出的几个关键问题,至今值得艺术史学者和艺术家持续关注、深入思考。 面对应酬作品,我们还能不能把它们看成是书法家的“心画”,理解他们的创作动机?当一件书法作品中都是言不由衷的“修辞”或陈陈相因的“套话”时,怎样才能理解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 当书法创作和实用书写常常难以剖离时,名人字迹能否都算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