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德 莫奈既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及奠基人之一,是法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把重心放在了笔触上,以此力图对色彩和自然光线进行细腻的表达。 本书图文并茂地叙述了莫奈的生平与艺术创作经历,共收录莫奈100多幅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初露锋芒的青年时期,到迷恋印象派的中年时期,再到后来艺术升华的中老年时期,以及尽心描绘后花园世界的晚年时期,包括流传广泛的《睡莲》《日本桥》等系列作品。 本书对莫奈及其作品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阅读本书,读者可以领略莫奈画作的无限魅力。书中的图片精美,具观赏性,对读者来说是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本书适合艺术爱好者及各大院校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
《博雅经典:林泉高致》以《文津阁四库全书》为依据,参校其他版本,洋列异同,意在提供一个有据可查的文本。又把与之相关的三篇山水画学著述一并整理刊刻,作为研读《林泉高致》的参照。译文是一种新的尝试,要把古人的意思用白话文通俗易懂地表述出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走走画画——卡卡桑的旅绘生活》既是旅行绘本,更是一本水彩绘画技法书,详细记录了从知名插画家卡斯丁多在世界各国旅途中边走边画的故事,以风景写生为主。从哥本哈根到不来梅,再从吕贝克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一边旅行一边分享绘画的方法。 作者所到之处,都留下许多画作和文字记录。这其中有作为专业人士的视角,更有一位热爱生活者的心得。内容包含如何克服在大庭广众下画画的恐惧、在旅行中如何安排画画的时间、零基础如何提笔就画、旅行结束如何继续创作,以及绘画日记的好处等。 《走走画画——卡卡桑的旅绘生活》也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学绘画的途径,解决在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例如写生时如何把握画面、画照片和写生的区别、临摹和创作的平衡关系、如何坚持绘画习惯、多渠道学习艺术知识、基本绘画工具和技巧
弗朗西斯科 何塞 德 戈雅 卢西恩特斯(Francisco Jos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出生于西班牙萨拉戈萨,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戈雅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本书针对戈雅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清楚完整的交待。完整搜罗戈雅的绘画作品,搭配专业的作品赏析。作品赏析皆附重要作品完整呈现,全图导览,一目了然。评论文选集单元,让读者从多样的角度看见戈雅不同的面貌。
临摹大师作品是学习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专业学习美术的学生做出 有价值的指导,还对所有美术爱好者提供研究和学习的材料和依据。本书主要介绍意大利版画家、油画家乔治·莫兰迪。莫兰迪是一位有着高度个性格化的大师,我们不能将他简单的归入现代主义绘画的任何一个流派,但他是意大利现代绘画 具有世界影响的杰出画家,并对当代色彩流行趋势有着深深的影响。书中展示了他的油画和版画作品,包含各时期的静物作品和风景作品近50幅作品,并以绘画引导解析文字和语音故事讲解,为大家解读这位 个性的*西方绘画大师和他的经典作品。
文森特·威廉·凡·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他的画色彩瑰丽,线条奇幻,风格独特。保拉·拉佩利、阿尔弗雷多·帕拉维奇尼著的《深渊里的向日葵(凡·高作品赏析)/影响世界艺术史的艺术大师》针对凡高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清楚完整的交待。完整搜罗凡高的绘画及雕塑作品,搭配专业的作品赏析。作品赏析皆附重要作品完整呈现,全图导览,一目了然。评论文选集单元,让读者从多样的角度看见凡高不同的面貌。
巍峨的高山顶立,矗立在画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顶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鲜明的印象。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踢声。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本书主要介绍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的克劳德·莫奈。本书展示近50幅他的经典作品,其中包含《睡莲》、《日出·印象》、《卢昂大教堂》等代表作,并做绘画引导解析,学习莫奈先生光与影的表现技法。他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画作中看不到 明确的阴影和轮廓线。并对比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同一对象的多幅作品。
本书选取了髡残所绘《溪山秋雨》,以现代高科技手段,高品质复制,再现中国书画独有的笔黑变化、颜色层次与气势神韵。采用多个局部放大,约请国画专业人士加以点评,从构图到用墨、用色一一分析,优选上满足临摹者的需求。
《庐山高图》这幅作品是沈周41 岁时为祝其师陈宽七十岁寿诞而作,陈宽祖籍江西,所以沈周取庐山为主题,以示自己对老师的崇敬之情,画面长篇题诗中开句:“我尝游公门,仰公弥高庐不崇!”属于后世所称“细沈”之作。因沈周名声在外,求画者太多,而他个性随和,不忍拒绝,便出现了很多应酬之作。故后世以“细沈”“粗沈”对他的画作进行区分。而这幅画无论是从立意、表现上都可谓是佳作精品。此画在画法上借鉴元代画家王蒙的技法,也体现了本画的师传。山峰多用解索皴,笔法稳健,充满着强烈的节奏和力感。中段山冈用折带皴,与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画法有些相似,墨色较淡,皴笔精细,表现出崖壁的险峻。左边崖壁先勾后皴,墨色较重,并以焦墨密点,显得苍郁幽深。整个画面山石、层岩,稠密交叠,先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