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1765),名燮,以号行,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世籍苏州,明洪武间,迁居兴化,遂为江苏兴化人。少孤贫,天资奇纵,慷慨啸傲,超越流辈。应科举圣祖康熙秀才,世宗雍正举人、高宗乾隆元年进士,官为山东潍县令。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作画,为 扬州八家 之一。书法以篆隶体参合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自称 六分半书 。有纵横错落,瘦硬奇峭之致,自成体貌。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多不乱,少不疏,体貌疏朗,笔力劲峭,自称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藉以寄托其坚韧倔强的品性。本书画集共收录郑板桥书画精品之作400余幅,相当部分为首次与读者见面,弥足珍贵。
意大利雕塑家布鲁诺·瓦尔波特,1959年出生于意大利,著名雕塑家、艺术家,被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木雕艺术家之一”。2010年布鲁诺开始专注于木雕作品。风格简单干净,线条细腻,尤其在人物表情刻画上非
人类型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各种民族文化,美术是这个文化宝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犹如千万年积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地层,层层布满了绚丽的图画,这些图画无论其艺术价值或史料价值,都是人类文化中的珍贵化石。 在美术作品中,对比是构成形式美其名曰的重要手段。古希腊有一句著名的美学名言:“对比造成和谐。”作为视觉艺术上的对比重在形式感,而强烈的对比首推明与暗、黑与白的对比,它能给礼堂和心理以鲜明而有力的辐射。《黑白画库》力图采用这一简约而又明快的方法从世界美术中截取一个个断面,仅以黑白画的方法来展现人类绘画的脉络:从质朴粗犷的原始绘画到极富想像力的图腾,从左右对称的图案到时空转换的三维空间,人类绘画一直在为摹写和再现想像而努力着。世界的艺术是相通的,每个民族又都有
林风眠是我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创建的杭州国立艺术院,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方针,博采众长,广聚人才,培养了如赵无极、朱德群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画家。同时,他自己是一位杰出的开派宗师。那么林风眠在他人生路上经历了些什么?他心理想些什么?他的艺术观念又是什么?他又是如何付之实践的而获得成功的?不妨读一读他的文集,从中可略知一二,受之启发。
为了迎接中国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我院了一系列学术展览。《沧桑入画——吴冠中艺术展》即为系列展中的一个。 这本图册是为配合吴冠中先生回母校中国美术学院展览而编印的。图册中的作品即为展览的展品。为使大家更好地欣赏画作,走近画家,我们从吴先生的文章中选摘若干相关文字,参差穿插于画页之间。
当代杰出画家徐悲鸿对于艺术的论述,据现有材料,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艺术主张是鲜明的,具有完整的艺术思想体系,简要说来,正如他本人所说:终生倡导现实主义。 徐悲鸿多用写实主义一词,如果历史地看问题,和进一步考察先生对于艺术的界说和他的作品,便可以比较准确地得到理解。 正如论者所说:还在“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在我国出现以前,即从《诗经》开始,到“五四”文学革命前,我国就有了两三千年的现实主义历史。“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有了“写实主义”的说法,但所指的还是19世纪的现实主义(见陈辽《现实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说明在我国文艺界,最初“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还没有严格的区别,现实主义的概念出现较晚。 茅盾在《夜读偶记》中也说:“中国的文学说明了现实主义自古有之”,“但是,直到‘
《中國画論大辭典》,本辞典系介绍和研究中国画论,供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日常检索用的大型专业工具书,共收有古今词条300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