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知识千题共分为书学、书论、书史、书体、碑帖、技法、器用、篆刻八个部分。相较于同类书,更为全面、系统。内容紧跟学术前沿,确保不遗漏近期新研究成果。书中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都是我们在书法学习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比较适合书法初学者及书法爱好者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书法理论水平,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书中内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加生动和活泼。
本书是关于介绍“书法形制综汇”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一条幅、分行格、分段格、界隔格、组合格、通体格、分段恪、少字格、多字格、界隔恪、组合格、分行格、分段格、界隔格、通景格、单条格、组合格、通体格、分段格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沈尹黙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深得人们的喜爱,沈老对书法的理论阐述结合了自身大量的书法实践,他十五岁已可为人书写扇面,在书法艺术上可谓年少成名,然对于书论的总结与阐发,却为时较晚,实为出自肺腑及经历了自身的实践、消化与吸收,为普及传统文化艺术,陆续整理、发表了很多书法学习的经验,《沈尹默论书法》在语言上力求深入浅出,使人易于接受,绝不作玄妙之言,以期能对后学起到帮助。
。。。
本丛书旨在通过当代实力派书家的现身说法,帮助读者解决书法创作中的技法问题和观念问题。当代书法在技法方面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当代很多实力派书家都作了很多探索,也都有各自的“独门 技”,我们约请他们来分享自己数十年来探索而得的“ 技”,以期有益于读者诸君。考虑到不是每一位有志于书法的年轻学书者都有机会当面向名家请教,我们选取了书法学习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讲坛”的形式将名家的私人课堂分享给大家,为读者讲解书法实践中技法及观念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语言生动活泼,并力求深入浅出,是针对中、 书法读者的参考图书。 《历代经典书风十讲》内容分为“世变与钟繇书风”“爱也羲之,恨也羲之”“俗化的风度,传承的法规——智永书法管窥”“草圣何需因酒发——由怀素《自叙帖》说开去”“从士林楷模到法书 —
本丛书旨在通过当代实力派书家的现身说法,帮助读者解决书法创作中的技法问题和观念问题。当代书法在技法方面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当代很多实力派书家都作了很多探索,也都有各自的“独门 技”,我们约请他们来分享自己数十年来探索而得的“ 技”,以期有益于读者诸君。考虑到不是每一位有志于书法的年轻学书者都有机会当面向名家请教,我们选取了书法学习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讲坛”的形式将名家的私人课堂分享给大家,为读者讲解书法实践中技法及观念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语言生动活泼,并力求深入浅出,是针对中、 书法读者的参考图书。 《篆书艺术十讲》分为“篆书之源流”“先秦篆书经典解析”“秦汉篆书经典解析”“唐至明代篆书经典解析”“清代篆书经典解析”“近现代篆书经典解析”“篆书之技法”“篆书之临摹”“篆书之
从一笔、一纸、一墨、一碑帖开始,进入书法的世界,享受与自己独处、与古人往来应心的时光。许多的变化、进益和美好,会由此开始生长。 书法是写字,但远不只是写字。 你如果是写字的人,想必对这一点早已有所体味。 你如果尚未开始,可以从书中的这些故事里,开始感受、理解和享有。
陈振濂著的《书法教育学(陈振濂学术著作集)》从书法教育学的确立、书法教育观念学的形成、书法教学的原则、书法教学的内容体系、书法教学计划的准备与实施、书法教学过程与方法研究和书法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等方面梳理了当代书法教育的情况并提出研究理论,对当下的书法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隶变是汉字发展 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原书共分八部分,内容包括:隶变研究的简单回顾;对隶变和隶变阶段的基本看法;研究隶变的方法;隶变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隶变的现象和规律;隶变的巨大影响;隶变的性质;隶变阶段未识字考。
本书是“北京文化书法研究丛书”之一,该书通过对书法理论的总结和反思,使得书法的新思维能够推广到民间,成为大众的思想,进而能够在国际书法文化交流中逐渐成为新世纪影响他国书法的新理念。全书共分5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再现与表现、论用笔与结字、章法与布白、风格与流派及书家与书作。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书法艺术概论”理应包括关于书法艺术的五、六个基本的系列范畴,即作者在本书中的五章:一、再现与表现:书法的美学本质;二、用笔与结字:书法技术与技巧的历史属性;三、章法与布自:书法创作的视觉性特征;四、风格与流派:书法的艺术个性化原则;五、书家与书作:书法创作主体与作品的关系。作者还设计了一章,即创作与审美:书法艺术生态环境。可惜还来不及写出来,作者认为这也很重要,有
《中国书法简论》简明易懂,其阐述的书法理论与实践对书法爱好者有很好的启蒙和指导作用,同时不乏作者在长期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的自身经验,另外书中对笔法及各时期代表书家在书法目前的地位、书家生平,都有扼要介绍,是一本书法理论的普及性图书。
。。。
?本书根据陈忠康五年期间在华东师范大学授课课稿的基础之上根据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由华师大师生及出版社编辑共同整理完成,体现了陈忠康近年来对书法源流问题的深入思考,从汉魏讲起,直到近代,凡是书法史中代表书家基本都有涉猎,观点独特。十讲包括:看清书法的本质;学书要知古、知今、知己;建立自我的判断标准;笔法;结构;书法的传承发展脉络与研究方法;汉魏至隋名家名帖;唐代诸家源流;两宋元明诸家;清代民国诸家,是目前为止陈忠康 一部书法创作理论的著作,充分反映了其书学思想。
本书从书法历史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渊源及发展流变。在传统书法史构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考古新材料、吸收了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力图以追摹历代书迹的真切体验去阐释中国书法的心灵境界,以内在的艺术规律为脉络去梳理书法艺术现象,并通过最全面的书法史料去寻求对于书法历史和书法传统的完整性观照。 本书体例规范、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笃实,是一本极富可读性的中国书法简史。适合于美术及书法专业本专科、高师高专及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
中华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隋唐时期,真、草、隶、篆,四体大备;点画波磔,八法济美;名家辈出,各擅其能。张长史博采众长,创大草,纵横驰骋,而无不中规入矩。僧怀素师其法,并臻神妙。大草集各体书之美,然易学而难工。其研习而有成者,凤毛麟角。 林散之先生生于晚清,初从乡先生范培开习楷书,授以安吴执笔之法。继从和县张栗庵进士学古诗文辞,书学褚、米。后至海上,从黄宾虹先生研习书画、金石、文字,得『五笔七墨』之秘。肄业三年,归后闭户潜修,致力于摹习历代名家书法,渔古猎今,汲长避短。六十以后,复专写草书,远绍二王、颠素,近接明清诸贤,师古法,出新意,糅碑入帖,以柔济刚,笔势多变,随手生发,无不妙造自然,使书苑沉寂已久之草书艺术,再现辉煌。 草书易犯率滑、尖刻、拖沓之病。明末清初诸
王羲之的珍贵书论《笔势论十二章》,从用笔开始,论及笔势、结字、布白等,内容广泛而系统。遗憾的是原作久已失传,现今无法见到。魏秋芳的满庭芳书艺斋,广泛收集王羲之的传世楷书碑帖墨迹,集腋成裘,集字成篇,创造性地集成了这部,魏秋芳主编的《满庭芳集王羲之笔势论》全文,并编排了与之相对应的白话释文,实为难能可贵。《满庭芳集王羲之笔势论》不仅是初学者的难得教材,对造诣较深的书家也有较高的参考、交流、收藏价值。
《艺术史论经典丛书:抱瓮集(繁体竖排版)》主要内容包括:「蔡襄表字御赐说」驳议、读帖考斟、《蒙诏帖》非伪辩、《蒙诏帖》非伪再辩、米芾《筐中帖》考、陆机《平复帖》商榷、《平复帖》再辩-答徐邦达先生、颜真卿自书《告身》证讹、米芾《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本事索隐、米芾《竹前槐后诗帖》考、米芾与苏黄蔡三家交游考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