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历代经典碑帖,加注释文,提示其艺术特征,供临习者读解临摹之用。
胡小石是著名书法家,有不少精彩的书法作品流传后世。同时,他也是较早地利用现代学术观念对传统书学史展开考察的学者。他以风格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中国书学的发展演变,建构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中国书学史》一书。
“湖山艺丛”是一套现当代艺术大家谈思想和理论的丛书。这些艺术家不但在实践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学理层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艺术门类的根本问题,所谈所论极富洞见。此次推出《近三百年的书学》《论书随笔》《学习书法的十三个问题》《文化与书法》四本,各册篇幅不长,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堪称书法领域的“大家小书”。《近三百年的书学》是近现代书坛巨擘沙孟海先生的重要学术作品,主要从帖学、碑学、篆书、隶书、颜字五个方面,对明季崇祯元年(1628)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这三百年来的中国书法发展进行了梳理,做出了前瞻性、纲领性的阐述。附录部分是沙孟海先生关于书法史重点问题、学书经历和体会、书法专业教学的论述。本书是了解中国书法史,尤其是理解晚明以来书法发展脉络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学
《近三百年的书学》是现当代书坛巨擘沙孟海先生的重要学术作品,主要从帖学、碑学、篆书、隶书、颜字五个方面,对明季崇祯元年(1628)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这三百年来的中国书法发展进行了梳理,做出了前瞻性、纲领性的阐述。
“湖山艺丛”是一套现当代艺术大家谈思想和理论的丛书。这些艺术家不但在实践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学理层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艺术门类的根本问题,所谈所论极富洞见,篇幅不长,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堪称艺术领域的“大家小书”。《书法的形式与创作》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胡抗美先生从自身书法实践出发,对“什么是书法艺术”和“怎样学习书法”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探索,极具思想性。作者认为,在书法摆脱实用性价值的今天,我们在进行书法问题的思考和研讨时,要站在书法艺术本体的立场,即书法是一种艺术,书法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的艺术属性。在学习书法时,要多读书,提高自身修养;要立德,提高人品;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临摹创作中要多读、多临、多写、多看。
本书从书法历史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渊源及发展流变。在传统书法史构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考古新材料、吸收了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力图以追摹历代书迹的真切体验去阐释中国书法的心灵境界,以内在的艺术规律为脉络去梳理书法艺术现象,并通过最全面的书法史料去寻求对于书法历史和书法传统的完整性观照。 本书体例规范、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笃实,是一本极富可读性的中国书法简史。适合于美术及书法专业本专科、高师高专及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
《说文部目》由汉代《说文解字》而来,剔除解字,只留部首,共540字。《说文解字》是汉代的识字书,自成书以来,就受到历代学人所重,是学习和研究篆书(小篆)最基本的工具书。汉字大多由各种偏旁部首组成,掌握偏旁部首,即可排列组字,并可旁其“六书”规律。正如殷韵初先生在《说文解字》前言中所说:“三代典籍皆用篆籀古文缮写,但诸侯异政,字体亦无统一规格。秦汉以降,分隶行草纷然杂出,反视篆籀古文为奇怪之迹。许慎乃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作说文解字,使读者可以因此上溯造字之原,下辨分隶行草递变之迹,实为中国文字学上第部有系统之创作。” 王福庵所书《说文部目》是标准的小篆字体,他继承了斯篆的玉筋风格,在邓石如、吴让之等人笔法的营养下,写出自己特点。即对玉筋篆匀圆光洁的线条进
“湖山艺丛”是一套现当代艺术大家谈思想和理论的丛书。这些艺术家不但在实践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学理层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艺术门类的根本问题,所谈所论极富洞见。此次推出《近三百年的书学》《论书随笔》《学习书法的十三个问题》《文化与书法》四本,各册篇幅不长,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堪称书法领域的“大家小书”。《文化与书法》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书学思想的总结。在书法理论上,欧阳中石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的学问,并对书法与文化的关系、书法的历史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一一论述。在书法教育上,提出了“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的书学理念。在书法学习上,主张不能“重复错误”式地死练,要去“有效地”学习;创作上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融诸家而汇一格。附
......
在书法理论上,启功先生不仅撰写了许多严谨扎实的学术文童,还从自己的书写实践出发,提出了“黄金分割法”“结字为上”“破除迷信”等理念,不尚玄言,切实可读,对近现代的书法研究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书随笔/湖山艺丛》是他的一部随笔散文论集,主要内容还是围绕金石书法展开的,包括了精选的六篇学术散论和附录的两篇自述。
《篆刻针度》分考篆、审名、辨印、论材等二十类,从篆刻理论到印章使用,皆有详细论述:“始自篆体,详诸谱式,以及器具之用,选石之目,无不该备。”而其语言晓畅易懂,乃陈目耕多年治印甘苦之言,虽略嫌繁琐却极便于今日的篆刻研习者。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云:“其书专为镌印而设,故于诸家篆刻之论,惟有关于实用者则采之,其他浮辞臆说、衍而无当者概置不录。大抵宗主于文、何、吾、赵正派,而不堕入野狐下乘。”正因为如此,《篆刻针度》问世二百年来一直颇受欢迎,翻刻本极多,可谓是久而不衰的经典之作。本次整理以乾隆五十一年(1786)存几希斋原刻本为底本,校以《啸园丛书》本及金石花馆藏本。为避免繁琐不出校记,择其优长径改。同时,为便于研读,我们随文插配了相关的图版,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欧楷解析》2004年曾经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过,截至目前该书的累计印数已经过万。本次是在原版基础上的的修订,更新了部分字帖图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陈绶祥著的《字里行间/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是“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的第四本。全书共分为四讲, 讲“同文之前”,介绍了书法的基本定义、汉字的起源以及河洛文明为创造汉字与书写汉字所做的准备与贡献等内容。第二讲“同文求轨”,介绍了中华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产生作用的原因,及它本身能让成员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同时该部分还介绍了篆书的产生、隶书对汉字的改变带来的影响。第三讲“工巧双飞”中介绍了楷书的出现、兴盛、特征与优长,以及楷书是如何突破牢笼走向草书,进而总结出唐草对唐代书法带来的贡献等内容。 第四讲“互化同宗”中以书法为例,谈到了明朝的历史事件,进而谈到了清朝与明朝的文化的区别,介绍了明清 的书家及其 的作品,进而使读者了解到“文治”的本质。
“湖山艺丛”是一套现当代艺术大家谈思想和理论的丛书。这些艺术家不但在实践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学理层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艺术门类的根本问题,所谈所论极富洞见。此次推出《近三百年的书学》《论书随笔》《学习书法的十三个问题》《文化与书法》四本,各册篇幅不长,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堪称书法领域的“大家小书”。《学习书法的十三个问题》是近现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对书法学习中常见问题的专题讲解,包括:迷信由于误解、字形结构应该尊重习惯、碑和帖、文房四宝、入门练习、学书“循序”说、“用笔”说、真书结字的黄金律、如何选临碑帖、执笔法、求人指教、参考书、如何才能写好字。本书语言通俗,擅用比喻,幽默风趣,切实可读,但又不失思想高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书法一向有论著,包括从古以来的,到了近代有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还有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这些看来都比较神秘、比较文雅,用的词都比较古奥。按照那些词句来实际用笔,练习写字,就会产生许多的问题,感到词不达意,表现不出真实情况来。 在启功的《学习书法的十三个问题/湖山艺丛》中讲述的就是他关于书法一些理解,分十几章来论述。
孙宝文编的《王铎书唐诗十八首》为“彩色放大本中国碑帖”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本书收王铎书写的唐诗十八首,分别为储光羲的《京口送别王四谊》,张谔的《赠吏部孙员外济》,杜甫的《奉赠严八阁老》,李白的《赠升州王使君忠臣》,孟浩然的《送王大校书》,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宋之问的《送李侍御》,苏颋的《送光禄姚卿还都》,韦述的《广陵送别宋员外佐越郑舍人还京》,孙逖的《送魏骑曹充宇文侍御判官分按山南》,储光羲的《送沈校书吴中搜书》,徐安贞的《送吕向补阙西岳勒碑》,岑参的《水亭送刘颙使还归节度使》,李白的《送友生游峡中》,独孤及的《送何员外使湖南》,张谔的《送李著作倅杭州》,岑参的《送秘省
本书从书法历史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渊源及发展流变。在传统书法史构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考古新材料、吸收了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力图以追摹历代书迹的真切体验去阐释中国书法的心灵境界,以内在的艺术规律为脉络去梳理书法艺术现象,并通过最全面的书法史料去寻求对于书法历史和书法传统的完整性观照。 本书体例规范、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笃实,是一本极富可读性的中国书法简史。适合于美术及书法专业本专科、高师高专及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
《广艺舟双楫》系清代 学者康有为谈书法的著作,代表了近代书法思想的发展轨迹,极为经典,为“艺文丛刊”第四辑之一种。“艺文丛刊”是一套收罗历 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