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之一,收录清代孙星衍藏明拓本《衡方碑》,并参校整拓,供读者鉴赏、临习。《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建宁元年(168)刻立,原在山东汶上县,清雍正年间因水患陷落,后邑人重建,现存于泰安岱庙。碑高二百七十五厘米,碑宽一百零八厘米,碑阳二十三行,行三十六字,碑额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十个大字。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集字圣教序》一直被习书者奉为临习行书的很好范本。称其书法为百代楷模,备尽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龙象,《兰亭》之羽翼。中华民国时期,上海有正书局曾出版过一本刘鹗收藏的宋拓《集字圣教序》,也就是刘铁云题跋本。这一藏本出版不久,拓本便流入日本国,为三井文库收藏。此本后来虽在日本出版,但未见印出题跋。本书将放大彩色印出此本。
穴雁塔圣教序移建于永徽四年(653),由太宗、皇太子李洽(后来的高宗)撰文,褚遂良书。唐初是楷书初步成熟的时期,在太宗喜爱王羲之书法的背景下,《雁塔圣教序》有着浓厚的行书味道,即在这块楷书碑中,可以看见许多的行书笔画。 这次使用的拓片是宋拓本,在历代传下来的拓片里是数一数二的。我们通过对原碑的研究,发现很多细腻的部分在拓片上漫有显示出来。这次公开的照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全面了解《雁塔圣教序》的原貌。碑中大量修正的綫条告诉我们,这块碑的书法曾经被修正过。从修正的事实出发,我们可以联想到建碑时的一些不太正常的情况。褚遂良是当时的宰相,正常情况下,绝对不会留下这磨多的修改的笔画。 杨守敬到日本介绍漠唐碑刻以后,日本书法界对碑刻的研究成果日益丰硕。与杨守敬有过直接交流的日下部鸣鹤的弟子比田
中国传世碑帖,自成翰墨世界,气象万千。其经典者,引无数后学一窥秘奥。从来学书术众,各擅胜场。访碑临书,古已有之;摹拓习帖,世所从也。或有自历代前贤之书学论述寻道求法,另出机杼。然书论所涉,其有繁芜,要言导学,更需实践。而临池研墨,范本不可或缺;沐手提笔,尚需一碑一帖。 唯原碑原帖多蕴精华,名家临书佳作纷呈,择选时难取舍。若能既得探碑帖本源之秘境,亦可观名家临书之心法,或俾当世研习书艺者取事半功倍之门径。“一碑一帖”书系,盖承此任。其每册择一碑或一帖,以名家临书和原碑原帖对照,逐字比较,逐行寻理。习名家笔法,悟经典奥义。一碑一世界,一帖一气象。 《集字圣教序》为唐代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而成,后摹勒上石,现存西安碑林。此碑为历代书家所重,是学习行书的很
《古代碑帖译注(繁体版)》作者王玉池先生对先秦至宋的七十余个碑帖进行了注释和翻译,便于读者学习和查阅。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由于其抽象性特点,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使字脱俗,也才能使自己的书作有较高的艺术品位。这些道理许多人都讲过,也已被整个书法发展历史所证明。提高文化素养的方法是多方面的。一般都强调书法家应该学习古典诗词、阅读的经典范文,以及多掌握含义隽永的楹联、哲语等,并将它们作为书写的内容,这些无疑都是对的。
“经典碑帖全本放大”丛书是针对书学者对经典碑帖放大临摹学习的需要策划的一套书法字帖。本系列聚焦历代经典之作,本着”尽精微”的原则,大开本原色全本放大精印,纤毫毕现,更好地呈现碑帖书写细节,为读者呈现了原大碑帖不易为人察觉的精微处。同时,又以“致广大”的理路,将原作缩小而全貌呈现,以启引学书者重视对原作的整体把握。本丛书对碑帖整体呈现也作了精心编排,使读者对碑帖全貌形成丰富清晰的认知,且采用中式翻身的传统模式,给予读者古色古香的读帖临习体验。本书是“经典碑帖全本放大”中的一本。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各体皆精,尤擅行、楷。对后世书法有重要影响。传世作品有《洛神赋》《道德经》等。本字典将赵孟頫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标准件作品,因此是真伪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行书小楷。其书风温润秀劲,温文儒雅,是吴门书派的开创者。其书法研习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传世墨迹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南窗记》《诗稿五种》《西苑诗》等。本字典将文徵明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标准件作品,因此是真伪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怀素(725-785),唐时人,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人。以草书驰誉当代,时有"颠张狂素"之称。本书收怀素草书六帖。《论书帖》,纸本,纵三十八点五厘米,横四十点五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方家评价此作,有端庄杂流丽,刚健寓婀娜之风致。《食鱼帖》,计八行,五十六字。有方家认为,此帖笔墨精彩动人,是其传世作品中的精品。《苦笋帖》,绢本,纵二十五点一厘米,横十二厘米,二行十四字。此帖墨气精彩,草书十四字超妙入神。《圣母帖》,方家评述此帖为书家晚年通会之作,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笔法圆融,应规入矩。《藏真帖》六行,五十一字,用笔瘦劲而字形圆浑。《律公帖》为
本书为书法家沈继良以铁线篆创作的书法作品集,内容为历代诗词,作品形式有楹联、横幅、斗方等,前面是作品全貌的缩略图,后面是单字放大,每页放八个字,附释文,方便读者阅读临习。铁线篆为小篆书体之一,因笔画纤细如线刚劲如铁而得名。
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存世有多个版本,本书选印之本书于元延佑三年(一三一六),赵孟頫时年六十三岁,据卷末落款,乃「为进之高士」所书。此帖点画精到,字字不苟,舒展自然,充分体现了赵孟頫小楷劲媚灵动、清丽神逸的特点,是赵孟頫晚年小楷的代表作。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修水县)人。受怀素、杨凝式、《瘗鹤铭》影响,形成奇险的书风。传世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王长者墓志稿》等。本字典将黄庭坚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标准件作品,因此是真伪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本字典将颜真卿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拓本作品,因此是版本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急就章》是研究古代章草的重要资料,传为三国吴皇象所书,有摹本流传。宋叶梦得曾以摹本刻石,明正统四年(1439年)吉水杨政得叶刻拓本,覆刻于松江,石在松江府学,世称“松江本急就章”。此刻石经明清不断椎拓,笔画损泐很多,原石近年已毁。此本仅第二十三章“礜”字稍模糊,字形尚能辨识,余皆完整无缺,为极难得之初拓本。此本为启功先生旧藏,册页装,44开,纵24、横14厘米,册内有容庚引首,尾有马衡、叶恭绰、郑世芬、林志钧、黄晓纾、黄君坦、谢稚柳、于省吾题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历代名迹真赏”系列,精选历代有名书法家的代表作品,每幅作品均为原大原色高清印制,追求原作的复制效果。单片盒装的装帧形式优选上保留了原作的风貌,抽取便利,临摹赏玩皆宜。 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所藏文征明《友梅图及中秋诗》卷,书与画浑然一体。此卷未署年月,録其自作中秋诗三首。就总体风格而言,《中秋诗》卷外秀内刚,笔锋由尖转钝,墨色浓重均匀,少了些枯硬,多了份苍润,在文征明“山谷体”作品中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此卷在原有的黄庭坚风格基础上,加入了米芾、苏东坡等其他多种风格,既有黄庭坚的豪迈,又有文征明的清雅,展现出一种颇具融合感的新风格。正如王寿康所评论,“此本以山谷为骨,参以海岳,笔力遒劲,变化自然”,已经达到了“不求法脱,不为法缚”的境界。
《纸上风范:近世文人书法》是一本有趣有情有识的书,作者锁定清末以来包括张謇、严复、章太炎、马一浮、夏丏尊、林语堂、徐志摩、钱钟书等40多位文化名人,从他们的书法创作切入,讲述了民国时代的一批有名学者大师的趣闻轶事。
“了如指掌书法”系列教材由高效入门、高效训练、高效创作三个阶段组成。编写思路是让人有次第的系统学习书法。从笔法、结构、章法、文字学启蒙,到碑帖文章内容与整体书写技法的综合训练,再到成语、对联、诗词集字创作。虽平凡,却暗藏文化大脉,循序渐进地把书法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训练当中。不再孤立地一笔一画呆练,体会书法与文化相关,字与文情词义相发,人与古哲幽思相会,渐至笔墨润泽,德艺俱美之境。 龚鹏程、赵安悱主编的《了如指掌书法高效训练(柳体)》是对柳体楷书原碑帖进行临摹教学,以锤炼书法技巧。
王羲之(字逸少,303-361)。其杰构《兰亭集序》,实乃集书法、文学、思想及文化之大成。 本书全方位而有系统地深入厘析王羲之的成长经历及家庭环境,其政治创伤及追求,其家庭宗教背景及服食原因,其《兰亭集序》与《金谷诗序》的关系及此中所体现的思想,以至于此帖在书法艺术目前的突破和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原因。
《甲骨文集联五百例续辑》为书法家王经纬对甲骨文进行集联创作的书法作品集,分四言联、五言联、六言联乃至十言以上联。联语多为歌颂小康生活、读书之乐、艺术之趣等,反映了老有所乐的丰富生活。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居士,人称"米南宫"。书画皆精,尤善行草书,传世墨迹有《多景楼》《蜀素帖》等。本字典将米芾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标准件作品,因此是真伪甄别、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实用工具书和行草书临摹创作的范本。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之一,收录张即之书《李衎墓志铭》,供读者鉴赏、临习。张即之(1186-1266),字温夫,号樗寮,樗翁,樗寮道人,祖籍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南宋著名书家。《张即之书李衎墓志铭》,行楷,纵二十九点三厘米,横六百零四点五厘米。全篇二百五十八行,计一千二百余字。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三编》有著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汉 肥致碑》由洪亮主编
《陆柬之文赋》由观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