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著的《怀素小草千字文/中国碑帖名品》共八十四行,绢本墨迹,字字用意,脱去狂怪怒张之习而趋于平淡古雅。用笔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是怀素晚年的代表作。明代姚公绶评此帖“一字值一金”,故又称《千金帖》。
为保存完好的明拓本,其上有不少党晴梵先生论用笔、谈结构、说鉴赏的题跋。为党晴梵先生幼年临习书法曾用。
锺繇,字无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着名政治家、书法家。官至太傅。 魏文帝时与当时名土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在书法,万面颇有造诣,他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工楷书。张怀瓘《书断》中曰:“元常真书 世,乃遏於师,刚柔备焉。点昼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後世将其与王羲之并称“锺王”。 《宣示表》,墨迹久夫,亦有传为王羲之所临摹。存世仅见刻本,始见於《淳化阁帖》,後翻本众多,单刻亦夥。书法古雅质朴,幽深淡宕。本次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昕藏旧拓单刻本。
吴震启编著的《简牍精编字帖》主要收录了春秋战国到魏晋时期艺术价值较高且较有代表性的简牍。 这段历史时期产生出中华极其灿烂的诸子百家文化。 在纸张发明并广泛使用以前,这些思想大部分借助简牍记录下来、流传下来,这些斑驳残损的简牍上承载着先贤思想情感的法书墨迹,让我们有幸目睹了两千年前书法演变过程中的精彩韵味。本册为《秦简》,主要收录了秦国时期的简牍作品,并配有释文,便于阅读临习。
从临摹到创作,是任何一位书法家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书法的艺术特性,既决定了它比其他艺术更加注重“临摹”这个入门和修习的途径,同时更加依赖“创作”这个蜕化和升华的境界。但两者之间,并非是简单或的因果关系,而是存在着某种于因果关系的转换性奥秘。自古以来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是在参透这种奥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 为了促进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探寻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性奥秘,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从临摹到创作”的丛书。它们通过古代书学体系中对于从临摹走向创作的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的挖掘,以独立的书家或具体的作品为阐释对象,尽可能紧密地综合多种信息,如渊源与流派、因袭与变革、主体与客体、意志与规律以及文字材料与图像资料等等,以期给读者带来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就那些书法史上开宗立派、承前启后的大家
《书法字海解析丛帖》集共八部今年初出版,已两次印刷共一万六千套,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欢迎与好评。不少购得集的朋友来信来电反映,希望我们继续编辑出版一些法书的解析字帖。为此,我们又邀请了《书法字海》的部分编委和专业学者,编写了《书法字海解析丛帖》第二集共八部,现隆重推出,以飨读者。 第二集丛帖吸取了集的编写经验,我们对编写大纲进行了认真修改补充,反复斟酌选定古碑帖版本,特邀书法家张书范、张有清、张永明、孟繁禧、李松、任步武和青年学者甘中流、陶永祥加盟编纂工作。 编著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擅长,将自己的丰富经验与学识倾注于各帖的修整、编写之中,使这套丛帖增添了风采。应当指出,书法家们对古碑帖的修整复原工作不仅是异常艰辛的,而且是慎之又慎的。虽然他们对原帖进行过多年的临习研究,其成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四十岁岁后改写芾,字元章,号海兵外史、襄阳漫士、鹿门居士等。原籍太原,迁于襄阳,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明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山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此卷为董其昌临米芾《天马赋》。米书《天马赋》真迹和精飧本已俱不可见,香光此卷,飘逸潇洒,天真自如,堪称董书精粹。赋三百五十字,文句与今三希刻本米书有不同处,知所临为米书另一本。此卷书于甲戎春正,当为崇祯七年,一六三四年。距今三百五十八年。 董书传世较多,仿本摹本诸赝品亦不少。此卷后有清代名家数人题跋,足见流传之绪,实为难得真迹,堪称董书代表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特选印以公诸社会,得广流传,用以展现董其昌书法面貌及其特点,供学习参考研
《西泠印社精选历代碑帖:邓石如隶书崔子玉座右铭》收录了邓石如的书法作品。作为清代中期书坛巨擘,邓石如篆、隶、楷、行、草书无所不工,尤以篆隶最为人称道,其小篆师从李斯、李阳冰,结体略长,并富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运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以丰富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点画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之典型,对篆书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其隶书亦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之气力,风格独树一帜。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争座位帖/中国碑帖名品》讲述了:顏真卿(七〇八-七八四,一作七〇九-七八五》唐代書家。字清臣,琅邪臨沂(今屬山東省》人。
......
祝允明,生于明英宗天顺四年(一四六○),卒于明世宗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字希哲,因生而枝指,学士,祖父祝颢曾任山西参政,岳父李应祯亦是著名书家,相传说祝允明幼要有聪敏,五岁时即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稍长便博览群书,性喜饮豪爽,不拘礼法,为文多奇气,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于乡试中举人,后则官场失意屡试不第,直至正德九年,五十岁时始出任广东兴宁知县,翌立年赴任,嘉靖元年(一五二二)转任应天府通判,时人称其为“祝京兆”,未几便辞职归里,于苏州筑构杯星堂,与同郡文士唐寅、文徵明、徐贞卿交善,人称“吴中四才子”,后因病卒,终年六十七岁,有《怀星堂集》诗文著作行于世。 祝允明自幼随李应桢学楷书,行草则得徐有贞真传,中年后涉猎渐广,自魏晋钟王以迄元之赵孟頫,莫不抚撷英咀华,兼收并蓄,至
《正书》(中册)是《书法自学丛帖》中的一本,从读者自学之用,为使自学者有所依循。 爱好书法,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解决缺乏师资指导、选购范本的困难,我们编纂出版了这一套《书法自学丛帖》。 整套《丛帖》由[正书]、[行书]、[篆隶]三大部分组成,但彼此独立,自成体系,读者可按需选备。
本系列丛书涵盖面广,贴近当代读者的实际需要。内容健康向上、清新高雅、脍炙人口。同时,我们将原碑帖字放大,使碑版字字口清晰,帖字墨迹毕现。对原碑帖中因千百年来风雨侵蚀、捶拓剥落而难以卒读的字进行修整,使其恢复原碑风貌。原碑帖中没有的字,则由编著者根据原碑帖法度,从原碑帖字中优选相关部首或部件组拼修整而成,使其与其他集字和谐统一。
本帖选自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作品汇集而成,书谱是孙过庭垂拱三年(687年)之作,他的书法理论精华集中于此书之中。书谱分上、下卷。下卷已佚,上卷的主要内容谈“运笔”,其书气势磅礴,高潮迭起,用笔俊拔坚劲,章法错落参差,为孙过庭的代表作品。本书采用单条字卡的形式对原帖进行展示,达到方便读者近距离临写的目的,编者精选历代经典碑帖,以高清彩色印刷再现原貌。同时为了 方便读者临摹学习,在编排上做了创新,在附原有放大高清碑帖的基础上,还加上了碑帖内容的注解, 加直观,适合书法爱好者及入门者临摹选用,既可观摩作品的原汁原味,也可左右对照品读临习,实用性强。并采用穿环的装帧形式,可以180度平铺。临摹效果 好。
由欧阳询等著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三种》选取了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拓本中的 精善本,清代书法家姚孟起,今人邓敬木的临写本,以便于读者临习。书后附有邓敬木讲解文章,以便于进一步研读。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