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书法师承极其广泛,初宗宋人,学赵构、黄庭坚,继而由智永上溯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晚年又取法李邕。正如明代宋濂言: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中年学锺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则称:『文敏书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他模拟古法力求毕肖,尤倾心于二王,虞集说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锺繇,在继承传统上刻苦用功。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突出表现在楷、行书方面,对元人和后世均产生极大影响。 在赵孟頫书法诸体之中,小楷作品推崇备至,同时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评为『子昂篆、隶、正、行、草俱为当代一,小楷又为子昂书 』。倪云林亦
基本信息: 书名:八大山人书法集 规格:铜版纸彩印全二卷 定价:380元 出版: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赵孟頫书法师承极其广泛,初宗宋人,学赵构、黄庭坚,继而由智永上溯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晚年又取法李邕。正如明代宋濂言: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中年学锺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则称:『文敏书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他模拟古法力求毕肖,尤倾心于二王,虞集说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锺繇,在继承传统上刻苦用功。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突出表现在楷、行书方面,对元人和后世均产生极大影响。 在赵孟頫书法诸体之中,小楷作品推崇备至,同时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评为『子昂篆、隶、正、行、草俱为当代一,小楷又为子昂书 』。倪云林亦
本书选取宋徽宗赵佶传世书作《草书千字文》。 《草书千字文》作于北宋宣和四年(一一二二),纵三五点一厘米,横一一七二厘米。该作书写的内容为南朝大臣周兴嗣创作的《千字文》,全文书于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底纹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 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 世墨宝”。 当代书画鉴定家杨仁恺评道:“此卷草书怪怪奇奇。有的如腾猿过树,逸虬得水;有的或连或 ,如花乱飞;有的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有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本书是对自2014年以来编写出版的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系列教材的整合,主要面向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非书法专业学生,因此重视书法教学基础,以传统书法形势为主,注重艺术形式的运用。这不仅是对中国美术学院传统书画教研教材进行补充,同时《书法基础》所面向的群体要 广,旨在通过这一教材,使对书法有学习兴趣的初学者上手习作起引导作用。 此书 部分为书法简史。它以时间为序梳理历代重要书家及其作品,以期各位同学在习字之前对中国书法史有一个简要的认识,在学习同时代或前代的一些书家书作时,往往需要在前代或同代名家作品中找传承关系,因此在开篇对书法史的学习整理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部分为技法分析,技法分析分两大块内容:一是书写基本工具的介绍。中国书法以笔蘸墨,以线构字,从使用工具和方法来讲,
王宠小楷写得一笔不苟,雅有书卷气,横画起笔尖露,略似文徵明,但比较含蓄。王宠,字履仁,后字履吉,别号雅宜山人,吴县人。为邑诸生,累试辄不利,贡入太学。书法始摹永兴、大令,晚节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趋。王宠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
公元六十七年,佛教传入中国。《四十二章经》是白马驮来的部佛经,距今已一千九百四十年。 名经、名僧、名迹组成的《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可谓“三绝”。书画家徐悲鸿先生评唐代书法“怀素”,评此帖曰“能在晋人以外另辟蹊径者,厥惟藏真。《四十二章经》,后无来者,诚当以书佛日之。世必有知余之言者。” 今据《大藏经》校订后,逐页配上释文、标点,并译成白话文。同时撰文介绍该帖艺术特色及递藏经过,有助于理解和鉴赏这部书法剧迹。
王宠,字履仁,后更名履吉,号雅宜子、雅宜山人。生于弘治七年甲寅(一四九四)十一月八日,卒于嘉靖十二年癸巳(一五三三)四月三十日,郡望太原,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入太学。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书法出入晋唐,书善小楷,行草精妙,诗亦清新绝俗,尤以书法名噪一时。 《明王履吉正书琴操》内容为韩愈作仿古《琴操》曲十首,依次为:将归操、猗兰操、龟山操、越裳操、拘幽操、岐山操、稚朝飞操、履霜操、别鹄操、残形操。为王宠于嘉靖乙酉(一五二五)十月朔日用金粟山藏经纸书写的作品,此跡落款「乙酉十月朔,书于石湖竹下,雅宜山人王宠」,钤「王履吉印」、「韡韡斋」二印。王世贞《三吴楷法十册》评:《琴操》“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乃王宠三十二
宋黄庭坚大字行书墨迹《刘禹锡经伏波神祠诗》卷,又称《书刘宾客诗》、《伏波帖》等,黄庭坚57岁书于建中靖国元年五月乙亥(1101)。全卷纵33.6厘米,横535.5厘米。《伏波神祠卷》为黄山谷晚年得意之笔。伏波将军马援,汉名将,湖北有祠祭祀。唐代大诗人刘禹锡道经此处,有《经伏波神祠诗》一首,黄庭坚此卷即取其内容。黄庭坚对这卷作品也自视甚高。
《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精)》为广西著名女书法家王茁的精品新作,书中以《千字文》为创作内容,以篆书书写而成。全篇书写流畅、结构严谨、造型丰富、秀气挺拔、结体尖细、到位,用笔熟练精妙、方折劲峭、平稳,字体疏密处理得当,线条圆熟优美。总体气象可谓神满气足,有如奔腾之水顺势而行,视觉上既流美又端凝,始终能吸引欣赏者的目光。 此书的出版,可让读者欣赏到优美的篆书字体,同时也给书法爱好者提供篆书千字文创作内容。
黄道周不仅是一位大书法家、大画家,还是一位大学问家,著有《榕坛问业》《石斋集》《黄漳浦集》等百余种。书迹则有《临王羲之誓墓文》《洗心诗》《与乔柘田尺牍》《山中杂咏》《喜雨有作》《五言诗轴》《行书七律诗》《自书诗卷》等。因篇幅有限,本书仅录《行书七律诗》《临王羲之誓墓文》与《白书诗卷》。 《行书七律诗》,绢本,墨迹, 纵25.6厘米,横270.5厘米。主要内容是七言律诗六首。现藏苏州博物馆。该作笔势开张,笔锋犀利,参差错落,牴牾揖让,字距紧密,行距疏朗,充满了潇散淡远、天趣盎然的诗情画意。 《临王羲之誓墓文》,绢本,墨迹,59行,计672字。作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秋。《誓墓文》的内容是王羲之耻居骠骑将军王述手下为官,遂称疾离职,并在父母墓前发誓永不做官。黄道周临写的目的是“用以自愧”,通篇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