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本书在浩如烟海的印迹中,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追求,精选出具有特色的印章作品6000余方,把从先秦到清末,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时间排序、归纳,称之为“唯用篇”。把从明代文彭起,以艺术创作为主要目的的印痕按风格、流派归纳,称之为“唯美篇”一方面可使读者初步领略中国篆刻艺术的风采,另一方面为初学篆刻者在学习中提供实用的参考。
十钟山房印举选,《十钟山房印举选》清陈介祺(1813-1884)道光二十年进士,官编修,侍读学士,书工篆隶,自成面目,富收藏,集近万纽印和十口钟,故名其斋室为“万印楼”和“十钟山房”。初稿成于同治十一年(1871)。光绪九年(1813)又重新增编。十钟山房印谱为近代的集古印谱,集印逾万,此书即朵云轩所藏光绪九年本,精选有代表性和艺术性者两千纽,增补释文,重谋版面,成十钟山房印举选。
小篆是秦文字文字学家都说它上承古体,从大篆省改而成。小篆是统一的定型的文字,所以辨认西周以至殷代文字往往可以通过它来进行推比。它是人们辨认殷周文字的桥梁还有今年来书法和篆刻取得飞跃的发扬,人们对各种书体的研究也相应的增加了注意,以小篆为主体的《说文解字》这部字典就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当然对小篆的结构和《说文》一书的排列体系如果缺乏了解就很难使用和检索。我们鉴于该书正好适应多方面的需要,请顾廷龙先生予以审定易名《小篆疑难字字典》出版整理。
韩天衡,一九四○年生于上海,祖籍汀苏苏州。一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作品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等。2010年南专业媒体评为:二○○九年度中国书法十大人物:,并南《书谱》社35周年海内外五百七十一家专业机构署名问卷公布为:尊敬的篆刻家:及:三十五年来的篆刻家:(书法为启功先生)。一○一一年由首届《书法》杂志论坛评选为当代三十家范本书法家之一。曾先后在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印系列展览。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等外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西泠印社成立时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制订呢?因为,保存金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研究印学的深入,反之要深入研究印学,就要从古今传存下来的金石中去发现汲取养料,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 西冷印社“保存金石”可分两大类:一类是“金”,包括最直接的古玺与铜印,间及钟鼎彝器、戈、戟、权量、镜鉴、泉刀等铭文、刻字;另一类是“石”,它包括历代摩崖、碑版和器物上的石刻文字、图画等。
邓散木篆刻在业界影响很大,学习者甚众,他长于诗文、书刻,也能作画。精于四体书,行草书集二王、张旭、怀素之长,旁参明末清初王觉斯、黄道周两家。隶书曾遍临汉碑。这本《邓散木印存精粹(精)》从原出版的六册印谱中精选300方作汇编,与吴昌硕篆刻精粹配套,这在面世的同类书中会有很多的新意和突破。
本印谱为海上 玺印篆刻收藏家高时敷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辑高氏几代家藏明清三百余年,共八十七位篆刻名家,二百四十七方篆刻名作,其中不仅有文人印开创者文彭、何震,浙派“西泠八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皖派大家吴让之, 有“为六百年摹印家开一门户”的赵之谦,兼有胡震、徐三庚、文鼎、钟以敬、释达受等当时活跃于印坛的诸多印人。全书共上下两册,分为《二十三举斋印摭》《二十三举斋印摭续集》和《次闲篆刻高氏印存》三卷。该谱所收之印细节精到、精神完满。钤盖异常精心,边款拓墨均匀光亮,为原钤印谱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西泠印社印谱藏珍图书依托西泠印社大量的社藏印谱,选择优代表性的人物,遴选他们印中精品,分册出版,为广大篆刻爱好者提供学习篆刻艺术的优良范本。本册西泠四家印谱包括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四位浙派篆刻大家的
《学山堂印谱》辑者张灏,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辑成,共六册次年增为十册,收录了与其同时代的篆刻作品二千余方。“谱内印人均一时之选,有姓名者如归昌世、何震、苏宣、朱简、梁裹、程远等二十三位名家,无载姓名者,尚不下三十馀。因诸君素弗以是显,故不具载其姓氏。”所作序者皆为大家,如董其昌、陈继儒、钱谦益、归昌世、汤湿祖、李明睿、徐光启、吴伟业、范允临、来斯行、宋珏等。因张灏出身世家,相与交游者皆为一时名士,又性嗜金石,所以《学山堂印谱》能遍集当世名手,使后人得以一睹明朝末期篆刻艺术的总体风貌。 这部近四百年前的集体印谱,对 见多识广的读者来说,不一定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回顾一下印学的发展历程,感受一下先贤们在篆刻艺术上的探索足迹,翻一翻篆刻艺术的“章年照”,总会有些许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