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常用反字字典》收入楷书繁体字头六千零五十字,按篆体重文计算约三万四千多字。篆体中分列小篆、摹印、简文、玺文、金文、甲骨等字体。《篆刻常用反字字典》编写过程中,引用、参照的书籍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印文字征》、《汉印分韵合编》《简牍帛书字典》、《战国楚简文字编》、《古玺文献》、《古玺汇编》、《古陶字汇》、《古文字编》、《金文编》、《甲骨文编》《中国篆刻大字典》等。
篆刻,是以文字为主要内容,通过作者对字法、章法、刀法的不同处理手段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不同时代特征、不同风格的艺术品。《篆刻技法(修订本)/西泠印社美术技法丛书》为适应美术院校教学的需要,以及业余篆刻爱好者学习的需求,根据历代名家的论述和创作,结合作者刘江在实践中的体会,汇编而成的一本有关篆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的理论书。以简明的文字和较多的图例,说明篆刻学习的过程,揭示了篆刻艺术由“理”及“法”,由“学法”到“知法”到“变化”再到“自成家法”的发展规律,便于初学者理解与掌握。图例选自历代名家印蜕,可供初学者临摹。
艺文类聚金石书画馆编著的《秦印三百品》精选秦印三百方,内容编排合理,释文准确,另外附录有历代名家关于秦印的精彩评论和检字表,对读者了解秦印的发展和特征,以及检索核查等,都提供了便利。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
《篆刻入门》为民国时期孔云白所撰。 孔氏以自身篆刻创作实践为基础,并向近代篆刻大家方介堪先生请益,参考方先生授课讲义,最终编成《篆刻入门》一书。《篆刻入门/篆刻小丛书》在前人著述的基础上,以历史源流的梳理和具体专题的分析为维度,分别从识印、别篆、篆印、用刀、击边与具款、名家派别、印论、印质印钮与用具等方面,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篆刻学习的方法、技巧,以及篆刻的其他知识。论述简明扼要,插图详尽丰富,既足资有一定水平的篆刻研习者参考,又可为刚入门的篆刻爱好者了解篆刻艺术指明门径。 《篆刻入门》一书早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石印出版。 本次出版即以该石印本为底本,加以点校整理排印出版,并对原书中个别文字错讹作了纠正,对一些漫漶不清的印章图版予以替换,其余尽量保留了原貌。
《篆刻小丛书:篆刻学》是著名篆刻家和书法家邓散木的遗著。本书是他根据几十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心得经验。文中对于印章的源流,名家篆刻流派,章法、刀法作了论述和介绍,翔实扼要,对章法辨析,具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图例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艺文类聚金石书画馆编著的《古玺三百品》精选古玺三百方,内容编排合理,配以释文,另外附录了历代名家关于古玺的精彩评论和检字表,对读者了解古玺的发展和特征,以及检索核查等,都能提供便利。艺文类聚金石书画馆编。古玺是秦统一以前印章的概称,上可远溯三代,盛于战国。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部分文字有待考证研究。从文字形式上,可分阴文(白文)、阳文(朱文),朱文古玺大都配有边框。
黄牧甫,本名土陵,字牧甫,又作牧父、穆甫、穆父。受父影响,自小学习书印,颇有声名。一生致力于古文字学、碑板玺印,并擅画能书,成就卓然,是晚清印坛独树一帜的大篆刻家。黄牧甫不仅印艺高超,其边款艺术也是推陈出新。终其一生,于印学成就最著,后世誉为黟山派。时至今日,学印者无不将其与吴昌硕并重。《黄牧甫篆刻及其刀法》从黄牧甫篆刻刀法的发展过程和刀法的具体运用为着眼点,具体分析黄牧甫刀法的基本笔画,刀法与边、界、格,刀法与残破,刀法与结字、章法等,深入浅出,给篆刻初学者,或有兴趣的研究者以参考。
清代袁日省(予三)精选汉代官私印,依照印文本来笔画描摹采集,分字隶韵,编成《选集汉印分韵》。后经谢景卿修订,由漱艺堂于嘉庆二年(一七九七)锓板。嗣后,谢景卿、孟昭鸿仿其体例,广泛搜罗,悉心采録,分别编成《续集汉印分韵》和《汉印分韵三集》。《选集汉印分韵》甫经刊行,即得到时人的赞许和肯定。著名学者陈澧即指出:“世俗所行《六书通》不可依据,《汉印分韵》较胜。”《续集》、《三集》二书亦秉承《选集汉印分韵》严谨的编纂精神,手自钩摹,且“未见原印,概不谰入”,故而三书所收汉代印文摹刻精审,切于实用,至今仍是篆刻研习者推荐的工具书。本次整理将三集按原书体例以韵合编成一书,《篆刻小丛书:汉印分韵合编》共收字头二千余字,印文一万五千余字。为便于今人翻检和使用,我们在每一字头上注明该字的标准
篆刻是赵之谦心中永恒的情结。尽管他从政江西,为实现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而试图舍弃艺术,但内心的苦闷彷徨仍溢于言表。他的一生很终仍是属于艺术的,活跃于19世纪中叶的赵之谦因书画篆刻载誉史册,而不是其他,这在赵之谦而言,既是始料未及,也有悖于他涉艺的初衷,从而为他的艺术人生增添了悲壮的色彩。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意在通过对作品文化背景的阐述,为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爱好者提供基本的解读方法,并试图通过对赵之谦个性化创作的解析,使读者对篆刻艺术的技法有所了解,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提示,并希望能由此增进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赵之谦是我国近代一位在书法、绘画、篆刻、诗文等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选取赵之谦的印章作品,通过一方方具体的印
本书为“经典碑帖实用集字春联”系列中的一本,通过选择颜真卿传世楷书碑帖中的经典字体,组合成春联,供春联书写者参考、借鉴。本书从实用出发,内容上分门别类,丰富翔实,便于查找,形式上好力争充实,强调实用,相信能给读者以帮助。
本書收錄自隋唐至清代的官印,以及部分私印、花押印,按照先官印后私印的原則,依時間順序排列。其中官印按照朝代和時間的 替進行排列,私印以時間為序,依姓氏排列。 本書是書法篆刻愛好者較佳的學習范本。
《篆刻学类要》原书成书于民国27年,论述了历代篆刻学经典中有关篆刻理论及技巧,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是学习篆刻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在此基础上,当代美术学者李毅峰对原书从题解、注释、会笺、按语等方面予以注释,并插配的印章图片,是学习篆刻和研究篆刻理论很好的入门读物。
《石鼓文王澍临本》,藏 博物院,此本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入藏,是年乾隆重定石鼓,故册末附王杰等众臣说明。王澍临本较元明两代拓本字数 多,且篆法多摹自宋薛尚功,加上王澍早在康熙朝即以篆书闻名,因此此本与内府收赵孟頫音释之元拓本,经乾隆皇帝鉴定同为石鼓文参考的标准本。吴修《昭代尺牍小传》曰:“书入率 之室,篆书出李斯,为一代作手。晚岁眇左目,鉴定古碑刻 精,金坛良常山馆 擅名。 ” 作者王澍,工书,善刻印,尤以书名。告归后益躭书,名播海内,摹古名拓殆遍,四体并工,于唐贤欧、褚两家,致力尤深,辄跋尾自道所得。
《篆学皕韵歌》辑自周钟麟校订《篆法入门》一书。全书采用对篆书中易错易混的字进行了分析,对初学者掌握篆书规律、深入学习篆书、探究文字来源很有帮助。而采用歌诀这一形式,朗朗上口,便于记诵。综上,该书在后世影响极大,是较为经典的篆书学习参考书。 全书延续《书谱丛刊》一贯风格,重编适合初学者的书法入门读物,选择优秀底本,在编排上进行创新,适合现代读者阅读和接受。本书还附有《六书源流歌》,对读者了解书法史、学习中国书法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本书为“经典碑帖实用集字春联”系列中的一本,通过选择王羲之传世行书中的经典字体,组合成春联,供春联书写者参考、借鉴。本书从实用出发,内容上分门别类,丰富翔实,便于查找,形式上好力争充实,强调实用,相信能给读者以帮助。
《方圆庵记》,全称《杭州龙井方圆庵记》,宋元丰六年(一〇八三》陶拯镌刻,米芾时年三十三岁。据《金石萃编》记载,原碑高五尺六寸五分(约一百八十八厘米》,广三尺五寸七分(约一百一十九厘米)。凡十七行,每行四十八九字。 明万历间石佚,宋代和明代均有翻刻,但翻刻之石也已不存,只有旧拓本传世。清李宗瀚跋《方圆庵记》拓本云,“此《方圆庵记》书王兀丰六年癸亥,米芾才三十三岁,正专学晋人之时,所以运笔能控引王(献之)、羊(欣)。其他诸帖每以奇气掩其古法,求如此逗露机缄者,不多见也。”此《方圆庵记》刻手陶拯在当时应属名匠,其刻工精良,毕现真迹之神采,细微之处丝丝入扣,效果如同作者以笔蘸白垩在漆板上挥写一般,完全表现出元章早期书法如狮子搏象、骏马斫阵般的神韵与气势。 此帖结体与笔法皆由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