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钟山房印举》,清陈介祺辑。所收皆六朝前玺印。此书开集各家藏印于一谱之先河,择印精良,汇印一万零二百八十四万,为集古印谱之空前巨著。惜其卷帙浩繁,读学不易。今据朵云轩所藏光绪九年本,精选有代表性、艺术性者两千纽,增补释文,重谋版面,成《十钟山房印举选》,以飨读者。
印章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全套21卷,收入了自先秦至明清印章近三万方,本册收录了自明代时期拥有代表性的官印近千方,入选的拓本皆为后世收藏家之原拓、精拓。是研究中国文字发展演变和篆刻的兴衰传承以及篆刻书法篆刻爱好者学习临刻的宝贵资料。将会取得双效!
《汉晋南北朝印风(中)》是全国专享一套全方位收录中国历代篆刻和印章的图书。由中国篆刻大师黄惇主编,众多篆刻书法家合力编写的图书。该套图书是学习推荐工具书,也可作为精品图书收藏之用,有很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 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优选的三部集体印谱。此书为其中之《学山堂印谱》.辑者:张灏,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辑成,共六册,次年增为十册,收录了与其同时代的篆刻作品二千余方。
吴昌硕(1844-1927),是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并能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个人风貌。他对篆刻情有独钟,从事的时间最长,成就优选。他生前曾言:“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吴昌硕的篆刻作品,经过他的处理,无论朱文或白文,汉篆、小篆或大篆,都呈现出一种大气、浑朴、厚重的气象。《吴昌硕篆刻及其章法》以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为例,从吴昌硕篆刻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章法与边格、书体、结字、笔法、印形等方面,深入浅出,给篆刻初学者,或有兴趣的研究者以参考。
山东北朝 石经分布于泰山、铁山、岗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摩崖刻经)之一。在书法 享有极高声誉。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冈山入楞伽经/中国石刻书法精粹》收录其中石刻作品以供书法爱好者赏析。
《中国篆刻聚珍》靠前辑和第二辑上出版以来,深得篆刻创作者、教学者和广大爱好者认可和好评,在短短时间内,已经重印数次,成为当下艺术出版特别是篆刻出版领域关注焦点。与此同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艺文类聚团队会同各方编撰专家老师和制作人员,经过半年多的精雕细刻,《中国篆刻聚珍》第二辑名家印中19种已于近日面世。
该系列丛书全面展示了我国摩崖石刻书法的精彩面貌,书中所呈现的石刻书法作品,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书法字体,可谓兼容了篆、隶、魏碑等数种书风。它们以碑刻形式,用直观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南北朝及隋代生动多变的书法艺术风貌。石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这些石刻大字作品将大字应有的气势和小字具有的周到很恰当地表现出来,是原貌再现的 版本。同时作者从书法美学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加以解析,使本书成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临习与研究的 参考。
本书从近三千部印谱的几十万方玺印中去粗取精,经多次筛选,精选出印章305方,其中上古玺印104钮,明清以来流派印章201钮。全书以篆刻艺术发展为纵线,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品佳作连缀起。同时,又对每方印章的时代演进、艺风嬗变、文化背景、创作理念,以及配篆、章法、运刀和风貌追求等,都力求剖析得言之有物,使之兼具典型性和完备性,既可赏析研读又可作为学习临摹的范本。
学习篆刻的经典图书,从入门到精通,一本书带你领略篆刻的文化和魅力。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知识性的内容,清晰、详细地介绍了文字的由来,篆书的演变,印章的种类、流派等;下编为技法性的内容,包括篆体字的书法,印章的刀法、印石材料的分类以及其他辅助材料和工具。 《篆刻学》一书为邓散木先生讲授金石篆刻课程时的讲义,自1979年以来已有多次出版记录,本次重新出版,对全书做了一些修订:如将手稿文字转换为印刷字体,并修正了部分异体字,加注了标点,增加了印章材料和刀法的图片。为了更好地还原印章的色彩,采用双色印刷,以求更加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中国的篆刻艺术是以中国独有的汉字为创作对象、以极为抽象的线条为表现手法,其艺术的独特性、丰富性和深邃性,除了体现视觉艺术的一般质感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凸现篆刻家对于篆刻的理解、篆法源流以及刀法运用的综合能力的体现。篆刻是令人心驰神往的,一方没有生命的印材,一经象高一清先生这样高明的印人落刀后,便赋予了生机无限的艺术魅力。印人所注入的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可以引发欣赏者的共鸣与丰富的遐想……从而形成了“篆外之象”,可谓石不能最可人。正如丰子恺先生所云:“在不满方寸的小空间,布置、经营、用自己的匠心造成一个最理想的无缺的具足的小世界,这是西洋人梦想不到的幽环境”。 其次高一清先生十分重视对传统的学习与继承,但他也非常重视继承传统之后的发展传统。他继承传统是择优而取,发展传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无疑是众多造像记中的杰出作品。石刻为阳文,刻于北魏太和二十二年九月十四日,署名为朱义章书,这在唐以前的碑刻中是很少见的。它和龙门造像记中的《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等刻石皆属同一种类型,书风庄严、朴茂。康有为把这一类型的书风称之为[雄俊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 本书为该造像记的清拓本。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梅农、清梦生、玩茶翁、玩茶叟、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清代书画家、篆刻家。嗜好金石文字,工诗善画,所画梅笔意苍秀。尤精篆刻,擅长切刀法,为“浙派篆刻”鼻祖,“西冷八家”之首。有《武林金石记》《砚林诗集》《砚林印存》《寿寿初稽》等。《中国篆刻技法丛书:丁敬篆刻及其刀法》以丁敬的篆刻作品为例,从丁敬篆刻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章法与边格、书体、结字、笔法、印形等方面,深入浅出,给篆刻初学者,或有兴趣的研究者以参考。
王羲骅编选,刘江主编的《中国篆刻聚珍(第2辑名家印靠前7卷徐三庚)(精)》为中国篆刻聚珍第二辑中的其中一本徐三庚卷,主要内容包括他的二百多方精彩印文,另外附有历代名家评语数十条。该印谱丛书定位于篆刻学习临摹、创作借鉴、印史研究和教学参考。满足篆刻爱好者、创作者临摹鉴赏和教学研究之需。成为学习、了解、研究印史的合理范本与理想参考。
以《丛翠堂藏印》等精钤印谱为底本,专业角度严选近三百方原钤印稿,近五十方公私藏代表作原石照片,展示黄牧甫印作不尚殘破,寓巧于拙,特立独行的以简洁线条与不匀称的空间章法完美结合的篆刻新路。高像素原色精印。
戊辰年(1989年)钤印本,连史纸线装六册附函。本套书为钱君匋辑自藏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刻印而成,收印五百余方。最后一册为四十名家,陈曼生,赵次闭,张廷济,吴熙载,齐白石,赵叔孺,钱瘦铁,邓散木,韩登安等治印。该谱选料考究,钤拓精良,装帧设计乃钱君匋亲自而为,殊为珍贵,今人有“建国后印谱看钱君匋”之说。本册为四十名家卷。
《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历代图形印吉语印印风》,印章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该系列丛书全面展示了我国摩崖石刻书法的精彩面貌,书中所呈现的石刻书法作品,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书法字体,可谓兼容了篆、隶、魏碑等数种书风。它们以碑刻形式,用直观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南北朝及隋代生动多变的书法艺术风貌。石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这些石刻大字作品将大字应有的气势和小字具有的周到很恰当地表现出来,是原貌再现的 版本。同时作者从书法美学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加以解析,使本书成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临习与研究的 参考。
以《麋研斋印存》等精钤印谱为底本,专业角度严选300余方原钤印稿,20余方公私藏代表作原石照片,展示王福庵开创的切刀与笔法结合的“新浙派”面貌和多字细朱文的精彩。高像素原色精印。印蜕及边款均做释文,对作品中涉及的名句典故、历史人物详加注解,书后辑录历代精彩品评。
冯超然与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合称\\\"三吴一冯\\\",是海上山水画大家,声名显赫于民国。他迁居嵩山弄,其嵩山草堂与吴湖帆的梅景书屋相邻而居。他与吴湖帆、张叔通、陈小蝶等海上书画界名宿交游往来,其门下桃李成蹊,留下了一段段往事佳话。本书作者冯天虬是冯超然的长孙,一直致力于收集积累当年海上画坛的珍贵史料。除了对冯超然史料的整理外,他还记述当时艺坛名宿沈琪泉、张叔通,名家陈小蝶、彭恭甫,书画收藏家王伯元、朱镜波、冯超然的学生陆俨少、张穀年等人的史料旧闻。作者将多年撰写的文字结集成《明月清风一捻须》一书,为艺术史学界研究上海画界艺坛留下了重要线索,具有相当可观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