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史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种方法,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学家主要是用文献资料来叙述心目中的历史,陶瓷史学者会用陶瓷作为研究入门的材料。 陶瓷不会讲话,所以要借助文献,借助其他伴随的东西复原本来的历史。 《中国陶瓷史论集》旨在拓展亚洲视野,综合研究包括日韩、东南亚乃至波斯与中国陶瓷史的相关问题。
1928 年,提出 民艺 一词的日本思想家柳宗悦先生写下了《工艺之道》,开启了日本民艺的理论探索之路,也让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如一只茶杯、一个饭碗身上所寄存的美感,*次受到如此炽热的礼赞。 如今,距柳先生的发言已过去九十年,他的美论在日本影响深远,但是否真的被深刻理解了呢?是否存在与时代不符、需要更迭的部分?当今的手艺人生活在距柳先生的时代近百年之后的二十一世纪,对他们而言,手工的意义在哪里?人们还能重识寻常美物的精髓吗? 本书是日本当代漆涂名家赤木明登,将自己在杂志专栏上连载八年的文章,进行增补、修改后的整理之作。面对地方工艺越来越庸俗化,本作日常使用的民艺品也与生活渐行渐远的现状,赤木明登重拾《工艺之道》,潜入民艺世界的源头,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体悟 何谓美物 ,写下了这部与他的
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盐野米松继《树之生命木之心》后的又一新作,这次他采写的主角是日本国*级刀匠 宫入小左卫门行平。 没有哪个日本人不认识日本刀。 作为日本代表性文化符号,《菊与刀》《杀死比尔》《银魂》 从浮世绘到古神话,从学术著作到经典影视动漫,日本刀在日本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都非同寻常。 为什么电影里的武士们无论怎样翻腾,刀都不会从佩绳上掉下?从这个小小的疑惑出发,盐野米松历经数年,一路采写:日本刀究竟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刀匠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每天过着怎样的生活?他还采写了围绕日本刀制造的其他国*级匠人:研磨师,鞘师,漆匠,银匠,柄卷师 一把日本刀,凝聚着各式各样工匠的传统技艺。而他们的故事,鲜有人知。在本书中,盐野米松采用口述纪实的方式,用手艺人自己的语言,记录6位日本国*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制品精巧,丰富多彩,在世界工艺文化中独树一帜。那优美的彩陶,庄重的青铜器,华丽的唐锦,优雅的宋瓷,无一不反映了卓越的创造智慧,闪烁着灿烂的艺术光彩,为世人所赞赏。本书具备所具中国工艺美术史权威、覆盖面广、试题成熟、重点突出、考点明晰的特点,能为广大考生梳理教材、把握重点难点节省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分册既详略得当又有所侧重,也为研究生复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1辑):雕漆技艺》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全书共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包括:雕漆的文化特质、北京雕漆技艺的形成与发展、北京雕漆技艺的基本工序、北京雕漆技艺的当代传承人等。
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1 1丛书之一。本书共收集五个校园大师剧本,分别为《钱学森》《潘序伦》《王振义》《钱宝钧》和《熊佛西》。他们分别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东华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的传奇人物或创始人。这五个原创剧本,都是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创作的英雄颂歌,这些英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手不凡、豪情万丈的人物,而是命运多舛的知识分子,以博大的情怀与坚韧的意志主动承载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他们不仅仅是专业领域中的大师、校园内口口相传的传奇,他们更是师长,是学子可望可学的前辈。大师故事的呈现既蕴含着校园文化的丰富养分,也开启了一扇新窗,让年轻人有机会与传奇面对面。
衍纸 又叫卷纸,是将纸作为雕塑和绘画技艺的承载体。这是一门非常古老而独特的手工艺。发动市民用纸艺中 衍 的技法来设计制作 吉祥彩鱼 ,可从中体验自主创意的成就和欢乐,互相感染,推而广之,逐渐蔚为创意之风是策划推进 创意民风 的旨归。这一活动吸引了干部、学生、军人甚至残障人士等各阶层市民的踊跃参与,创作了万余条精美而灵动的 吉祥彩鱼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纸艺专业委员会朱立群等艺术家广泛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为普通市民的设计创意举办大展,从中精选出近2000条代表性的作品出版了这本专集。 推进创意民风,风起于市民之心。市民设计和吉祥彩鱼的结合,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小小一尾吉祥彩鱼在此焕发出了绚丽的光彩!
《工艺美术技法系列》丛书以品类分册。各册内容大致包括品类的历史沿革、工序和技术、艺术特色几个部分。与以往所见的一些技法书相比,该套丛书有较广的视角和更深的力度。它将一个品类的形成和发展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考察,整理出这个品类产品发挥的社会职能、依据的技术条件、体现的艺术特色、发展的历史条件。这样,工艺美术品种的研究便被提升到工艺文化的高度,将读者引入深藏于产品背后的丰富的人文内容。因为在研究的各个环节都揉进了作者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丛书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又对器物一股性的外部描还,有了专业理论家难以探及的真切之谈和带有体味性的精华。有些记述,非躬亲实践者是写不出的。 玉器的文化内涵,玉器的气韵神采,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细细领悟。其造型美或精炼严谨,或玲珑剔透,或具体、或抽象;其
国内部论述玉雕翘色技巧的专著、《中国玉雕名家技巧丛书:刘庆峰翘色技巧谈》次系统地、科学地分析、归纳、总结了翘色的实用技巧和艺术理论。,首次提出:翘色是点燃玉石的火苗!详细阐述了如何让小的色引发*的联想,美的色雕成注目的细节,*秀的色与构图核心融为一体,突出的色赋予强的动感,,并对翘色的种种技巧做了详尽的剖析,从顺势而为依色构图,到色散神不散的十八般武艺;从天生我色必有用,到无色胜有色的种种化腐朽为神奇;从满色翘色举重若轻,到多重色彩组合的意境等等,有理论,有实例,图文并茂。既可供玉雕师使用,亦可作为学校教材。
《工艺美术技法系列》丛书以品类分册。各册内容大致包括品类的历史沿革、工序和技术、艺术特色几个部分。与以往所见的一些技法书相比,该套丛书有较广的视角和更深的力度。它将一个品类的形成和发展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考察,整理出这个品类产品发挥的社会职能、依据的技术条件、体现的艺术特色、发展的历史条件。这样,工艺美术品种的研究便被提升到工艺文化的高度,将读者引入深藏于产品背后的丰富的人文内容。因为在研究的各个环节都揉进了作者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丛书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又对器物一股性的外部描还,有了专业理论家难以探及的真切之谈和带有体味性的精华。有些记述,非躬亲实践者是写不出的。
林亨云大师是寿山石雕界德高望重的*工艺美术大师,以刻熊著称,至今已从艺60余年,其作品屡获*各类工艺美术奖项。由姚行亮主编的《林亨云刻熊》以她擅长的熊题材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技艺特点与过人之处,对藏家正确辨别林大师作品的真伪以及后学者深入研究与学习林大师的技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苗族是一个被熠熠银光所包围的民族。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湘西的苗族银饰举世闻名。 湘西苗族银饰起源的历史悠久。流传至今的苗族的创世史诗《苗族古歌》中,就记载有关于苗族先民运金运银、造柱撑天、铸日造月的传说,是迄今见到的该民族早涉及金、银的口碑资料。 湘西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先后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传承延续下来,才有了现在的模式和形态基本定型的银饰,其品种式样至今还在不断地翻新,由此形成的饰品链条成为苗族社会演进的象征之一。 湘西苗族银饰的创制技艺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聪明能干、智慧机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银饰洁白可爱,纯净无瑕,质地坚硬,正是苗族精神品质的体现。湘西苗族银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各式各样图案
本书为国内本全方位系统介绍中国名窑——钧窑传统制瓷技艺的图书。作者为中国钧瓷界实力派陶艺家,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贺文奇,本书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对钧窑传统制瓷技艺流程进行系统的总结和介绍。作者在记录整理逐渐远去的钧窑传统制瓷技艺时,随着传统工艺脉络向前推进和在制作实践中不断的深入研究,搜集整理在钧窑传统制瓷工艺中,从原料的开采加工、设备的应用、操作过程中的工艺技巧到成形与烧制的技法都做了十分详细的展示。用翔实的语言,图文并茂,将神奇的钧窑传统制瓷技艺展现出来,这对认识和研究钧窑文化和钧瓷制瓷工艺的历史脉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郭祥忍大师是著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之子,自幼随父学习寿山石雕技艺,承师法而博采众长。她的古兽印纽雕刻于业界同行中首屈一指。其作品造型典雅古朴,尤善于利用石之“巧色”,将石之美发挥至极致。由姚行亮所著的《郭祥忍刻古兽》以古兽雕刻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技艺点与达人之处,对藏家正确地分辨郭大师作品之真伪以及后学着深入学习和研究其雕刻技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井藤昌志、山本教行、坂本工、大谷哲也 日本民艺家亲自传授200件器物 选择 和 使用 之关窍 日本民艺家公开家庭食谱,带你亲历创作者的家庭故事和生活趣味 200 件器物 选择、使用 窍门集 选择器物,就是选择一段生活。 白色器物、彩色器物、纹饰器物、染付器物 各有适用的场合与搭配特点,如何发掘出它们的*本能?作为创作者,民艺家们爱用的器物是什么,他们又践行着怎样的创造准则? 《器物帖》图文并茂解说不同器物选用窍门与别出心裁的使用方法,与你分享创作者的生活趣味。引领你发掘物与器的融合之道,在器物使用中展现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态度。
本教材是学校 弘扬岭南文化,创造美品育人 的又一新成果。以表现 岭南民俗民风 为主题,分低、中、高三册,每册教材包含了剪纸历史概述、不同朝代有代表性的剪纸名家简介、名作欣赏,剪纸工具与材料的认识,剪纸技法的了解以及不同单元主题的若干优秀课例,每个课例基本上安排了编者的话、欣赏感受、创作表现、作品展示、课外拓展五个板块,对小学生了解剪纸艺术、掌握剪纸技能、感受传统文化有较强的指引、示范作用。借助此教材教学,有助于开发心智,激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青少年良好品性的形成。
本系列丛书共收录了近10500幅图案和图画,可以说是吉祥类装饰图案的“大全”。本书根据这些图案和图画所托寓的吉祥意义,作了细致和完备的分类。本书共分五大册,分别为《吉祥动物》、《吉祥禽鸟、植物》、《吉祥人物》、《吉祥图符》、《吉祥图谱》(吉祥物组合)。对136种吉祥物、1OO多位吉祥人物、453条吉祥图谱逐一进行解说。
冯久和大师是寿山石雕界德高望重的*工艺美术大师,至今已从艺70年,她擅刻圆雕、镂雕,尤以雕刻花果与群猪等题材作品著称,其作品曾多次获国家工艺美术奖项,并被多个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由姚行亮编著的《冯久和刻猪》以他擅长的群猪题词啊为切入点,深入地剖析其技艺特点,对藏家正确辨别冯大师作品的真伪以及后学者深入研究与学习林大师的技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