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壶是清中期溧阳县令陈鸿寿(字曼生)和艺人杨彭年合制的紫砂壶,因文心匠意与金石趣味巧妙结合而成为经典之作,对清中晚期以来的紫砂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研究从金石学与紫砂艺术的关联入手,通过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讨论曼生壶的创生和传播语境,并对造型与工艺,铭文与装饰等本体进行全面分析。既注意造型与装饰等设计层面的视觉元素,又考察工艺特性,生产及合作范式等文心与匠意交融整合的内在联系。运用器物形态学与人体工学结合的方法分析形态、功能,并结合文献与实物,探寻曼生壶与金石学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剖析其审美、取法、设计、传播和金石学的关系。
《古瓷之光》是知名瓷人、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的全新力作。以朝代为序,遴选了中国陶瓷艺术目前77件至美珍宝,记录下陶艺与中华文明碰撞的每个精彩瞬间,深入讲述中国陶瓷艺术的美学变迁。从古瓷的造型、色彩、材质、工艺、历史背景等角度切入,全方位展现中国陶瓷征服世界的美学魅力,重点解读其美在何处、普通人如何欣赏以及这些陶瓷器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功能与角色,让我们得以从一件件陶瓷作品中,探寻到历代的审美雅趣、民俗风情与匠心工艺。读完本书,当我们在博物馆中面对一件瓷器时,便懂得如何去欣赏它造型的优雅、颜色的美妙、画面的意趣、细节的深意、背后的故事……对中国陶瓷的美,产生更加具体、深刻的认知和感受,而不再只是用简单的一个“美”字笼统概括。
谢明良先生为陶瓷史领域极为重要的学者,《陶瓷手记5:中国陶瓷的器形、纹饰与图像》是新近出版的一部高质量的学术专著,集中展现出作者近年对陶瓷品研究的新思考。本书共分为五个板块——器形篇、纹饰篇、贸易陶瓷和茶碗篇、图像交流篇、明器陶俑篇,分别涉及不同的研究主题。如对汝窑青瓷舟形杯、陶瓷倒灌壶等器形特殊的器物,作者通过风格及文献的把握,作出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而对卡拉克样式瓷及象嵌云鹤纹碗等,作者通过对纹饰样式的分析、对比,亦推导出新的结论。总之,每一主题的新阐释、理解,均由具体的实物出发,以图证史或以图论史,展现出作者扎实的陶瓷史素养及学术创新能力。本书可称为近年陶瓷史领域的重要的学术之作,值得推荐。
刘嵘、刘永红著的《景德镇陶瓷史(2唐五代宋元卷)(精)》为《景德镇陶瓷史》的第二卷,从一个 为全面、综合的视角,阐述了从原始社会至元代各个时期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状况,着重介绍唐代到元代这一阶段景德镇陶瓷的原料、工艺、装烧、材质、器型、釉色、装饰与纹样、鉴定要点、科技测试等,力求从陶瓷历史文化、陶瓷生产工艺、陶瓷艺术鉴赏的角度全面总结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史。该书不仅解读了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工艺史和陶瓷经济发展史,也全面阐述了景德镇陶瓷生产所演绎的文化、民俗史, 是对景德镇陶瓷生产工艺、文化艺术作了一个历史性的描述和理论总结,是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提升。全书选取了大量出土的实物图片及藏品照片,考据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将丰富深刻的文字表述、珍贵的图片资料、史实叙述结合在一起,力求反
我国竹纸的发明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良,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廉价的书写、印刷材料,对文化的传播、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手工竹纸制作技艺》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我国各地现存的手工竹纸制作技艺进行了记录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就几种主要竹纸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还原和剖析;并运用科技手段,探讨了竹纸制造工艺的科学内涵及与纸张理化性能的关系。《中国手工竹纸制作技艺》是首次将田野调查、文献整理与科学实验手段想结合,开展竹纸制作技艺系统研究的成果。
本书是汉服纹样和配色的设计类图鉴,精选了35类传统中国色和35种传统纹样作为逻辑线,拓展介绍了数百种中国色和纹样,并且根据朝代梳理了当时流行的汉服款式、颜色、纹样的搭配,讲解了关于汉服的小知识。 全书分析、展示了不同朝代的服装主流配色和常见的纹样。 章汉与魏晋·衣袂翩跹,展现典雅与不拘交织的风格;第二章唐·雍容华贵,展现盛世华服之美;第三章宋·俏窄风雅,展现淡雅舒适的质朴风;第四章明·精细雅致,展现等级森严的大美之服。 本书适合设计师、画师、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
珐琅是 古老的金属装饰技术之一,它通过将珐琅釉料烧熔到金属底胎表面,创造出丰富多彩和极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作者琳达·达尔蒂,作为当代珐琅艺术领域的代表性艺术家,在书中与您分享了手工制作的 与乐趣。《珐琅艺术》将向读者详细阐述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工艺技术,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灵活运用,以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 本书将从基础知识开始,带您了解每种类型的珐琅釉料,帮助您创立一个珐琅工作室并列举出制作过程中将会用到的工具和设备,以及珐琅制作的前期准备、烧制、清理、完成等各环节的详尽信息。 接下来我们会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多种技法当中,例如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和透光珐琅。同时您还将学习到 多的实验性的技法,比如在网格或金属丝上烧制珐琅,并通过运用铁屑、沙粒等创造出 为独特的表面肌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00年至2000年整整一个世纪内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脉络,围绕工艺美术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这三个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历史境遇,总结不同时期在内外因推动下所取得的工艺进步和产业成就;分析不同时代工艺美术设计和创作上所发生的审美变迁的总体动向;关注起到关键作用的政策实施过程和代表性人物的新思想的影响以及代表性艺人的技艺实践;提炼工艺美术大事记;揭示百年内工艺美术发展变化的历史逻辑。
.
本书以景德镇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为研究对象。较之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本书的突破点在于一改玲珑的“辅助”身份,而是将它视作一个完整的技法类型,从工艺技术、艺术特征、审美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因此,本书不仅揭示了玲珑瓷制作的技术“密码”,还从历史演变的角度上详细分析了它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审美价值,更通过大量的手资料证实了这一传统技法在20世纪中期以后的新生历程。
本书主要介绍景德镇传统颜色釉单一色彩的装饰、多彩的装饰和当代具有代表性的颜色釉综合装饰等内容。我国勤劳智慧的陶瓷先民就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的材料,提高生产工艺,在烧造出绚丽多彩的色釉佳品的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装饰技艺。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陶瓷古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陶瓷艺术博大精深。尤其是元、明、清的青花瓷,用氧化钴为颜料,以中国画的笔法,绘制在洁白的瓷胎上,罩以透明釉烧制出来,形成了一幅幅幽倩亮丽、美不胜收的中国画。这实乃绘画艺术、造型艺术的结晶;同时也是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民俗的生动反映。 除了完整的青花瓷器外,在各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下还蕴藏着大量的青花瓷片资源,这是前人留下的永不褪色的美的历史。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开发,大量的地下的古瓷片重见天日。本书所汇集的图录,绝大多数是瓷片族们数十年来所收藏的青花瓷画精品,为古陶瓷收藏者、研究者、文博考古工作者、美术和教育工作者以及一切热爱中国古代艺术的人们,提供一份瑰丽多彩的文化大餐,读者能从中较全面地了解古代青花瓷绘知识;经过纹饰对照,
竹刻是刻画艺术形象的一种传统美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高超的技艺造诣和高雅的艺术格调独树一帜。本次在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的竹刻展集华东地区三省一市十七个市、县(县级市)六十九位竹刻家的一百六十余件(套)作品,既有老一辈竹刻家的代表作品,又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创意佳作。展览的举办与画册的推出增进了同业之间的技艺交流,扩大了传统竹刻文化的传播,对增强民众的认识认知,促进当代竹刻艺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