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夜白》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书名来自唐玄宗的名驹“照夜白”,取其字面的意象——水墨山水的黑是物象,是黑夜,白是空无、水和云光。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山中何所有”“时间中的风景”“空隙之美”“鸟之双翼”“山水小史”,合计70余篇文章。作者结合具体的画作与自身的绘画经验,以散文般的诗性语言,立足山水画的笔墨、空间、构图等基本概念,探讨了一些司空见惯但有趣的话题: 辑“山中何所有”,回答的是“当我们看山水画时,我们在看什么”的疑问,文章从山水、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关系讲起,探讨诗歌与绘画意境的生成,山水如何从荒野变为人文景观。第二辑“时间中的风景”,分析中国画中暗藏的独特时空观,以及古人如何在画中营造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感,乃至所谓的“移步换景”又是如何实现的。第三辑“空隙之美”,以美学讨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 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吴门具眼》选择了书画鉴藏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明代苏州地区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 通过史料之钩沉、藏品之清理、藏家交游之爬梳,本书以沈周、文徵明、王世贞、张丑等人为主干,对明代三百年间苏州的鉴藏家、鉴藏活动、鉴藏形式、鉴藏著录、藏品流通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在突出吴门书画大家沈周和文徵明在鉴藏活动中的领袖地位的同时,着重强调明代苏州地区兴盛的鉴藏风气对吴门派书画家的创作产生的积极影响。 黄朋在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从事研究工作,十馀年间接触了大量古代书画原作,研究条件得天独厚。《吴门具眼》是她十馀年来研究书画鉴藏史的力作。该书专业知识完备,架构条理明晰,论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本书为全国政协书画室举办的“书画艺术系列讲座”整理稿,主讲人均为全国顶级书画名家,有苏士澍、冯远、许钦松、范迪安、吴为山五人。讲座内容涉及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门类,围绕这些艺术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与价值, 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这一主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上述艺术学科的艺术简史和艺术鉴赏方法。 此书分为两部分, 部分为:传统经典的时代价值,由苏士澍、冯远、许钦松主讲。第二部分为:西方艺术的中国写意,由范迪安、吴为山主讲。名家们用通俗易懂语言表达方式诉说中国到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文化进程、演变和发展,介绍中西方经典画作,让读者欣赏经典作品同时还能够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了解作品读懂作品。部分作品还加入了创作经典作品时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读懂线条中的历史,读懂笔墨里的深情。 《读懂中国画》精心挑选中国历 的数十幅绘画珍品,分章逐幅精讲,由此串联起一部跨越数千年的中国绘画艺术史。入选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中国美术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作,或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或对后世影响深远。全书按时代分为东晋、唐、五代、宋、元、明、清七个专辑,从“美的觉醒”出发,历经盛世的色彩、山水花鸟画的兴盛、审美的黄金时代、文人画的崛起、世俗意趣的引入,直至吸收西方绘画技法的清代阶段,时间跨度大,艺术风格多样。
《书画鉴定研究》是中国书画鉴定领域中里程碑式的著作,由王妙莲和傅申合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西方对中国书画收藏和鉴定所知甚少的时期,本书对中国和西方学术传统做出了创造性的结合,将中国书画的鉴赏研究带到西方世界,并深刻影响了后来几十年中的几乎每一位中国书画研究者。 本书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的一批赛克勒藏中国书画为研究对象,不仅以整体的目光阐释中国书画史,且集中讨论了书画鉴赏中的共性问题,四十余篇针对藏品的个案研究, 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观看一幅作品并鉴定其真伪,既有方法论的总结,又有具体案例的分析,富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吴湖帆,作为传统文人士族家庭的子孙,家藏丰富,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继续传统文人的文化追求。他将自己视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作为画学正统派继承者中的代表人物,试图在苏州及整个江南地区的鉴藏家中发挥领军作用。吴湖帆对于传统画学的推崇以及自我身份的设定都贯彻于他的收藏策略、展览和出版活动以及他撰写的题跋中。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性的坚定信仰通过其的收藏和题跋彰显至今,可以说吴湖帆是二十世纪早期在艺术史从传统的鉴定学转向现代学科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本书介绍了法国艺术家亨利·里维埃这位不该被艺术史遗忘的创作型版画家和图片画师。在印象主义和日本主义激烈碰撞的那个时代,他的全部作品,从“黑猫夜总会的影子戏”章节里的版画到“曲折之路”章节里的水彩画,充分吸收了浮世绘的创作特点,表现出法国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刻里的自然风貌。他每个系列作品的名字都很迷人,比如《时刻的仙境》《布列塔尼风景》《海,海浪研究》《西北风吹》《巴黎风光》《铁塔三十六景》…… 一一见证了艺术家对大自然诗意又凝练的观察视角。亨利·里维埃是一位举世无双的色彩大师,19世纪末,他在彩色版画领域的创新令人惊叹。本书集合了亨利·里维埃的多种艺术表达方式:木版画、石版画、蚀刻版画和水彩画,足见他对图像艺术研究之广博;此外,还精选了他私人收藏的一部分画稿和日本版画,能让我们 接近
一套汇聚文艺复兴三杰毕生精华的神作,重现五百年前艺术原貌。此书从全球近百家博物馆、收藏家及相关机构挖掘整理了文艺复兴三杰几乎全部的代表作品,包括画作、手稿、草图、素描及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所有图片系原作原拍,高清印刷。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24卷收录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全国巡回鉴定遴选的书画佳作,为大型的中国古代书画资料工具书。《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十四》收录从广东(广东省博物馆除外)、福建、广西14个文物收藏机构遴选的古代书画作品,以原作照相制成单色版。所收作品以收藏单位为单元,每一单元内以历史朝代编排,然后以作者的生存年代为序,检索方便实用。有争议的作品,书中附有各专家的鉴定意见,供读者进一步探讨。
《遐庵清秘录》系叶恭绰亲自编定的私人收藏书画目录,上册收入法书40余种,下册名画79件,多为中国传世书画中的名品巨迹。该书以传统书画录的著述方式,详录每件藏品的质地、尺寸、印章,摘录历代题跋,记叙收藏经过,对于考订藏品流传,赏鉴艺术价值,均具有重要作用。《遐庵谈艺录》系叶恭绰亲自编定的谈艺杂文集,收文129篇,涉及书画、金石、碑版、文具、佛门史迹、古籍善本等内容,涉猎甚广,是治中国艺术史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为标点整理版,并附人名作品名综合索引,以飨读者。
豪华八开精装。全部为故宫博物院藏品。 本册收录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四年在故宫博物院鉴定的部分藏品,共计七百零六件。 本册所收作品编号为京1-172至京1-900。京1-001至京1-171的作品是“”中的私人藏品,已收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 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所在地,自庚殷至之亡,共有二百七十年的建都史、殷墟位于河南安小屯,自一九二八年正式掘至今.得了其富而珍的文化遗物:特别是繁多、造型奇巧、瑰的殷墟青器,集中了商代晚期青器的作水和成就,着中青文化鼎盛期的到,西周期青的展演具有重要影。
本书以兼容并蓄的名家胸怀,深入浅出的百姓角度,目光犀利的藏家见解,晓畅通俗的作家笔触,向读者集中介绍了古端名坑的采石情况、端砚琢制的千年历史、端砚名品的鉴定特征以及现代端砚的琢制特色,并结合实例逐一指出历代诸坑端砚的鉴藏要点与市场走向,可谓是一本短小精悍的古端砚集大成之作。
《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为张珩1960年至1963年去世前未竟的历代书画著录,是其鉴定思想与方法的结晶,共著录了两晋隋唐以来直至近现代的书画作品2192件,其中绘画1380件,书法812件,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 代表性的 书画作品。每件作品详载其名称、质地、尺寸、内容、题跋、印鉴、收藏单位、历代著录等。所收作品大多收藏于 外各大博物馆,也有少数作品为私人收藏。其中一些庋藏海外的书画作品,至今难得一见。尤为珍贵的是,著录中多有张珩补前人不足、纠前人谬误、发前人未发之笃论高言,在历代书画著录中独树一帜,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上海书画出版社《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标点整理本以2000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張珩先生手稿本为底本。张珩先生之著录主旨为尽量体现书画原迹之鉴定元素信息,达木雁传真之目的,成一书画鉴定之征信基础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