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无论是精彩绝伦的技艺,还是精雕细琢的手工,都可以进入非遗的候选名单,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邮票对非遗保护的推动作用,在于其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对于普及非遗常识、唤起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来关心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方寸天地 邮票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集邮日历用邮票图稿浓缩了中国非物质遗产精髓,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并提炼每个非遗项目的特点,用300多张非遗邮票,一日一图,一图一文,多角度向读者展示东方美学,让读者每翻开新的一页都是惊喜的新一天。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为止世界上已有上万幅绘画艺术品搬上邮票。而本书所收录的大小名画邮票总计近6000枚,印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古迄今,源自欧、亚、非、澳、美各国各族美术史,上下纵横,作品如此广泛,在国内无出其右!——本书作者用了几乎毕生的精力,坚持不懈,才获如此辉煌的搜集成果!本书以各个时代的绘画流派、风格为划分,详尽的展示了每个国家、不同时代的绘画邮票精品,如“世界早期单色名画邮票”、“世界原始岩画艺术”、“古希腊绘画艺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尼德兰绘画艺术”、“佛兰德斯绘画艺术”、“德国文艺复兴以后绘画”、“荷兰画派绘画艺术”、“西班牙绘画艺术”、“英国绘画艺术”、“印象主义及以后画派”、“野兽主义画派”、“立体主义画派”、“表现主义画派”、“抽象艺术流派绘画”等等
早期邮坛(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海集邮文献,其重要性和邮学价值,是构成中国集邮通史和专业史的核心。研究早期邮坛的上海集邮文献有助于考察、梳理中国邮政史、邮票史、集邮史上的许多重要问题。本著以甄别抢救清末民国时期上海集邮文献为主旨,将散见于清末民国时期各种报刊、文集、日记等文献中的有关集邮资料进行剔抉爬梳,置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海集邮文献于中国集邮史、邮政史、邮票史的大视野中,从文献学视角系统记述从1872年至1949年上海集邮文献的编辑、出版、发行状况及其特点,客观评价这一时期上海集邮文献的历史地位。并且力图将集邮文献史这一课题扩展深化,挖掘华邮珍品、邮商行业、邮票拍卖、邮会、邮展以至新邮炒作、邮票造假等在当时集邮书刊披露的史实遗闻。 《上海集邮文献史(1879-1949年)》分为六编。*编 上海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