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雅致饮食文化,在江南的餐桌上,追溯中国传统风度。 10余年前,英国美食作家扶霞爱上了江南和这里卓绝的美食文化,和她对四川的热恋一样炽热。接下来的多年中,她常常回到这里,寻访专业厨师、民间高手、路边摊的美食 扫地僧 和乡野农人,记录故事、学习菜肴、品尝人间至味。 在这片北至扬州、南至杭州、东至上海、西至南京的区域里,扶霞将多年来对江南饮食文化的观察与探索集结一册:从江南菜小史到当地人文风貌,从饮食习惯、烹饪特点到美食掌故,狮子头、桂花糖藕、四喜烤麸、西湖醋鱼、水晶肴肉、素响油鳝丝、腌笃鲜 150余道经典食谱,108种常备配料,24种烹饪技法,精巧雅致、包容平和,传统精髓被不动声色地安放于饮食文化和历史之中。 江南忆,忆是此味。这是一次重新了解中国物产和人文的美食之旅,是对那些古老故事与传
《清嘉录》十二卷,是清中叶顾禄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是一部专写吴地民情风俗的岁时纪,全年十二个月,每月一卷。日本翻译刻本又给它加上了《吴门风土纪》的别名。“清嘉”古为吴地的美称。所谓岁时纪,是一种从夏历新正(年初一、元旦),按日按时直叙述到除夕(大年夜)的记载各个不同节令的各种民情习俗的专著。《清嘉录》与其他岁时纪一样,限于时代,其中尽管掺入了不少旧时迷信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一部详述苏州民俗的珍贵历史文献。顾颉刚先生、俞平伯先和王伯祥先生曾拟编辑《吴门风土丛刊》,就打算把它与《桐桥倚棹录》立为主干。《清嘉录》中所记载的与饮食有关的内容,占了相当的篇幅。列为中国烹饪古籍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清嘉录》的原刻本已至为罕见。这固然与成书不久苏州就遭了太平天国的兵火有一定关系, 重要的
《蔡澜食材字典》,全三卷.收录蔡澜先生对近三百种常见食材的解读文章.从普普通通一棵葱、一头蒜、一根萝卜、一条鱼、一只鸡说起.到普普通通调味料一撮花椒、几粒茴香籽、一碟猪油渣等等.每种食材都专文讲解.细细道来。新手入厨房,一卷在手.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多试几次.总能做出几道完美的小菜。蔡先生说.做菜又不是什么高科技,失败几次..总能成功的。 本书包含 《蔡澜食材字典(1)》《蔡澜食材字典(2)》《蔡澜食材字典(3)》。
《中华饮食智慧 调元·体质·食养(第6版)》系作者结合自己多年行医经验积累而成,之前已经出版过5版,均已脱销。作者对中医病理和养生有独到的研究,作者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并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后,将人类体质分成六种主要类型,其中除一型为正常质外,其余五型均为病理体质,即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此时经西医学的种种检查,其结果往往多在正常范围之内,但主观上却有种种不适。此时既可用药物也可用食物进行调养。这是中医学关于药食同源、同性、同理和同效理论的具体体现。体质食养是指按每个人的体质类型正确地选择食物,同时尽量避免食误,持之以恒即能将病理体质调理到正常质,从而达到养生、防病、延年的目的。本书将告诉读者体质食养的具体方法,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