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曾因其活力和增长而备受世界羡慕,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泡沫崩溃后陷入长期低迷,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进一步下滑。白川方明自1972年入职日本央行,2008年到2013年担任行长,在这39年的央行生涯中,参与或近距离考察了日本高速增长结束后的重大经济和金融事件,包括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泡沫经济、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崩溃、2008年金融海啸、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并引发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故,还有围绕日元升值和通货紧缩的种种问题。 在这本书中,白川方明带领我们回顾了那个动荡的时代,站在货币政策决策者角度,以全球视野反思日本经济和货币政策,包括如何管理危机,如何与通货紧缩、日元升值、经济低迷做斗争,如何与政府、政治家、产业界、媒体等的沟通交流,等等。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中国经济从容应对不
本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具争议性的出版物之一,本书一经出版,就被翻译成25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热议。作者用犀利的语言、亲身的经历、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有关全球经济政策前所未有的窗户。本书从全球化的视角,既有对东亚危机的剖析,又有对俄罗斯等转型经济体改革的考察,更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对经济改革的影响。如果您迷惑于扑朔迷离的经济,如果您对全球化怀有质疑,如果您想揭开国际组织的神秘面纱,驻足书香,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选取了中国世界经济学界著名学者李晓教授近年来在不同期刊、报纸与学术论坛中公开发表的颇有影响力的关于世界经济、国际金融领域的学术论文与演讲,内容聚焦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深度剖析了经济全球化、全球货币超发、全球治理困境等内容,并从金融发展史的角度阐释了金融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观势洞察世界经济格局、金融发展核心议题,多维解析美国霸权与美元世界的真相、美元体系的金融逻辑,纵横大国崛起中的金融发展与多重陷阱,理性探寻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书内容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著名经济学家的推崇与称赞,是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作品。
《大分流》是加州学派代表人物彭慕兰的代表作,畅销20年而不衰。 在这本书中,基于大量的材料,彭慕兰考察了旧世界欧亚两洲各个主要 及其核心地区经济发展,探讨了一系列影响现代世界经济形成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英格兰没有成为江南?为什么中国和欧洲为什么走上了不同道路?在彭慕兰看来,1750年,英格兰和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在人均预期寿命、农产品市场、劳动体系、土地利用、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等方面 相似。中国和日本核心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并不比西欧差,整个18世纪旧世界的核心地区都面临着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局部短缺。东西方走在大体相近的经济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无明显优势。 欧洲在19世纪与旧大陆的分道扬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欧洲在煤炭资源方面享有地利,煤炭替代了木材,有利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同时,由于跨大西洋贸易
......
维克托·布尔默-托马斯以交叉学科的视角,运用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理论范畴对拉丁美洲独立以来的发展进程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总结了这个地区将近200年经济增长的成就和不足,在增长模式、经济结构、殖民地遗产、外部冲击、制度变迁和公共政策以及经济史分期等一系列焦点和难点问题上,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不乏独到新颖而令人折服的见解,故而经得起时间的磨砺。 本书为原书修订第三版,作者根据新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适时修正了初版中的个别观点,并且增添了拉美经济史中的中国因素。从本书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本人学问的渊博和功力的厚实,同时也能观察到一代英国拉美学学者所具备的理论水准和研究经验。
《大分流(海外)》讨论了各家的论点,详细考察了18世纪欧洲和东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欧洲的英格兰和中国的江南地区作了具体的比较,以新的论证方法提出 了具体的比较,以新的论证方法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见解。《大分流(海外)》的基本观点是: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中心,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在内生优势;只是19世纪欧洲工业化充分发展以后,一个占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具有了实际意义。 这本“加州学派”的力作,尽管在国外学界频频获奖,但之所以在国内引起这样的轰动,是因为这本书以中国与欧洲双向交互比较的方法,再次触动了国人最敏感的老话题――我们这个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保持领先的古老文明,到了近代究竟为什么突然“样样落后”地衰落了?
......
本书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系统阐述了亚太经济-体化,并提出中国推动亚太经济-体化的路径,弥补了市面上相关书籍不足状况;本书为 经贸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案头参考资料,为有关政策制定部门]提供了政策制定参考依据;本书语言简练,配以大图表,论述有理有据,通俗易懂。本书是作者主持的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该书成果历经作者两年多时间,几易其稿,经过专家们的指导审阅, 终形成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由美国经济学会主办的《美国经济评论》创刊于1911 年,距今整整100 周年,是 的经济学期刊之一。为纪念创刊100 周年,期刊特邀了阿罗(K.J. Arrow,197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伯恩黑姆(D.Bernheim,斯坦福大学讲座教授)、费尔德斯坦(M.S. Feldstein,美国 经济研究局(NBER)名誉 )、麦克法登(D.L. McFadden,2000 年诺奖获得者)、波特巴(J.M. Poterba,NBER 现任 )与索洛(R.M. Solow,1987 年诺奖获得者)等六位著名经济学家,成立了“20 篇 论文”评选委员会,在该刊100 年来刊登的数千篇文章中,甄选出对经济学发展与实践产生深远、重大影响,且富有创造性的20 篇 论文。2011 年 期《美国经济评论》出版了百年纪念特刊,开辟了百年论坛专栏,并公布了中选结果。膺选论文都名重一时,代表了每一时期经济学的 学术水平, 同时整体再现了百年来在经济学领域艰辛跋涉
《世界经济年鉴2018》是一部反映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概况、考察世界经济发展动向、追踪世界上各经济部门的发展状况、介绍中外企业经营情况的大型工具书。全书包括世界经济学、全球宏观经济学、 贸易学、 金融学、 投资学、世界经济统计学、 发展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治理学及附录。其统计资料来源具有 性,主要引自世贸组织与 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 性机构的出版物、各国政府经济报告、统计资料以及重要期刊的数据,使其具有极高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2019年年底至今,一种前所未遇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席卷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迄今已在 造成上千万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似乎比过去二十年充满着 多不确定性的时代;新冠肺炎疫情也必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改写或重规人类历史进程的实实在在的“黑天鹅”事件。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至少两大方面的问题急需中国学界从历史经验和学术视角出发,予以解答和展望。其一,如何看待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其二,如何看待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本书由20位 专家学者合力编写,从宏观经济和 关系等学科角度,探讨经济全球化的走向、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受疫情冲击的产业链以及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秩序、 治理与大国关系等被广泛关注与争论的核心议题。
贸易如何兴起?以什么方式传播?又将如何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个体命运?贸易常常给 化和商品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突变,新观念革命都与贸易相关。贸易将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人联结在一起,促成了 化,同时也改变了各地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贸易打造了 的世界格局。贸易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世界史。 本书以“贸易”为主线,分为七个章节,从市场准则的形成、运输与手段、致瘾性食品、移植、暴力、现代市场以及世界贸易、工业化与去工业化等方面论述了贸易与法律、文化、革命、技术科技等等之间的关系,并描绘出一幅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画卷。 本书由彭慕兰与托皮克在《世界贸易杂志》(World Trade Magazine)写给读者的小文章精心编选、集结而成。彭慕兰
暂时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