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业创业法:如何用产业思维做农业》结合大量生动的新农商经营成功案例,介绍了日本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和新农商的经营方式。作者山下弘幸写这本书的出发点,是想招募那些寻求新生活方式的有识之士加入农业。日本的农业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技术发展惊人,转型为 需要运用智慧的职业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将农业理解为商机而获得成功。有人开始把农业作为经济,并称为 新农业经济 ,新的经济模式推陈出新,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年盈利额达1亿日元的新农业人。而且随之产生了很多新人才,社会也开始需要拥有农业以外技能的人才。现在人们运用在工作中掌握的诸多技能大展宏图,而农业界也同样需要这些技能。事实证明,在农业经济的前线,越来越多的机会能令大家利用上各自的技能,并且需求也与日俱增。
本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部分是合作社社长访谈报告。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对被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成长过程全方位的描述,使读者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动因、本质、特性、作用、现状、问题、趋势等有具体的认识和了解;第二部分是问卷调查报告。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对全国部分合作社社长和社员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说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第三部分是调查总结与对策建议。这部分内容基于前面的调查结果,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典型模式、发展的经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温莹莹所著的《非正式制度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 --T村个案研究》结合了定性访谈和定量问卷调查的 研究方法,对个案村庄T村的公共物品供给情况进行 实证研究,试图探讨村庄中自发生长的各项非正式制 度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定性访谈 资料和定量数据的分析,我们试图了解村庄中是否存 在一些非正式制度影响了村民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中 的捐资行为,进而影响着村庄的公共物品供给情况? 研究发现,T村中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所催生的各项 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的 头家轮流制 的治理模式 和各种传统习俗惯例等,通过 多中心制 和 社会 习惯记忆 的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T村村 民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集资过程中的集体行动困境 搭便车 现象。
农业是赞比亚的支柱产业,同时也被寄予“减贫”的厚望。赞比亚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努力通过建立一个“从政策到实施环节”都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帮助农民从小生产者变为中等规模生产者。但是,目前的情况仍然离理想状况相去甚远。生产力低下,市场机制不健全,推广服务薄弱,金融服务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仍然存在。本书分析了赞比亚农业方面所取得的发展,并对一些具体的领域进行了案例研究,同时也提出了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论丛·博士论文卷: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影响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大豆的生产、消耗及贸易、中国大豆经济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面积、产量、贸易量、大豆产业的国际比较、农产品市场的局部均衡理论、比较静态分析、理论模型等.
姚春玲所*的《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以农产品区域品牌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为铺垫,将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这一内容作为研究的主线,从区域因素、品牌因素、产业因素与支持因素等四个方面对影响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进行了解析,借此将多元主体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提升问题转换为影响因素的静态构成分析;同时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究;*后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现状、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障碍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就如何提升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本书成稿于2013年11月,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之时。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改革开放目标,到今年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第三十五个年头。 35年前,中国的改革从安徽小岗村起步,农业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 35年后的今天,农业早已从传统单一的农产品种植和输出,走向涵盖农、林、牧、副、渔在内的大产业,涉及从原料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经营,大农业时代已经到来。 现在,中国各个阶层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同时,“三农”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再次将成为各方舆论密切关注的焦点——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中国就没法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本书首先描绘了当代农村的生活面貌与生产面貌,接着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与三农问题的演变, 探讨了地方治理与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作者结合亲身调研与理论探讨,帮助读者跳出日常生存空间,在经济社会的宏大变革中,认识中国的另一面。 全书由五个方面展开:1.农村生产生活的现状,社会结构的流变;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关系的变迁,包括产业平衡、三农问题、粮油关系、税制变化、基建等;3.以土地、产权、开发为核心的农村现状;4.行政区划调整、基层治理与以上海为例的城乡协调;5.农业创新与寻找“理想农民”,落脚点在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多样化经营。
本书是“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与研究系列”的第五辑。本书以中国西北和西南边远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反贫困为视角,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和机制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和理论探讨。本书基于对贫困性质与根源的深层思考,提出了反贫困的系统性制度框架,以开阔的视野广泛涉及少数民族金融发展、城乡融合与制度创新、社区发展基金的反贫困机理、农信社改革顶层制度设计与地方创新、大型商业银行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机制转型,以及欠发达地区职工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构建问题。手的鲜活的田野调查资料、深入而系统的理论解析、多元化多学科的分析视角是本书的特色。
在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的山区,农户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林地和林木。如何发挥林业资源优势、促进林农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是林业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因素是农户所有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的生产要素的数量,间接因素是影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和配置效率的各种因素,其中重要的是技术和制度安排。本研究利用福建林区重点林业县的调研资料,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农户家庭特征和社会资本状况与农户林业收入的关系;运用生产要素理论研究农户林地资源占有状况与林业收入的关系,分析林业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投入与农户林业收入的关系;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林业政策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特别是森林限额采伐政策,林业金、税、费政策和公益林政策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
本书以案例分析为主,是乡村振兴的实践篇。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的践行者们从十二年前就开始选择回到乡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坚持至今,甚至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从乡村遭遇工业文明衰退到恰逢生态文明振兴,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到建设什么样的农村,从文化建设是重点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道,从双层经营 三位一体的体制框架到综合性农协的构建是重建乡村社会基础,等等。全书是实践者在“三农”方面的探索创新和深化落实,为 多的乡建工作者提供示范样本。
本书首先综述农业贸易自由化的研究文献,然后论述世界贸易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及当今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继而研究NAFTA的农业制度安排对墨西哥农业的影响,并探讨由此得出的对中国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启示,进而推广到对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意义,后总结全文。 本书利用历史研究和整体个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遵循“总-分-总”基本思路,通过比较墨西哥加入NAFTA前后的农业发展,得出实际结论,并以此结论为基础,探讨对中国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启示与借鉴作用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意义。 “贸易自由化一定会带来资源的大转移”的观点并没有在墨西哥农业的发展中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原本以为墨西哥的农业生产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生产不具比较优势的农作物转向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而事实上,墨西哥的农业生产结构并没有
为全面反映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历程,系统总结改革试点经验,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指导协调小组编写了《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实践与探索》一书。该书从实践总结、理论研讨、政策保障、法律支撑等方面,对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进行了全面描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为重点国有林区在开展林权制度改革时提供具体指导,也可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指导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旨在通过村庄经济的的调查,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岗堆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并说明民族文化在村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总书记在福建南平地区首倡、浙江全省2003年全面铺开、现全国推广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泰顺已连续实施十年,目前全省上下各级科技部门均在紧张筹备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十周年总结庆典,庄兴忠主编的《钱支援物支援好来位科技特派员——泰顺县科技特派员工作十周年纪实》即为泰顺县总结活动内容之一,遴选了2003~2013年十年间,历任泰顺县县派科技特派员的个人先进事迹。
该系列调研报告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眼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通过深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一线,到田间地头、入户走访、蹲点调研、踏访农情、问卷调研、重点访谈,内容涉及当前三农领域的重点热点政策问题,涵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适度规模经营、城乡一体化、农民增收、新型农民培育、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产业新业态、脱贫攻坚、农村生态治理等问题,集中展现了基层干部群众对深化农村改革的探索实践和经验总结,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现实案例和鲜活样本。
《新农村与城乡统筹发展》分为理论探索、专题案例和西行漫记三个主要部分。主题论文审视了近几年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的城乡发展,从规划的层面探讨乡村规划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同时也对今后乡村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抛砖引玉的见解。专题案例部分包括了乡村规划的新农村建设、小城镇规划以及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整体层面的村庄布点规划、不同地域类型的新农村规划、不同产业发展道路的新农村规划以及*的援助新疆的农村规划,试图从不同的层面介绍前一阶段新农村规划的理念、方法和成效;小城镇规划一直是联系城乡规划的重要环节,在《镇规划标准》出台后,尤其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下,各地也进行了相关探索,本书遴选了基于现实土地问题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案例,深度解析土地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纵观近年来的城乡规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林业执法、林政资源管理、造林绿化种苗管理、林地林权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森防检疫、森林防火、林业科技管理等有关的林业法律法规政策,下篇包括林木种苗培育、用材林培育、竹林培育、生态公益林培育、珍贵树种培育、经济林培育、森林病虫害防治、林业灾后恢复技术等林业实用技术。本书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以2009年8月以前正式发布的为准。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适合于林业管理人员、科技推广人员、林农使用,是一本服务林农、服务林业、服务林改的工具书。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的遗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作者试图追踪广州江村30年来的经济活动,透视和探讨江村变迁的一般特征和动因,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基于中国广东改革开放的背景,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分界点,分阶段描述江村30年来的变迁过程,结合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探讨村落经济变迁的主导因素及经济变迁特点,并探讨经济变迁对村落政治、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变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