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探讨中国清代的木材市场与森林再生的历史著作,通过挖掘各类档案、契约、方志等史料,运用文献考证和计量分析的方法,还原了清代横跨长江流域的木材市场,研究了从林地出租、森林种植、木材运输、木材交易、资金融通到贸易纠纷的产业链结构。本书认为,清代长江下游发达的市场有利于木材的生产、贸易,刺激了上中游的人工造林,带来了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效果,这使得清代林业体现出“市场经济”的特性,从而有别于同时代欧洲、日本等地的林业。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看待明清中国的经济历史,也有助于思考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维护之间的关系。
提高效率还是妨碍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关于政府规制收益的两个分析方向。清代盐政规制的目的却超出了规制分析的既有框架,它不考虑效率问题,而是关心 生财 ,即财政收入。本书研究清代盐政规制,侧重结构性分析,揭示清廷盐政的目标、管制的技术手段、受到的约束和付出的代价,将复杂且矛盾的盐政面向置于一个体系内贯通解释,回应盐政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总结清代盐政运行的原则并阐释其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经济体系下的规制经济形态及其对规制经济学的潜在价值,尝试拓展规制经济学的视野。
在这部独特的著作中,彼得·伯恩斯坦探讨了风险管理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认为驾驭风险是将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区分开来的核心理念之一,讲述了人类发展出强大风险管理工具的历程——将非数字的变成数字的,将不可量化的变成量化的,将不能建模的建成模型,以各种理论与玄学对抗风险的飘忽不定。这些工具将人类从巫婆神汉的呓语中解放出来,直到今天还为我们所用。现在,风险管理在非常广阔的领域里指引我们做出决策,从管理公共卫生到企业经营,从战争博弈到家庭事务规划,从金融投资到星际探索。人类好赌的天性得以转化为经济增长、生活提高和科技发展的能量。作者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以及文艺复兴时代一直讲述到现在,精妙地将复杂的理论诠释成风格清新、引人入胜的故事,描述了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商人、学者等是如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比例、人口结构以及家庭规模等,均形成了鲜明特点。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本书就上述内容以及明王朝的人口政策、人口思想等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不少创新性观点。特别是就学术界研究较少的明代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多有独到见解,成为本书一个特色。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脉络,其实有一个清晰的时间线,前半段是中国互联网崛起和BAT发家史,以2010年作为分界作为后半段,移动互联网呼啸而来,盘子不再是几家独大,业界以为既定的局面开始出现无限新的可能,美团、快手、抖音、今日头条、拼多多……许多新鲜面孔开始挑战三巨头的权威,催逼这个行业进行更多的技术变革。技术、商业、竞争、资本、并购等等,开始逐渐成为新十年的主题。本书以编年体的体例,记录着中国互联网行业崛起的新十年,是一部移动互联网的"江湖群侠传”。十年间,众多企业或是昙花一现、或是起死回生、或是强者愈强,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在纷繁的人物沉浮、企业兴衰、资本博弈之中书就。
19世纪上半叶的技术变革导致西欧空前的经济增长和资本形成;然而,爱尔兰几乎没有参与这一进程。在北大西洋经济繁荣的同时,1845年至1850年的爱尔兰大饥荒造成150万人死亡,数十万人逃离爱尔兰。爱尔兰经济为何未能增长,以及 爱尔兰为何挨饿 仍是经济史上悬而未决的谜题。 作者认为,饥饿是由饥荒前几十年经济总体不发达造成的。他检验了各种假说,用以解释爱尔兰的落后。人们普遍认为爱尔兰的贫困可以用人口过剩、邪恶的土地制度或英国人的恶意剥削来解释,但他驳斥了这种观点。相反,他认为,劳动生产率低下和物质资本形成不足 这是爱尔兰独特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房东和租户之间持续冲突以及爱尔兰经济体制僵化的结果。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呈现一个清晰的时间线。2010年之前,是中国PC互联网崛起和百度、、腾讯三巨头的发家史;2010年之后,中国移动互联网呼啸而来,业界以为的既定局面开始涌现无限可能,美团、快手、抖音、今日头条、拼多多……许多新鲜面孔开始挑战三巨头的权威,催逼这个行业进行更多的技术变革。技术、商业、竞争、资本、并购等等,开始逐渐成为新十年的主题。本书以编年体的体例,深度记录了中国互联网行业2010-2020狂飙突进的新十年,是一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江湖群侠传”。十年间,众多人事物或是昙花一现、或是峰回路转、或是强者愈强,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在纷繁的人物沉浮、企业兴衰、资本博弈之中书就。本书囊括十年间著名事件、典型公司,以及独具影响力的人物,阅读它们,能让我们站在前浪的肩头,用巨人的眼光,更好地谋划个人与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东洋史学家滨下武志先生积10年心血完成的力作。与以往西方学者把“欧洲的近代”作为近代社会的代表形态的观点不同,作者提出应该从各个地域自身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其历史本来的发展规律。同时作者对“清朝之衰退”也持异议,认为这一时代的中国经济状况,既将外国事物有机地纳入自身逻辑体系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又与亚洲地域内部密切关联,是充满“活力”的。在本书中,作者从中国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研究入手,通过清末财政与海关、赫德与中国海关、海关与贸易统计和通商口岸与地域市场等问题,对中国地方经济与中央财政的结合与分离、地域经济自律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实际状态作了深入研究,并尝试把这一历史过程作为一个时代来把握,通过国内外同时代人的观察、论点和记录来揭示其整体
美国对于很多热情的支持者、精明的商人和彻头彻尾的骗子来说常常很具吸引力。对商业自由的崇拜使得区分激进的推销术和不可接受的欺骗变得 加复杂,尤其是在创新前沿时。与此同时,竞争压力往往迫使一些受人尊敬的公司也开始采用欺骗手段。欺诈成了美国商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本书中,爱德华·巴莱森追溯了美国的欺诈史——以及从未停止的与欺诈的斗争——从P.T.巴纳姆时代到查尔斯·庞兹和伯纳德·麦道夫的时代。 从19世纪早期美国法律界支持的“购者自慎”出发,本书描绘了从镀金时代到新政时期,再到“伟大社会”时代,现代监管机构如何缓慢又零碎地发展,以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它到达了近期的放松监管时代,放松监管带来了一连串代价高昂的欺诈问题,包括储贷危机、公司会计丑闻和近些年的按揭市场的溃败。 通过追溯美国
中国海关学会、厦门海关学会、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于2003年9月在厦门联合召开了赫德与旧中国海关理论研讨会。海关系统和高等院校的专业、非专业作者踊跃与会,围绕对总税务司赫德的评价、中国近代海关制度和海关参与的非海关业务活动等问题展开讨论。最后中国海关学会赵光会长作了会议小结。会议对于澄清事实,明辨是非,形成共识,深化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会议共收到论文38篇,经本书编审组评审,以具有较高思想性和学术水平为标准,选择了26篇论文结集出版。入选论文大多按原文刊用,编辑时仅对个别文字或标点作了校正。
《抗战时期的中国盐业》所选编的专论,全方位地直接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盐业问题的全貌。所编文章大多是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新史料发掘而产生的研究成果。有些著者是高校或科研机关的资深学者,有的是新锐的青年学子专家,这支庞大的著者队伍,开拓了多元研究视角,丰富了文集的思想内涵与研究价值。所涉及题材,包括地处西南大后方国民政府的各项施策及其效果,还有地处西北、华北各地中共武装力量所控制的抗战根据地的盐业发展情况,以及战争发动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决策与作战活动等等,都有相当程度的揭示。
如何在强手如林的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短时间内从一贫如洗到富甲一方?如何培养接班人不为富二代的问题苦恼?如何知进知退从容自己的人生?《货殖春秋:中国古代商业智慧( 珍藏增订版)》讲述的是古代商业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用古代商人智慧商场谋略给你新的人生启示。商圣范蠡的高深智慧,儒商子贡的富而好礼,商祖白圭的经营哲学,司马相如的促销秘密……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将带您踏入商业的历史长河去追根溯源,为您精彩讲述《商贾传奇》。
黄纯艳编著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分为十八个专题,围绕社会和经济两条脉络进行。社会结构从西周宗法社会、春秋战国四民分业、汉魏六朝豪族和世族社会到宋元明清的富民和士绅社会,经济发展,从西周国有制、分封制到春秋战国的私有化、汉魏六朝隋唐的兼并与限田、宋元明清的不立田制。两条线索互相体现,全面阐述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
本书向我们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并说明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了以加速趋势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明王朝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讲到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同时在大自然生物多样性方面创下新高。本书观点独到、新颖,具有启发意义,能帮助你思考怎样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徽州既以“东南邹鲁”驰誉遐迩,又以“商贾之乡”闻名海内。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或是“先儒后贾”,或是“先贾后儒”,或是“亦贾亦懦”,从而形成了“贾而好儒”的重要特色。徽商之所以能够在艰苦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乃至成为称雄商界的劲旅,是与这一重要特色分不开的。徽商之所以在经营中重视商业道德,讲求经营之道,也无不是这一特色的体现。“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徽商虽孜孜追逐“厚利”,但他们更念念不忘“名高”。在儒贾观上,与其说徽商“右贾”而“左儒”,毋宁说他们“右贾”更“右儒”。
计量历史学革命的主要成就之一是衍生出量化经济史的分析方法,更好地分析历史事件,并不断地印证和解决很多传统史学家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避孕药的出现如何影响17~19世纪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婚外生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转型期,为什么企业规模越大而盈利能力却越弱?铁路开通与地方经济的关系如何?机械制冷的出现如何打破了生猪-玉米周期?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什么加剧了美国各州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本书正是致力于用经济理论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量化分析的视角分析上述问题,并就一系列历史事件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