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20周年。推出一批缅怀学习研究邓小平的图书,不仅有纪念意义,而且对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精神动力,也很有现实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邓小平思想生平有着长期扎实研究功底的陈晋同志,撰写出了这本视角独特的著述。 该书不是从邓小平理论体系和生平业绩的角度展开论述,而是在对习近平高度概括的邓小平六种精神风范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对邓小平的人民情怀、精神境界、博大胸襟、睿智敏锐、坚韧果敢、朴素无华等 主体特点 ,作了更加深入的挖掘,从十二个视角梳理归纳出了邓小平独有的革命经历、举重若轻的行事风格、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实事求是的一贯风格、善抓机遇的决断风格等鲜明的特质,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读和评述。这种解读不是孤立地颂扬邓小平,而是
本书为作者世纪之交前后十年间的论文结集。全书以 中国 及其 现代 为核心关怀,讨论的多是90年代以来社会急遽转型中经济全面市场化、消费主义盛行、社会阶层结构性重组和知识群体明显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思想的状况与问题;同时对60年代末期以降东西方均逐渐强化的 去政治化 过程所导致的政党政治的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本书为政治学辅导教材。本书的编写以目前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外交学等相关学科的主流权威教材为基础,对初学者了解国际关系专业、跨入国际关系学科都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有志于国际关系学发展的年轻学子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出版近十年来,本书一直作为考研教材而得以长销,考虑到国内国际形式变化较大,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提出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及实践的更新,为与时俱进遂进行改版。第一版共收录554个词条,本次再版修订了118个、新增28个,改版幅度较大,同时更正了第一版中的个别错漏,同时为读者检索方便,还特意增加了音序目录。
《风起陕甘宁》是作者2020年受邀到陕北踏访后形成的文字,是一部历史散文,是一部优秀的主题出版物。全书从 陕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又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这一话题出发,流连于多个革命遗址,注意收集党中央、领导人以及对中国革命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共产党人的事迹,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地描述,通过一些有着画面感的场景,带领读者重返历史现场,塑造出真实立体、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党的形象。作者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独立思考与个性表达,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学、辩证法等多层面,讲述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大命题的认识,具有理论高度与思想深度。 作者历经四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具有开阔视野、独特写法的通俗理论读物。这部书的意义在于,它切实让 四史 教育落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晚期大清朝与英国之间的 帝国碰撞 ,对 帝国 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历史研究。作者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着重分析法律、外交、宗教、语言学及视觉文本中的知识传统和话语政治。通过爬疏相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作者处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文本和历史事件,如国际法、符号学、帝国之间的礼物交换、传教士的翻译、语法书,甚至还有殖民摄影术,而这一切都由与欲望和主权想象有关的帝国的话语政治这条主线贯穿起来。作者的核心关怀是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作为一个古老帝国是如何被帝国的话语政治 塑造 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
本书是 金冲及文丛 之一种。 全书首篇文章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谈起,接着讲了五四运动、中共一大、次国共合作破裂、六大、遵义会议、西安事变、白区工作会议、七七事变、延安整风与七大、中原突围与全面内战、第二条战线、新中国诞生、新中国的初岁月、改革开放,以及 党领导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程的访谈录。 全书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在中国如何走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等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把成功的选择和失败的选择作比较,并时有反省与纠正自身错误的痛苦过程,终于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领导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旗帜下取得了百年业绩。
作者用全景叙事的写法,以扎实的文献史料为根基,多场景、多角度地展现了1945年8月15日到9月3日前后,隐藏在世界反法西斯宏大叙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 尤其是其中胜利者与投降者最为典型的行动和心态,对于今人缅怀历史、坚持和平具有动人的感染力。 本书既有战胜日本法西斯之后的胜利者心态,同时也记录了日本天皇、战犯及日本普通民众在 胜利日 这一天的活动,更是提出了胜利日的反思 日本的罪与罚,对天皇的战争责任,日本的 有条件投降 和 一亿总忏悔论 的真相等问题,通过无法辩驳的历史证据,得出了严肃的有价值的学术思考。
战略选择路径在国际关系领域有着悠久的系谱。在这个经常被相互竞争的方法论所撕裂的领域,本书主编戴维 莱克和罗伯特 鲍威尔从众多理论中提取出已被接受和尚有争议的知识精华。与本书其他撰稿人一道,他们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视角,该视角始于一个简单的洞见:国际关系的研究者希望解释行为体所作的选择 无论这些行为体是国家、政党、族群、企业、领导者还是个人。 这一综合方法提供了三方面的新好处:首先,将行为体的战略互动作为分析单元,而非特定的国家或政策;其次,这些互动现在被有效地组织进分析方案,概念实验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第三,针对何为分析这些互动最富成效的手段设定了一系列方法论的 赌注 。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使得对理论的实用主义应用得以适用于无数具体案例。 对于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和学生、经济学家以及政府
本书对制度主义相关的种种理论与方法论作出了兼具创新性与系统性的批判,其中也包括近年来影响力渐增的 新 制度理论。作者将制度主义的发展划分为探索与再发现、发散与分隔、趋同与融合三大阶段,论述制度如何结合规则、惯例与叙事话语并由此塑造政治行为,反对关于新制度主义的分裂说,具体说明了制度主义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所共有的概念内核;选取了丰富的案例,考察了制度是如何设计而成的,又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也探讨了制度怎样赋予权力、构建政策方案。本书以宏阔的视野,有力地阐述了制度为什么是我们理解政治行为及其结果的核心命题。
《民主新论》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萨托利耗费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经典之作,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赞誉。学术界盛赞萨托利在民主学说上 堪称我们时代为强大的头脑 , 他的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 。该书至今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权威著作。萨托利希望以西方传统政治理论为基础,恢复其所谓的 主流民主学说 。 在上卷 当代论争 中,萨托利回顾了当代重要的民主理论,并以清晰的思路彻底检视了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此综合而成他向读者提出的所谓一种新的主流观点,其犀利的论说与敏捷的思维巧妙地穿梭于不同的思想派别之间。本书*的魅力在于,萨托利认为,规范性(理想的)理论与描述性(现实的)理论必须被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在民主可能的理论中行之有效。这部博识之作的清晰和生动,对于大学本科生而言,非常具有可读性。
《保守思想 从埃德蒙 伯克到唐纳德 特朗普的保守主义》是美国著名政治研究学者科里 罗宾,经过多年对美国保守主义潜心研究后的重磅力作!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即引发热烈反响和广泛探讨。 本书第二版不仅对盘根错节的保守主义思想史,开展了系统性的丰富和完善;而且结合了美国当下不容忽视的政治事件,例如,特朗普的竞选手腕和执政理念,生动展现了保守主义这一始终游荡于美国政坛乃至整个社会的思想幽灵。 作者科里 罗宾对何谓 保守主义 的阐述,不仅将令读者醍醐灌顶,所提供的案例更是扣人心弦。书中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清楚呈现了保守思想的核心理念,梳理出美国的政治谱系和变迁历程,最重要的,是揭开美国政界更迭背后的永恒逻辑。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自1937年问世以来,在英美世界畅销七十余年,堪称经典大学教科书或参考书,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圣经,甚至被誉为20世纪政治思想史的*之作。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作了深入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上至柏拉图、下至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这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本书史料丰富,气势恢宏,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多年来在国内的政治学研究中享有很高声誉,实为透视西方政治传统之自我认知的一面明镜。上卷 城邦与世界社会 包括 关于城邦的理论 和 关于世界社会的理论 两编,着重梳理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教会时代西方政治思想流变的主要脉络。
本书是我社2013年1月出版的翻译教材《政治学(第三版)》的一般图书版本。本书为英国知名学者安德鲁?海伍德的代表作,也是畅销全球多个国家的经典著作。该书作为政治学教材由我社翻译出版后受到了公共管理与政治学界的热烈欢迎,口碑极佳。全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意识形态、民主、国家、选举、政党、社会运动、宪法、议会、官僚机构等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回答了人们关心的关于政治的各种问题:好社会的本质是什么?选举将有助于民主的发展,还是将导致政治控制的强化?政府组织应在何时进行结构调整,应如何进行调整?为什么一些政治体系比另一些政治体系更成功?
本书作为 金冲及文丛 中独特的一卷,与文丛中金冲及先生的其他个人著作不同,它源自于他40年前对新中国外交重要人物乔冠华的深度访谈记录整理。1981年,在撰写《周恩来传》的过程中,金冲及先生广泛搜集资料,乔冠华作为关键受访者之一,分享了大量珍贵的回忆。如今,这份尘封四十年的访谈资料经过精心整理,终于得以出版,向读者呈现了一段生动的历史。 从1981年6月至11月,金冲及先生在乔冠华位于史家胡同的寓所中进行了七次深入的访谈。乔冠华以其亲历者的身份,详细回顾了1950至1975年间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的新中国外交工作,重点讲述了朝鲜停战谈判的幕后故事、日内瓦与万隆国际会议上的外交风采,以及尼克松访华等中美关系转折的关键时刻。其口述内容细腻入微,尤其是关于朝鲜停战谈判的复杂细节与中美关系破冰的始末,为研究新中国外
为什么会有战争? 为什么民主制度会失效? 意识形态如何影响我们的看法? 美国总统的权力是否过大? 人们为什么要投票?谁来投票? 由迈克尔 G.罗斯金等人撰写的《政治科学(第14版)》将为我们逐一解答。 作者紧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以方法论贯穿全书,同时运用丰富的案例、专栏介绍政治科学的整个领域,探讨了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政体、政治文化、政治沟通、利益集团、政党、选举等政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将思考政治的方式、个人与政府的关系、政治参与的价值娓娓道来,展示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的政治科学,为读者理解政治和政治科学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本书探讨了有关中国革命的六个问题:中央苏区第五次反 围剿 为何失败、抗日战争前期中共组织的发展与巩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经济政策与经费来源、延安整风是如何发动的、 五四指示 后陕甘宁边区的土地征购、老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全书立意新颖,史料扎实,注重史料挖掘与史实考证,是一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术普及读本。
西方普遍认为,美国应该在全世界传播自由民主、培育开放的国际经济,并建立国际制度,按照美国的形象重塑世界,这样世界会更加安全。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美国因奉行自由主义霸权政策,*终成为一个高度军事化的国家,不断进行破坏和平、损害人权、威胁国内自由价值观的对外战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诸多麻烦。 本书作者米尔斯海默认为,自由主义霸权 冷战结束后美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 注定要失败。他指出,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会约束美国在海外的自由主义霸权政策,美国采取更为克制的外交政策更有意义。《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是一部清晰而引人注目的作品,对于学者、决策者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未来感兴趣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头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