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书共分五编二十五章,七十余万字,所取政治文献的研究资料上自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作者以政治学观点就所选资料分类征引,以夹叙夹议方式叙之,来龙去脉交代相当清楚,治学考证颇为严谨,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作极有系统的叙述和分析。整体而言,该书基于历史演进框架的基础上,自创造而因袭,由因袭而转变,再由转变而成熟,即从各个时期去描述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其中新论频出,足见作者观察力之敏锐,思维之缜密,视野之宽阔,考证之严谨。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自1937年问世以来,在英美世界畅销七十余年,堪称经典大学教科书或参考书,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圣经,甚至被誉为20世纪政治思想史的*之作。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作了深入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上至柏拉图、下至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这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本书史料丰富,气势恢宏,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多年来在国内的政治学研究中享有很高声誉,实为透视西方政治传统之自我认知的一面明镜。下卷 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 包括从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到近现代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理论的发展流变。
本书是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小瓦尔迪默 奥兰多 基研究美国政治、政党、选举和投票行为的经典之作。全书从四个方面对美国政党的类型和性质、政治规则的本质、压力集团构成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与形式展开了详细论述:部分主要分析强势压力集团的类型与特征,逐章解析了美国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利益关系或利益集团;第二、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与政党和选举相关的内容,如政党的功能、小政党、政党组织、提名、选举行为、选举权以及竞选方式等传统问题。第四部分讨论了对于政党来说可能属于次要,但是对政治秩序而言却具有重要地位的议题,包括暴力、贿赂和教育等。全书始终围绕权力与权力关系,以及政治权力的获取和维持等,给出了独到的研究观点和路径。 该书主要反映了20世纪中叶美国政治生活的现实,但其体现的基本原理却对21世纪美国的政治
过去两千年里,战争和战略思想在目的、强度、限制和节制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书广泛使用希腊语、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英语和德语的文献资料,探寻了从古至今的战略思想 战争所服从的更高政治目的 及其运行的社会制度、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演变,并探讨了指导战略思想的政策以及影响战略思想的文化。本书全面追踪了陆上、海上、空中和核战争,总体战、小型战争和非对称战争等战争方式和思想,并对官僚政治、非集中化指挥和军种间竞争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金融、气候、食物、工作,21世纪的这些危机如何联系起来?在本书中,作者摩尔认为,当今的全球动荡与世界危机有一个共同原因,这就是资本主义那种组织自然的方式。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力量及其问题,都来自它创造与占用四个廉价自然 廉价劳动、廉价食物、廉价能源、廉价原材料 的能力。这种能力现在陷于困境了。廉价自然面临终结。 摩尔开创性地提出 世界-生态 观,将财富、力量和自然纳入生命之网中,极具锋芒地重新思考资本主义的起源,将读者带上一次壮观旅程:从资本主义的兴起到现代的危机交织。这本厚重之作提出了富有创意的框架,对于我们理解过去,对于我们认真思考改变未来,都具有启发意义。
作者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中文概念 卫生 ,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本书揭示了随着帝国主义暴力的到来,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诸如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外国人和中国的精英们往往认为,中国人在这些方面都有所缺乏。这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卫生怎样在中国的现代性中成为一个矛盾的概念。作者解释了卫生的现代性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还塑造了中国人对于立足于现代世界的卫生要求的认知。
奴隶制助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奴隶贸易有关的种植园主、造船厂厂主和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在欧洲建立了银行和重工业,并将资本主义的影响扩大到了全世界。埃里克·威廉斯在本书中提出了这些强有力的观点,认为英国政府在1807年废除奴隶贸易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威廉斯将经济史观与道德论证结合起来,研究了奴隶制在助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驳斥了经济和道德进步的传统观念,指出了非洲奴隶贸易在欧洲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出,成熟的工业资本主义反向助力了摧毁奴隶制。在确立商业资本主义的剥削及其与种族态度的联系时,作者采用了历史主义的观点,为未来的研究定下了基调。 作者的深刻批判领先于时代多年,成为研究大英帝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奴隶制的基础。本书也成为理解现代性与后殖民
美国历史上时不时会显露种种疯狂怪状:民众反感憎恶智识分子,甚至把他们当作替罪羊;智识被视为可能颠覆社会的危险之物,无知反而被推崇为美德;校园中弥漫着的狭隘实用主义氛围,学术化的教育被视作无用 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施塔特认为,这些纷繁乱象与美国社会中反智主义思潮作祟密切相关,并犀利地指出,反智主义在美国文明中波及甚广,甚至牢固影响了美国人的思考方式。 本书中,霍夫施塔特回溯美国的宗教传统、文化观念、商业浪潮、教育体制等,深入探讨了反智主义为何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又如何逐渐深深根植于美国社会的各层面。全书视野宏阔,论述鞭辟入里,有助于从新颖角度了解美国社会不光彩面相的根源。此外,书中对于智识分子处境、职责的探讨,也具有超越国度和时代的深刻意义。
政法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模式的基本框架。本书聚焦政法传统的历史生成及其制度构成,构建了政法体制中政党、人民、法律的三维框架,在分析了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的特点及其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政法法学的知识贡献,丰富政法法学的研究进路,进而超越意识形态之争,使得政法法学成为能够对具体部门法议题有所贡献的研究范式。
本书致力于成为国内财政政治学(财政社会学)研究的指导书籍,选择13篇国外研究财政政治问题的论文、名作选文(其中多数篇章首次翻译为中文)和3篇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综述论文,加以分析研究和总结,归纳财政政治的研究特点、发展趋势,以便为国内学者提供此领域的研究概貌、方法路径和文献线索。无论是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本书内容都具有较强的前沿性、指导性,适合从事财政政治学(财政社会学)研究和学习的人员阅读,也适合对财政政治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
《否定的辩证法》是阿多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把握阿多诺其他著作的关键。本书对原著进行了逐句、逐段的解释,尤其是对于一些难懂的地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正如阿多诺把艺术作品比作单子一样,书中的各个不同段落都是阿多诺思想中的一个单子。这些单子的核心都是一样的,让读者获得一种形而上学经验,从而领会非同一的东西。因此,这本书试图通过解释阿多诺所说出的东西,引导读者去领会无法被说出的东西。阅读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不仅仅是要把握阿多诺的基本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哲学思考。只有学会了这种哲学思考, 哲学 才是动词,才是 爱 智慧。这是本书所致力于达到的核心目标。
《政治通鉴》每卷包括五部分:(一)古今中外的重要政治学经典;(二)改变政治历史进程的重大政治事件;(三)影响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政治人物;(四)对人类政治生活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理论;(五)人类有史以来的基本政治制度。每部分有两篇文章。有作者的主观分析和评论,也包括各国政治学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前沿成果。 第五卷 名著 有《韩非子》《社会契约论》; 事件 有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美国的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 人物 有尼赫鲁、亚伯拉罕 林肯; 思潮 有泛非主义、威权主义; 制度 有酋邦、一国两制。
“人类政治从何而来?”“人类政治在哪里?”“人类政治向何处去?”对于政治领域的关键三问,本书从演化论视角给出了回应。聚焦人类政治演化的基本脉络,本书将不同政体与政治模式视为一个个“政治物种”,分析早期 诞生的社会条件,从 分化与演化的维度阐述城邦 、一般 、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从政体分化与演化的维度讨论君主政体、封建政体、立宪政体、民主政体的差异与转换,以及人类不同群体在塑造有效 与有效约束 上的一系列差异如何形塑了不同时空的政治模式。 如果将人类政治演化比喻为一条大河,那么理解这条大河过去的基本流向后,或许就会 加明了 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要抵达的方向。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将时代的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通过回答哲学问题来回答时代的问题。而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尤其优秀地体现了这一传统。从德国现代哲学的诞生开始,它就与德国二十世纪的动荡历史缠绕在一起。无论是德意志帝制的倾覆还是希特勒的上台,无论是一战的硝烟还是二战后的废墟,德国哲学家们始终以清醒的自觉面对现代性带来的各种灾难。他们对时代的紧迫问题和涉及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将这种自觉的意识作为哲学工作的主要动力。 在本书中,张汝伦教授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入的研究为基础,详细介绍了狄尔泰、胡塞尔、马克斯 舍勒、海德格尔等九位德国哲学家,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但每一位人物又以其独特的思想贡献和对时代问题的深刻洞察力而著称。除了深入剖析了每位哲学家的思想,本书还探讨了
本书的写作受到好奇心和使命感的双重驱使:好奇心让我对人类社会运行的奥秘一再叩问,使命感则来自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家国情怀。 本书的学术价值可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探讨了人类至今难解的一个大谜团,那就是国家发展之谜。有些国家繁荣昌盛,有些国家贫穷混乱,还有一些则盛极而衰,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了这些兴衰沉浮?本书尝试给出一个全新的答案。 二是致力于构建全新的发展理论框架。新理论没有盲目追随主流发展理论以及与这些理论紧密相连的名家宿儒,如诺思、阿西莫格鲁、亨廷顿、摩尔等,而是把研究重心从制度、政策、文化等因素转移到了一个更为基础性的因素,即利益集团博弈上来。本书提出,每个利益集团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利益博弈,他们能否获胜取决于自身拥有的权力资源,诸如财富、资本、暴力、思想、组织等。
本书为《宁可史学文集》卷《史学论集上》,本册汇集了作者52年来研究成果中的精华部分,包括四十余篇已刊和未刊的论文,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了相关史学问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其中包括宁可先生早年对许多历史理论问题的见解,这些研究观点从宏观的视野分析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例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农民战争和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的讨论,这些观点曾引起史学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也有改革开放以后,宁可先生的重要理论研究。例如,历史科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区分问题,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等。 这些研究和观点有的澄清了当时史学研究中的根本性概念问题,加深了学界对中国社会经济史一些根本问题的认知,对现实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很多研究后来成为史学界的共识。
本书按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六大组成部分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的论断,分为九大专题。每一专题通过选读毛泽东相关代表性文章,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以及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伟大实践所产生的全局性、战略性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进行阐述,再现风云激荡的历史,展现伟人的雄才伟略、丰功伟绩,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消减理论阅读的枯燥感,方便读者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深邃广博,该书以文本带历史、以故事明道理,深入到毛泽东著作的幽微之处,以严谨体例、丰富例证、翔实史料展开叙事和点评,兼具理论性和可读性,是一部适合广大党员群众学习了解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读本。
交通是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以新一代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交通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哪些创新突破?可以给全球提供怎样的 中国方案 ? 作者基于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十年的投入,以及在无人驾驶及智能交通领域九年的探索,体系化阐述了智能交通的社会价值,综合对比了国内外智能交通发展情况,系统梳理了智能交通运营商、车路协同、智能信控、自动驾驶、MaaS、地图等技术应用。同时,作者在书中全面展望未来十年如何实现人机共生,以及在碳达峰背景下交通、基建等产业如何转型,助力城市治理。全书通过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展现了智能交通的发展图景。
本书深度考察了日本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文化认同和吸纳,及其对明治日本社会产生的启蒙作用。系统梳理了各种社会思潮在明治时期日本的表现、演变、特点。这些思潮包括民权思想、自由平等思潮、立宪主义思潮、议会政治思潮和政党政治思潮、皇权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等。同时,也研究了这些社会思潮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和正面与负面的影响。本书作者在运用大量19世纪的手资料的基础上,深度考察了明治时期日本各类社会思潮的源流、表现、具体政治主张;详细梳理了代表各种社会集团的不同利益诉求的不同思想的相互论争,以及这些社会思潮对日本近代化进程的不同作用和深远历史影响;分析了各类思潮的推动和影响,造成了日本近代社会发展出现的多元、复杂的状况。
抽选,一个失而复得的民主机制。 抽选 即以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拔代表或官员,原本是古代雅典民主的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曾在罗马共和国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邦共和国政治生活中广泛运用。一直到18世纪末,西方思想家几乎一致认为,抽选是民主制的特征,而选举是寡头制或贵族制的特征。然而,从19世纪开始,抽选与民主绵延两千多年的关系被割断了,取而代之的是选举变成了民主的标志。近四十年来,以选举为特征的代议制民主越来越陷入 寡头统治的铁律 困境,本已失传的抽选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世界各地出现了一系列对抽选型民主的新探索,抽选民主正在复兴。 本书的作者们跳出主流民主理论的无形紧箍咒,探究在现代条件下重新启用抽选这个民主利器的必要性与适用性。抽选可以从哪些方面弥补以选举为特征的代议民主弊端?抽选可以在
回答现代国家究竟是什么,既离不开史实,更离不开原理。可惜,目前汉语学界这两方面工作都做得不够。本书尝试在诸多思想家的历史和生存语境中辨析现代国家的基本原理,并把这些原理回掷到历史和生存语境中,以甄别其突破性意义和基础困境。在此双重争辩中,现代国家的本质意义及其基本限度得以彰显,而由其所揭示出来的内在于现代世界中的理性与信仰的张力便是其命运所在。 此命运既关乎历史,更关乎未来。若要理解当下,以及即将发生的具有世界史意义的深刻变革,就不得不回到此命运的发端处,回到现代国家的历史建构及其思想限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