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基于十多年来对基层治理的研究,结合最近两三年最新的调查资料写出来的关于县乡治理逻辑与实践的力作,对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做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具体而言,本书内容包括:县域体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机制安排、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问题、基层领导和基层普通干部自主性、县乡政府落实国家政策的制度设计及其效率与效果、基层工作人员的激励与发展等。书稿通过通俗的语言对县乡治理现象进行了深描和刻画,对个案给予了呈现和剖析,抓住事物本质而又生动形象,尝试学理分析而又深入浅出。书中的理论透视,有助于读者深度理解我国县域治理体制的优势,又有利于推动基层创新治理机制、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形成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该书既有分析的深度,又有可读性,特别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披露了1919年至1927年间中国国民党与苏联、共产国际关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重大史实。俄国共产国际同孙中山进行联系的目的是什么? 1922年盛夏孙中山从永丰舰上向共产国际传达了什么重要信息?上海莫里哀路29号发生了些什么故事?中国第一个体验共产主义的张继何以成为“国民党右派”?斯大林、共产国际冠以“左派”的蒋介石、胡汉民、邵力子、汪精卫,何以光环掉落,全部反苏反共?邵力子何以退回斯大林赠送给蒋介石的照片?孙文越飞联合声明的台前幕后还有什么新的亮点?中德俄联盟何以最终落空?“红色将军”冯玉祥为什么最后摆脱共产国际?斯大林自认中国形势让他糊涂了,可陈独秀成了右倾机会主义者,宋庆龄等酝酿组建第三党等等,相信这些会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本书以叙事优化为核心,从文本、图像、记忆出发,结合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红色记忆、社会记忆以及纪念性符号、纪念性仪式和纪念性空间等要素的分析,用“下探民隐的尝试”和“由下而上的历史”分析策略,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揭示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变迁背后的心智、心态和心性,发展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叙事话语、叙事方式和叙事风格。本书着重阐述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当中,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隐藏着事实行为主体的感悟、体验、参与、思考等的具体“经历”。相较于各个学科来说,以叙事为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进入新文化史研究的视野,无疑是一次跨越历史时空的“陌生体验”。
本书是萧邦奇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 部学术专著,研究了从清末新政到北伐战争时期浙江的精英组织和政治变迁。本书采用核心—边缘的框架,依据人口密度、邮政系统层级、金融机构数量等要素,将浙江分成了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和边缘区外部四个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态区,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数据、图表,分析了不同区域内的精英参政模式、精英与政府关系、政治变迁过程。萧邦奇从浙江经验中发现,20世纪的中国政治史是政治变迁从核心区内部向外部区域、从精英阶层到非精英阶层不断扩展的过程。
生活政治为解读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窗。生活政治既带着迷人的光辉对人发出微笑,也带着苦恼的惆怅与迷惘对人提出一种警醒。从乡土中国向单位中国的变迁,此谓一变也;从单位中国向社区中国的变迁,此谓又一变也。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社区精神是孕育社区中国的母乳。社区作为剩余政治空间的终结是社区中国诞生的宣言。新型的治理结构从社区这一政治空间中孕育和生长出来。如果说党和政府包含着中国国家治理的终极密码,那么,社区与家庭则包含着中国社会治理的终极密码。作为《单位中国》的姊妹篇,《社区中国》带你走进熟悉又陌生的生活空间,去体会生活政治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古典名句,蕴含丰富的做人、为官、处世哲学,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知古鉴今,以史资政”,对广大民众来说,多学一些用典,有助于明事理、辨是非、悟人生;对领导干部来说,先人总结的为官之要、治国之道更值得借鉴。 这版日历新增了近一年来引用率较高的365条古典名句,以致敬古典。 新一年365天里,我们相约,每天学习一条古典名句。相信,潜移默化之中,古今中外的智慧将融入日常生活,提升今人识见。 这些年,让我们一起进步,共同担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书全面回顾了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决策和发动过程,剖析了“大跃进”得以在中国发生发展的深层动因,生动再现了“大跃进”中的各种荒诞之举,深刻揭示了违背科学发展的历史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打破了西方民主话语垄断,并为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书立足新时代的发展方位,从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与优势、世界独有的新型政党制度造就了中国协商民主、和谐政党关系与独特政党协商的相得益彰、人民政协在中国协商民主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基层协商促进党群关系的优化发展、构建中国协商民主话语体系、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世界影响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刻分析,为人类民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方案,也为西方协商民主的经验化转向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沟通手段,从而为人类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韩淑芳主编的《口述:书记、市长与城市》共四章,前两章分别从特区城市和一般城市入手,收录了改革开放时期十几个重要城市的书记、市长的回忆性文章四十余篇,内容涉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特区的筹建、建设经过及沿海内陆诸开放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发展情况,如改革初期的政策制定、招商引资、基础建设等。第三章“松绑:改革让发展更有活力”重点展示改革开放中释放社会发展活力的过程。第四章选取了若干城市改革过程中的难忘记忆。全书从书记、市长的视角出发,展示了改革开放中我国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
“四清”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我们党开展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它持续了四年之久,直至“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这场运动既是建国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产物,也是“文化大革命”的预演,是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它前承三年困难时期,后接“文化大革命”。应该说,深入研究这段历史,对弄清“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有重要学术价值。 本书依据翔实可信的历史资料,真实地展现了“文化大革命”前夕爆发的这场政治运动的全过程。
“枫桥经验”能够延续55年,是因为它能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枫桥经验:走向世界和谐的中国法宝》用丰富的资料介绍了“枫桥经验”的形成、内容、发展与创新,阐述了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揭示从“枫桥经验”到“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路径的历史脉络,梳理浙江法治工作的诸多成效,总结“枫桥经验”中可供复制、可供推广的建设经验与启示。
荷兰在中国研究方面有着悠久而令人骄傲的历史。本书不仅追溯了19世纪中期至今的荷兰中国研究的历史发展,也探讨了汉学几个具体领域中的荷兰研究问题。如莱顿大学早期汉学、荷兰中国语言学历史、荷兰当代中国研究、荷兰与佛兰德斯的中国文学研究与翻译、中国艺术与物质文化等。 荷兰中国研究起初应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荷兰殖民政府的需求而生,之后不断发展,在20世纪初期侧重于语言学层面, 近几十年则 关注现当代中国学科领域研究。本书以荷兰中国研究为主题,有较强的社会及现实意义,出版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