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20周年。推出一批缅怀学习研究邓小平的图书,不仅有纪念意义,而且对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精神动力,也很有现实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邓小平思想生平有着长期扎实研究功底的陈晋同志,撰写出了这本视角独特的著述。 该书不是从邓小平理论体系和生平业绩的角度展开论述,而是在对习近平高度概括的邓小平六种精神风范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对邓小平的人民情怀、精神境界、博大胸襟、睿智敏锐、坚韧果敢、朴素无华等 主体特点 ,作了更加深入的挖掘,从十二个视角梳理归纳出了邓小平独有的革命经历、举重若轻的行事风格、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实事求是的一贯风格、善抓机遇的决断风格等鲜明的特质,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读和评述。这种解读不是孤立地颂扬邓小平,而是
中国心胜,源自一个 文明型国家 的实力与底蕴。《这就是中国:中国心胜》从张维为教授走访100多个国家的国际视野和经验出发,以最新时政问题结合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文明特色,通过广泛、客观的国际比较,生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本书回顾了十八大已来中国在消除贫困、全面小康、科技进步、生态文明、共同富裕等方面的重大成就,提炼了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理念、经验与制度安排,并展现了与西方质疑的正面交锋以及用中国标准对西方现实的洞察,最后对未来做出了预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个 后西方时代 正在到来。在这个 新型全球化 的时代,唯有平视西方,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回应时代问题,应对时代挑战。
尽管随着近年来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民进城的许多限制被解除,他们可以享受的市民福利越来越多,同时国家也向农村注入了大量资源,农村户籍所附着的福利明显增多,农村户籍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但在城乡发展和社会福利分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相当一部分人过着亦城亦乡的生活甚至就生活在农村,如何让这些人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仍是目前的主要问题。 作者扎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寻访了成百上千的农户,从农村经济、家庭分工、收入差异、社会分化等方面,展示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实质性差异,并以此探讨如何做好农民的兜底保障。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这就是中国:何谓民主》以治理绩效为核心,以生动的案例回顾了中国人民对于民主的探索,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诸多重要领域,说明了中国政治理念对于 民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这一民主实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 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 为何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双保险。与此同时,与人民民主形成鲜明对比,本书对美国、法国、埃及等西方国家,以及印度、中国台湾地区等接受了西方民主输出的国家和地区的治理现状做出了观察和思考,犀利揭露了西方民主如今已经沦为 资本民主 ,不具有制度上的优越性和竞争力。本书以民主为切入口,是总结中国制度探索实践、建立中国政治话语的有力尝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同志撰写了一系列理论文章。这些文章对广大党员干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弄清楚关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以自我革命精神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从理论维度认识把握 两个确立 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迪作用。
为什么历史上国家经常会低估它们所面临的威胁?为什么一些国家能够有效地动员物质资源以制衡威胁,而另一些国家则无法做到?在国际政治中, 制衡不足 是一种常见但未得到充分考察的现象。当国家未能认识到危险的威胁,选择不对其作出反应,或以不充分和不审慎的方式作出反应时,就会出现 制衡不足 。这种反应违背了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的核心预测:作为受生存需求驱动的自主实体,国家是内部一致的行为者;当面临危险的威胁时,国家会通过缔结联盟、提高军事能力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来恢复被破坏的平衡。 基于四种国内层次变量 精英共识、精英凝聚力、社会凝聚力和政权/政府脆弱性,本书提出一种关于 制衡不足 的理论,并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英国和法国、1877 1913年的法国以及1864 1870年的三国同盟战争作为案例进行了检验。施韦勒总结道,
本书是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专题教学讲义,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及课程教学要求为编写依据,共15讲。书中全面融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内容,并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转化,注重案例教学、问题导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各讲内容充分体现了相关教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长期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教学借鉴价值。
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自己的调查研究能力,切实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我们组织编写了《调查研究——党员干部的基本功》一书。全书结合典型案例,较为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如下问题:为什么说调查研究是我们的传家宝?为何说大兴调查研究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迫切需要?大兴调查研究如何实现“三个服务”、做到“五个必须”?大兴调查研究有哪些类型和内容?大兴调查研究有哪些方法步骤?如何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如何建立党政调查研究工作的长效机制?这是一本实操类的工作手册,对调查研究工作进行了手把手的辅导,一招一式地分解工作要领,可供党员干部实践参考。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的花村, 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 可到头来, 受益的企业不满, 赚钱的农家乐不满, 种田的老百姓也不满, 到底是为什么? 政府真的是冤大头吗? 花村,2000多人口,是中国中部地区很普通的一个村庄。幸运的是,在几年前,花村被选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从此迎来了大量的项目资金。这些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花村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问题是,这些项目资金都只被用于县乡政府感兴趣的大事,而不是广大农民真正感兴趣的大事,如县乡政府很喜欢搞产业发展,但农民更希望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好。然而,农民的真实需求往往很难进入到财政资源的分配过程之中,这究竟是为什么?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本书由国内外社科领域相关专家撰稿,从基本构成、历史内涵、理论创新、重要特征、世界意义等角度,全面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出系统化学理阐释。该书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深刻意义,有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故事,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世界意义。
本书是一部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江南地区发展、传播的著作,也可视之为新江南史的研究成果,作者为为中国优秀青年历史学者瞿骏。本书立足中华文明大历史来讲现代中国的历史,具体落脚于现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 江南 ,通过设计 主义来了 清末民初江南的社会主义 初传 众声喧哗 五四时期江南的社会主义落地与马克思主义凸显 人间正道 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发展与江南马克思主义传播 剖析中国 三十年代中国农村派的江南调查与研究 四章内容,以精心的编排、生动的事例串联起古今江南的互通与互动、现代江南的发生与发展。烟雨江南,社会主义如何从小荷才露尖尖角直至红光满室,在本书中徐徐展开其瑰丽的画卷。
本书紧扣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任务,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联动分析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以及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并从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本健康发展、共同富裕等方面出发做了重要且详实的分析阐述,以此为基础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与愿景,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书中插入相关重要内容的解读视频,分析鞭辟入里,观点深入浅出,语言简明易懂,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很好的通俗理论读物。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2019年出版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书进行了修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的思想,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指导性用书。 全书共七章,从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党的调查研究的作风、党政工作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党政工作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党政调查研究的推广应用与成效评估、建立党政调查研究工作的长效机制等方面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讲述中央政治局关于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中关于调查研究作风的论述,为领导干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的要求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和基本借鉴。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更使国家治理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 大考 。一方面,大流动时代的社会特征之下,我国社会结构、城乡体系与政经环节面临重大变化,人口治理、城市治理、网络治理与新技术治理等新问题接踵而至。同时,超大规模、风险社会、技术变迁与大流动时代交相叠加,使得国家治理能力面临更多挑战。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加速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国家间政治经济实力变化,也对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书从国家治理能力所面临的挑战入手,着力探索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径。
本书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密切联系社会建设实际,牢牢把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两个落脚点,系统阐释如何完善宏观顶层设计、健全中观运行机制、夯实微观基层基础这三个视域的社会建设内容。作者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阐述如何从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创新导向、效能导向着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社会建设现代化。书中插入相关重要内容的解读视频,分析鞭辟入里,观点深入浅出,语言简明易懂,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很好的通俗理论读物。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厘清有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与发展等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提出并充分践行了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以人民立场作为发展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至上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以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民生指向;以 人民就是江山 作为发展的政治归宿。 全过程人民民主 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指明了新时代我国人民民主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总的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继续发力:一方面,要能够对西方民主的 批判 作出有效回应,揭露并批判其异化的本质;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我国人民民主的发
张静如教授是中共党史学基础理论的开拓者,是这一研究领域中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共党史学家,其代表性著作《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立足于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要求,结合中共党史研究实践,分析解释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涉及中共党史学的理论建构、研究方法等重大学术基础问题,从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与史学方法论角度对党史学科进行了理论阐释,被认为是中共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最有价值的成果”。本书初版于湖南出版社出版1995年7月。
红色文化资源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资源和宝贵财富。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本书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及其运用。全面探研了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深化高校思棋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客观要求,系统阐释了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棋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等各个环节的实践方略。本书是总结我校长期以来坚持推进基于红色基因传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践经验的成果。
......
本书专题阐释和分析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方面从顶层设计、制度建构的角度,回应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走向何方的讨论,分析中国走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另一方面从实践经验和治理绩效的角度,围绕社会治理、城市治理、基层治理等不同维度,梳理和介绍近年来中国行之有效的治理举措和具体方案,从而为读者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关问题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