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1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右翼政治力量崛起、选民政治分歧加大、政党体制稳定性下降等现象。代表性的事件包括: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公投 脱欧 ;2017年,法国极右翼代表人物玛丽娜 勒庞首次进入总统选举的第二轮,德国成立仅5年的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三大党;2021年初,大批支持时任总统特普的示威者冲击美国国会大厦;2023年底,荷兰极右翼政党自由党意外赢得议会选举;等等。作者将西方世界的上述诸种变化统称为 西方政治的新现实 。 这种 新现实 究竟意味着什么,到底由何种因素驱动,又会给西方与整个世界带来怎样的政治影响?本书就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与此同时,作者也不忘梳理西方学界的现有理论,在观察与分析 西方政治的新现实 基础上,选取了7位代表性西方思想家及其作品,以比较政治学的视角与之
埃德蒙 伯克的一生可以用 失败,失败,失败,部分成功,再次失败,最终和彻底的胜利 来概括,两百多年来,他声誉日隆,是现代世界政治的中枢性思想家。他倡导的继承传统、尊重秩序与自由、既要保存又要改革等思想,成为现代世界政治的主要观念。 本书全面讲解了埃德蒙 伯克1790年出版的代表作《法国革命论》。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暴力、恐怖事件让伯克深为担忧,他深刻剖析大革命中的国民议会的形式、构成等问题,从人类代际文化传递和累积文化演化的角度分析大革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伯克极为重视社会精英和财产权的作用,强调健全的理性和社会习俗,重视在社会连续性原则和原始契约原则下进行社会改良,力图避免采取激烈的革命措施,主张审慎是政治的首要美德,远离抽象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权利,十分看重权力的平稳交替和社会和谐稳
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处于新旧秩序更替期,旧的观念、体制、规则正在凋零,新的思维、秩序、模式尚未破茧而出。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模式已难以为继。 作者对全球战略格局变化趋势与美国对中国进行的战略围堵做出了五个基本判断,对全球走向裂解的现状进行了批判,对未来如何转型和再融合提出了新的见解。西方的制度正在瓦解,出现 政治之恶 权力之恶 资本之恶 社会之恶 并举的困局。中国崛起开启了新的世界历史,创造性地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新体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中国都在进行 超越与突破 ,这是西方主流理论难以预判和解释的。中国道路不仅促成了中国成功的故事,也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作者从多维度评估中国道路的影响力,以及中国复兴的全球意涵。 当前全球政
在本书中,福山沿着三十年前《历史的终结?》一文开启的思考路径,围绕当今的身份政治为政治秩序带来的威胁,阐述了何为身份,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导致的政治撕裂。作者从观念史和政治史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溯源苏格拉底灵魂三要素的希腊哲学传统,历数卢梭、斯密、赫尔德、黑格尔等思想家有关尊严的观念,漫谈民族主义、 和西方左右翼的消长兴衰,纵论阿拉伯之春、反移民浪潮和民粹主义兴起等当代政治议题,比较身份政治表现于世界各地的异同。他提出,身份不是当代政治催生的新鲜事物,它扎根于人类灵魂中的 、对尊严的渴求与个体 的生活体验,随着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的快速变革而兴起,取代旧的社群形式,成为人们赖以争取承认的方式;它不是恒定之物,也并非必定导致社会的分裂。
为什么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八世、理查三世等是强有力的君主形象?为什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麦克白会生出弑君篡权的野心?为什么胖老头儿福斯塔夫会成为莎翁戏剧乃至英国文学史中最受喜爱的经典形象之一? 莎士比亚塑造了一系列或理想或邪恶的君主形象、创造了福斯塔夫等具有英国民族性和人民性的经典角色,把《大宪章》的签署、英法百年战争、两大家族的玫瑰战争、都铎王朝的成立等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融入了历史剧中,用绝妙的政治想象力勾勒出了英国王权演化的政治逻辑。 本书以莎士比亚历史剧为切入口,融文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重新审视英国王权从君权神授、王者尊崇到王在法下的变迁过程,为理解英国政治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同时也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欧洲现代国家形成的
发生在卢旺达小镇尼亚马塔的大屠杀开始于1994年4月11日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5月14日下午2点。这期间的每 ,从上午9点30分到下午4点,胡图族民兵和平民在尼亚马塔的山岗上屠杀图西人。当地约六万名图西人,有近五万死于屠刀之下。 在这场屠杀中,杀人者与被杀者彼此并不陌生。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邻居、同事、朋友、爱侣甚至家人。有的胡图人前 还曾和图西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可一夜之间,他们就拿起了屠刀,有组织地对所有图西人展开屠杀。一部分图西人钻进沼泽、树林和山上,每天像猎物躲避猎人似的逃命,白天吃生食、喝露水,晚上睡在泥浆里,好不容易才活到了屠杀结束。然而,当他们回到镇上,却发现刽子手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得像从前一样,和这些胡图人继续生活在一起…… 大屠杀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胡图人为什么要
本书试图从整体高度分析一百多年来美国在不同国际条件、不同实力对比背景、不同国内政治氛围、不同决策机制下的军事战略演变。作者力求把握国际关系、战争战略、军事变革三大领域的内在联系,探索美国外交、国际危机应对、对外战争行为的规律。本书指出,美国在危机、战争时期的决策,有时表现得理性、坚定,有时却相当轻率、鲁莽;美国历届领导人高谈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却又热衷于军事变革,甚至主动挑起军备竞赛;美国各届政府的安全战略强调其特殊性和创新性,同时又有鲜明的历史连贯性;美国国防领域的精英人物极富个性,但仍能在制度框架中发挥作用;美国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成果,涉及复杂的决策因素,却能够迅速转化为各类法规与政策。上述这些矛盾现象,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但却是探讨美国军事霸权之所以能够长久维持的原因必须要研究的
本书通过对新加坡族群多层治理模式的研究,深入剖析了其内在的治理结构与行为逻辑,探寻和归纳了新加坡有效化解族群与 之间结构性张力、建构多元共融和谐社会的基本治理经验,并据此建立起一个解释框架,来解读现代多民族 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完成 认同塑造、社会和谐发展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内在规律。
《日本文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本辑设笔谈特辑、专题研究、历史篇、经济篇四个栏目。 笔谈特辑 围绕中国的战后日本政治研究方法与视角,特邀请高洪、王新生、郭定平、徐万胜撰写了四篇笔谈,就日本政治研究主流方法、创新路径、过程分析方法等展开讨论。 专题研究 以 战后日本史 为主题,涉及战后政治思潮、日本选举制度与政党体系关系、日本社会党和共产党分立建党背景、官邸政官关系、战后民主化改革背景下日本政界围绕 国体 与天皇制等的讨论。 历史篇 从双重二元政治结构、思想文化演变、 公议 传统等角度,论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基础。 经济篇 构建与应用存流量一致性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日本国内经济、国际经济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2023年大国间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竞争的烈度依然居高不下,继续推动整个国际体系加速分化重组,风高浪急的百年变局之中仍在累积涌起惊涛骇浪的动能。2024年,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全球原有趋势持续演化并呈现一些新的特征:全球治理体系离散化,美西方国内政治极端化,世界经济 再全球化 ,产业政策主流化,美国对华战略明朗化,全球经济发展低碳化,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人工智能武器化,全球生产与交换数字化及核与太空威胁现实化。2024年全球可能遭遇的重大风险主要包括:美国大选产生负面溢出效应,全球经济出现大幅下滑,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冲击粮食安全与供应链稳定,全球债务重回加杠杆轨道,巴以冲突扩大化,乌克兰危机延宕升级,全球暴恐袭击回潮,网络安全形势日趋复杂,我周边出现地缘政治冲突及全球重大传染病再次暴发。
内容简介 欧洲作为一个文化统一但政治分裂的文明单位,是现代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发源地。自1500年开始,民族国家兴起导致的欧洲分裂和二战后的重新融合成为世界历史上最独特的现象之一。 本书清晰梳理了欧洲各主要民族国家发展历史——西班牙在传统走向现代的道路上徘徊前行,谋求自洽;意大利融入欧洲一体化,对地区不均衡发展、南北问题等实施各个击破;英国完成由绝对主义君主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化的任务,在帝国的黄昏陷入民族主义回归的迷惘;法国重振民主自由平等的民族元素,通过定位自身来定义欧盟的未来;德国挣脱出极端民主主义的牢笼,涅槃重生;俄罗斯则着眼于自身独特道路的发展,力图再次崛起。 作者从理论高度剖析了国际视野中民族主义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不同文化圈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 ,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帝国的技艺》想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近代帝国是如何统治其多民族属民的?在统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内在的困难?它们的应对之道是什么?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帝国的技艺》有几个基本假设: ,近代帝国并不只是征服—统治的等级关系,也不只是一撮人以某个地方及其人群为本部向外申延政治影响的工具和实体,其统治者、统治阶层通常都能 狭隘的地区、人群本位,有切实的(当然同时也是自私的)整体考虑。第二,在许多帝国统治者眼
《西途东归:朝向中国道路的思想突围》是章永乐继《旧邦新造:1911-1917》《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之后的第四本独著专著,以其十多年内撰写的二十多万字的学术书评,纪录了从一个“留学运动”的见证者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者的思想足迹。这些书评具有鲜明的“中国道路”自觉,分析和评论了从安东尼奥·奈格里与迈克尔·哈特、弗朗西斯·福山、孔飞力、列奥·施特劳斯、约翰·麦考米克、伊万·克拉斯特耶夫、哈罗德·伯尔曼、络德睦、汪晖、黄兴涛、苏力、贝淡宁、王绍光、欧树军等一系列中外学者的著作,是对学术书评这一文体的新探索, 是对一系列解释中国与世界的理论与叙事模式的审视与解剖,具有学术史反思的意义。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 观和政治观为指导,运用宗教学基本原理,对7~19世纪初中东地区 什叶派政治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书重点分析了什叶派三大支派即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和宰德派的形成和演变,系统论述了三大支派教理中蕴含的传统政治思想内涵及其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本书高度概括和论述了什叶派传统政治思想的共性和特征,包括其主要思想来源、思想内涵和特征、政教关系思想发展趋势等。因此,本书对于深入理解和认识什叶派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什叶派的政治活力以及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应得的权利》是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的振聋发聩之作。在本书中,她融合女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近些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案例涉及医疗系统、家务劳动、性暴力、公共事务等多方面,揭示了自由平等表象之下,处处可见的性别不正义现象。从中我们将看到,男性如何仅仅因为性别而获得系统性的优势和特权,从而打压女性应得的权利,并对女性造成伤害。 通过本书,凯特·曼恩不仅为我们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愿景——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和男性一样有权得到关注和关心。
自族群以降,冲突便已有之。族群战争、部落战争和民族战争亦是欧洲现代民族 的起源因素之一。冷战后,族群冲突成为 社会的主要冲突形式,给族群安全、 安全、区域安全乃至 安全带来巨大风险和挑战。在 化、 化日益深入, 间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族群冲突愈发是世界政治场域中族际政治、 政治和 政治多重博弈的结果。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从世界政治的视角,以 、 相结合的分析为主线,本书探讨了 权力转移形势下的大国竞争(地缘政治竞争、经济竞争和意识形态竞争)及大国权力兴衰对族群冲突的影响。书中所现的中东库尔德人族群冲突、南亚斯里兰卡族群冲突、非洲安哥拉和布隆迪族群冲突、高加索地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族群冲突、东欧乌克兰族群冲突和欧美种族冲突均是多层联动,多重博弈的结果。世界秩序转型、 权力
美国联邦调查局是美国司法部的主要调查机构。简称FBI,和中央情报局双雄并列。说到FBI,人们时间会想到如下画面:一手举枪对准你。一手亮出证件,大喊一声“FBI”。真实世界中的FBI特工是否真的如此威风? 改制后的FBI首任局长胡佛在位48年,在这48年里,美国换了8位总统,16位总检察官。但FBI局长却始终名叫胡佛。是什么让历届总统对他忌惮而又礼让三分? 珍珠港事件、肯尼迪被刺、尼克松下台、克林顿性丑闻、马丁·路德·金之死、“9.11”事件的失误……处处都有FBI的身影。 翻开层层秘档。还原真实的美国联邦调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