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报告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全面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宝贵经验,既可以提升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也可以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历史借鉴。《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1978—2018)》全面回顾了人事制度改革走过的40年历程,总结了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与不足,阐述了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公共部门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维护和彰显社会公平正义,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作用发挥的制度环境。
书稿基于当前中国话语体系所面临的“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难境地,以建设一套有影响力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在对话语体系研究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全新的“话语体系核心要义”理论框架,即任何有影响力力的话语体系一定包含立场、观点、方法、表达、传播和影响六个核心要素。然后运用该理论框架,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演进和当前新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进行研究,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概念范畴,总结出中国目标论、中国价值观、中国道路论和中国文明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核心理论,并且分析了有效的传播策略方法、提出了崭新的传播效果评价标准,为很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很后分析了中国话语权的形势和实现意义,提
本书阐述了以联合作战使用为核心、以企业服务为焦点、以云计算为关键、以网络空间安全为首要目标的优选一体化作战,充分反映了从以网络为中心转向以数据为中心的美国国防部战略思想的总体框架。本书以总体框架为背景,全面地、系统地阐述各个核心构成要素及其基本功能。
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六朝妇女史研究,对于深化六朝史研究,是一种新的视野,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六朝妇女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变化,更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六朝妇女》以研究六朝妇女为主题,是一部区域性断代专史,故取名《六朝妇女》,由张承宗编写。内容包括:妇女的社会阶层,妇女与婚姻风俗,妇女与家庭生活,妇女的服饰,妇女的社会活动,妇女的教育与才华,妇女与丧葬礼俗七个章节。
《从男女之别到男女尊卑:先秦性别角色研究》的重点是运用理论的逻辑推理以及提供实证的历史依据,勾勒出先秦性别角色的历史演变轨迹,同时也能折射出中国古代文明化形态的进程。作者首先指出,从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了“男女之别”,即从性角色的差异向性别角色区分的过渡;乃至于到新石器末期,性别角色模式已经出现,实现了从“男女无别”到“男女有别”。接着,论述了夏商时期性别角色的初步形成、西周春秋时期性别角色的确定,形成了明确的性别礼制和规则,即:“男女有别”、“夫妇有别”。到了战国时代,性别角色得以更加强化,最终奠定了“男尊女卑”这一影响二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固性别角色模式。通观全书,其论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可谓证据确凿、结论可信。我们从中体察到玉宝博士先从男女之间生理上的差异出发,再分析
《县委书记们的主政谋略》是一位具有10年县委书记工作经验并在省、地机关工作多年的退休副厅级干部撰写的调查报告。作者根据切身体会、调查访谈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媒体的报道,对一百多个县(市、区)委书记在践行党的宗旨、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统带班子队伍等方面的指导思想、施政方略、工作技巧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概括分析。通过具体翔实的案例、通俗生动的语言,客观、全面地展示了县委书记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和行为特征,探索了县域治理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本书以宋朝制置使这一具体职官为研究主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清两类制置使的区别、论述制置使的发展过程、探讨制度的外延层面三个方面人手对其进行讨论,通过对制置使内涵的考述,以及对与之相关的若干问题的阐释,来说明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勾勒出宋代政治文化环境下文官主导的战时体制的历史轮廓。
《国防教育图集》用全景式手法勾勒出中国国防教育的基本框架。图集由“的祖国”、“国防斗争历程”、“军事思想”、“永远的丰碑”、“迎接新挑战”、“筑起新长城”共6篇组成,每篇既可独立成章,又相互有机结合,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书主要谈的是俄罗斯近代改革与革命中的农民问题,基本分为篇幅相若的三部分。首先,以分析村社的起源与特征,相当有力地说明村社是与帝俄国家体制共同发展,并且因而不断强化的一种宗法共同体,对农民起了束缚与保护的双重作用。其次,它讨论了世纪中叶的农奴改革运动与世纪初的斯托雷平村社改革,以中国人所熟悉的“分家”观念来阐明为什么在这两次改革运动中,广大农民都感到愤懑的根本原因。次改革中最大得益者只是“家长”,即地主在第二次改革中得益的却是“长子”,即少数单干富户。本书最后两章才论及村社问题与大革命的吊诡关系。斯托雷平改革基本上是废除村社制度在经济上成功,在社会上则产生强烈不满,从而引致日益高涨的复兴村社呼声。
《中国军事外交理论与实践》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重要论述为指导,立足我国军事外交实际,纵观世界大势,采取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当前与长远、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分析、提炼、概括和阐述了军事外交的基本涵义、文化渊源、思想理论、方针原则、主要实践、总体目标、基本方略,填补了我国军事外交系统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防教育图集》用全景式手法勾勒出中国国防教育的基本框架。图集由“的祖国”、“国防斗争历程”、“军事思想”、“永远的丰碑”、“迎接新挑战”、“筑起新长城”共6篇组成,每篇既可独立成章,又相互有机结合,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2004年年初写作的题为“农村政策基础研究”的五篇论文,试图以对政策、法律和制度在农村实践过程、机制和后果及其区域差异的研究,揭示农村内部结构的复杂层面,为农村政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在农村政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二是主要写于2004~2006年的一组讨论农民行动逻辑的论文,试图从村民和村庄的角度解释乡村治理中的各种现象。三是写于2005~2006年的一组讨论农村研究中经验研究重要性的文章,是在农村调查研究形成的关于调研方法的一些感悟,及对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期待。四是2001年以来主要由我执笔表述的华中农村研究者的一些研究共识与策略。此外,导论部分是2006年应《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邀请所写《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的章,试图站在我们的立场对当
提点刑狱司是宋代的掌管一路司法、监察等事务的重要路级机构。提点刑狱司的设立,代表了宋代法制化进程的一个新阶段,促进了地方司法审判和监督,也促进了司法公正。两宋时期涌现出了宋慈、郑兴裔等的提刑官,创行了“检验格目”等影响深远的司法检验制度。同时提刑作为路级监司之一,又掌管着监察、财政、治安等权力,广泛参与地方各项事务。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是一项成功的政治制度,它促进了宋代地方司法公正、权力分化、吏治清明等。这一制度对元、明、清诸代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和亲历史悠久,连续不断,从远古的传说时代起一直延续到清代,历时几千年。由于时代的不同,和亲的政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亲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能折射出“君主”、“帝王”们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或者说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公主的爱情的真实写照;同时反映出中国古代的女子们的牺牲自我的高尚品德。
家族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徐杨杰编著的《中国家族制度史》作为部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中国家族制度的专著,填补了外学术界的空白,《中国家族制度史》视野宏大开阔,史料翔实,立论有据,且语言平实流畅,少空泛无物之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人民政协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推动人民政协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统领,紧紧围绕董云虎主席“在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上当好排头兵先行者”的要求,持续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面反映近两年上海市政协理论研究成果,组织编写了本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