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黑船来航 到日本战败,近代日本外交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曲折之路?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清晰地展现了近代日本外交起步、发展、扭曲乃至破产的过程,揭示了日本外交的战争导向性、政府体制外势力对外交的干预以及理性与具有民主和平意识的外交官员被排挤等特点,留下了 战争因外交的崩溃而开始,并由外交的复活而终结 的惨痛教训,对以往日本外交通史著作中很少涉及的对近东与中亚的外交、武官制度、中日外交级别升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本书尝试性地提供一种新的跨大西洋关系研究的方法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西洋联盟关系和美国与欧盟关系纳入一个整体性的跨大西洋关系框架,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在借鉴系统论的观点的基础上采用以历史研究为主、历史与现状相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对美欧关系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研究。从美欧之间的战略与政策博弈出发,以北约体制内的大西洋联盟和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美国与欧盟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影响大西洋联盟和美国与欧盟关系发展的诸多因素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探究,揭示北约和欧盟两个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阶段性特点,剖析其各自发展演变的内在和外在原因,进而发现跨大西洋关系的纵向发展规律和总体特征。 同时,本书的研究视角也具有
北约自20世纪40年代末创建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作为当今世界*的区域安全组织,北约一直在国际安全秩序建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自建立伊始,北约就一直是欧美各国谋求政治与军事优势的冷战平台。冷战后的北约实际上正在着力于打造一种新的国际关系规则,正在有意无意地改变国际安全走向。因此,对于冷战后的北约及其未来走向的认识,不仅直接关系到北约自身,实际上也关系到未来欧洲安全秩序建构乃至国际关系全局。《北约志》正是在充分总结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北约各种联盟理论、防御战略、组织机制、力量构成、军事实践等基础之上,通过种种外在现象的研究,深入发掘并总结北约的发展和演变规律;通过对北约全程式的历史解读,揭示北约在当前欧洲安全建构乃至国际关系格局中发挥作用的特点,发现并探究北约遇到的各种难题,在
《韩国政治经济与外交》从韩国的自然地理、历史、语言等基本概况入手,对韩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外交政策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与阐述,归纳总结了韩国发展的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韩国政治经济与外交》适合高校国政专业、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以及其他专业开设韩国国情课程的专业教材和参考用书。
继2005年出版《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之后,2006年卡特又出版了本书——《牢墙内的巴勒斯坦》(英文原名:Palestine Peace Not Apartheid),在美国社会引起更强烈的反响。 在书中,卡特讲述了中东历史和他个人与该区域主要政治人物打交道的经历,其中透露出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卡特曾以总统身份促成埃以和约,长期介入中东事务,并在2005年应邀前往巴勒斯坦观察选举,因此对中东流血冲突的根源、以阿长期对峙的症结、巴勒斯坦人面临的困境以及目前这些问题的解决,有非常深入的认识。 卡特坦言,美国政府近七年没有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以致情况不断恶化;以色列如果想达成持久和平,必须让巴勒斯坦人享有公平待遇和尊严。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以色列违反联合国决议,继续占领阿拉伯领土,压迫巴勒斯坦人,推行种
目前,中美关系处于两国关系正常化四十几年以来非常紧张、危急的状况。中美关系是否已经或终将进入“新冷战”状态?目前的状态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其结果如何?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压力?对于这些问题,不仅中国政府各部门都在思考,学界各领域也必须做出回答。作为历史学者,特别是专门研究冷战国际史的学者,更是责无旁贷。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委托,组织本校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在以往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十五篇专题报告,分欧洲和亚洲冷战的起源、美苏太空及核武器竞争、美国的心理战和经济冷战、美苏在欧亚非大陆争霸、美国与其盟国的关系、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苏联及东欧国家的转型等几个方面,考察和分析了美苏双方在冷战形成和发展中的战略、策略及其胜败的历
《西班牙新闻视角下的美西战争》古巴战争,又名“98灾难”或美西战争,在西班牙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场1898年爆发于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使西班牙失去了古巴、菲律宾等后几块海外殖民地,继而导致了没落的日不落帝国被迫觉醒。19世纪,随着科技进步和“言论自由”法公布,西班牙的报业快速发展,陆续出现了不同出版周期和不同政治倾向的报纸和杂志,这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文献。 《西班牙新闻视角下的美西战争》选取了1898年的6份日报(《公正报》,《马德里先驱报》,《先锋报》,《自由报》,《巴塞罗那日报》,《社会报》)和5份杂志(《布兰卡杂志》,《白与黑》,《伊比利亚漫画》,《西班牙与美洲漫画》,《伊比利亚美洲画报》),从各个出版物面对战争的态度,各个出版物面对西班牙和美国政府及军
本书以一战前暗流涌动的欧洲大国关系为背景,以“海上制衡”现象为中心,生动展现1888—1914年德国针对当时的世界海上霸主英国的海军扩张史,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或机制导致一个大陆强国选择扩张海上军事实力来制衡头等海洋强国?本书详细剖析德国在不同内政外交情境下海上制衡行为的变化,探究其海军扩军的复杂处境和《舰队法》的发展历程。
作者利用国内外已解密档案文献,分析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一是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莫斯科会议以及中苏为实现的军事合作;二是炮击金门引发的苏联反应和中苏分歧;三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及苏联的反应;四是中印冲突以及中苏分歧公开化;五是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分析。 附录四个大档案及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冷战的起源: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转变》主要论述了冷战的思想根源、冷战在欧洲的起源和在亚洲的起源情况,并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决策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冷战形成的最初起因,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书介绍了冷战格局在亚洲的转型,即中苏结盟及其带来的远东格局的变化,重点为中苏高层之间在建立同盟问题上的博弈,同时对于中苏结盟之前苏联对我国新疆的政策,中苏结盟的经济背景及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以及受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影响的对台作战问题和朝鲜战争问题都有所涉及。本书还附有大量有关苏联对华经济援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过程和条约文本的解密档案,是了解中苏结盟全过程的珍贵史料。
本书以国际社会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进行的旷日持久的国际谈判和所达成的《京都议定书》为例,分析了各方在控制本国温室气体排放上所承受的巨大成本和《京都议定书》在减缓气候变暧这一国际公共利益上所能实现的有限成效,以及议定书这一气候变化领域新的国际制度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苏联东欧国家等不同类型的缔约方所提供的额外收益(选择性收益),论证了选择性激励因素和非集体性的收益对各国参与公共问题领域内国际制度的重要影响作用。
国际非政府组织是当今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本书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入手,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历史演变、影响和作用及活动方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探讨,并从安全、经济、人权和环境等不同的领域具体分析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与活动方式。 本书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体例完整,资料丰富翔实,是国内最早对国际非政府组织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之一,可供高校国际关系专业学生、国际问题研究人员以及外事部门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不是对184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全面研究,仅选取百年间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的掌控者或参与者,以其行为和言论所呈现出的对外视界加以阐论,探视各个时代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各自所处时代允许的条件下对外部世界产生了何种程度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