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本书基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实践观、历史观、发展观、群众观、价值观、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科技观。力求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在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的重大指导意义。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是“轴心时代”的核心人物,也是奠定世界主要文明精神底蕴的伟大思想者。在本书中,“轴心时代”的提出者、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借助历史学的批评研究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呈现四大圣哲于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定位与影响力,令人耳目一新。他拭去过多的神话色彩,带领我们从“人”的角度认识四哲——四哲与我们一样,皆处于人的境遇之中,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生命存在的意义?又是怎样击破虚无、困顿、生死、人性的枷锁,进而超凡入圣,升华为闪耀着神性光辉的高贵灵魂,成为人类文明思想范式的?雅斯贝尔斯以哲学家之睿智与广博及其自身的曲折经历,丝丝入扣地剖析了四位圣哲的生命核心,让我们得以取法圣哲,直面对终极问题,寻找独属于自己生命的答案。本书译者傅佩荣教授说,《四大圣哲》所教
我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临所爱之人的患病或离世,该如何应对注定无法阻止的失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以治疗死亡焦虑著称,却在得知相伴六十载的爱妻罹患癌症、来日无多的时候,也一时无法承受。当治疗师成了当事人,该如何与绝望相抗?又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本书是亚隆夫妻献给对方的临终礼物,是大师亲身经历丧偶、孤独和哀悼的心路历程,更是对芸芸众生的拳拳关怀,以真挚的记录和觉察,揭示生命、死亡、爱与存在的意义,为同在受苦的人们带来一丝抚慰。
马克思撰写《资本论(1867-1882年手稿)》的历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867-1870年为第一个创作时期。马克思在这一创作时期撰写的手稿收入第40卷(上)和第40卷(中)。其中第40卷(上)收载马克思于1867—1868年围绕《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撰写的13篇手稿。第40卷(上)收载的与《资本论》第二册有关的手稿包括:《 资本论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一章开头部分》、《 资本论 第二册按主题挑选的引文摘录》和《 资本论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Ⅳ稿)》。该卷收载的与第三册有关的手稿一共有7篇,分别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札记、第一章开头部分的四篇草稿、《利润率的规律》、《级差地租。采自摘录笔记本的摘录》。在该卷收载的手稿中,有三篇同时涉及第二册和第三册,它们是《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利润率规律、成本价格和资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是国家新闻出版八五规划项目,本项目于1986年由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正式启动,计划出版70卷,约6300万字。本卷收入的是马克思1863—1867年经济学手稿,属于《资本论》第三册。论述了总过程的各种形态。具体内容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般利润率随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趋向下降的规律;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或转化为商人资本;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生息资本;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等。
“历经一百多年而尚在进行之中的中国社会巨变依然保持其前景不明朗的特点,这自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良序而稳定社会的要求,而政治哲学的正义目标的预期后果却正在于这样一种社会”,这为政治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可以说,正义的问题是政治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围绕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政治哲学史呈现为异彩纷呈的图景。然而,自功利主义出现以来,各派理论不管沿着何种路径展开其自身的逻辑,都不可能绕过对功利主义的回应、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后,当代政治哲学的版图重组,不仅历史上既已形成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各派理论的坐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伴随着人们围绕《正义论》一书所展开的理论论辩,公民资格理论、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权主义等理论派别异军突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功利主
维特根斯坦是天才之典范、20世纪数一数二的大哲学家。本书是浙江大学教授楼巍老师10堂维特根斯坦哲学课,一本书让你理解维特根斯坦:本书一共十讲,第一讲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生平及主要著作,之后九讲讲解了维特根斯坦重要思想——主要命题:“语言图画说”“语言和世界先天秩序”“不可说和显示”“私人语言的问题”等。这些话题在学界曾引起较大争议、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如此清晰的讲解,让读者多面了解维特根斯坦,一并解除对维特根斯坦的疑难。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的重要遗稿之一。书稿仿照列宁《怎么办?》为题,写于1978年,属于阿尔都塞“自我批评”工作的巅峰时期。作者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认真反思了1968年运动之后“欧洲共产主义”和民众反资本主义斗争的历史命运与革命前景,重新提出和思考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问题。尤其重要的是,阿尔都塞的思考始终以葛兰西为对话者,对葛兰西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做出了精彩而又深刻的解析和批评。鉴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中普遍出现的“葛兰西复兴”,鉴于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经常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富于活力的同一传统,这种批评就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对马基雅维利政治学的引人入胜的革命性解读构成这一对话和反思的学理背景,体现出阿尔都塞阅读方法的独特魅力。
暂时没有内容
《供词与放逐》 “让我们尽情地嘲笑一切吧!”从20岁起就失眠的E.M.齐奥朗,于76岁的暮年,写下一生的自白。《供词与放逐》是其思想成熟定型后的代表作,用片段式的哲思结晶、耐人寻味的短章句,表达了一系列对于存在、生命和世界的困惑。 《苦论》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也是他自称在法国“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齐奥朗风格”。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本书分为十个章节——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的嘲笑中,掺杂泪水的痕迹。
《唯物辩证法大纲》是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同志主持编写的最后一部重要哲学著作,是原定计划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的前半部,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精辟地阐述了哲学思想;同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际,从方法论上论述了学习和运用这些原理的重要意义。本书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较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的中国风格,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在新时代,其对于帮助广大读者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当我们说一个人是虚无主义者时,通常不是赞美。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是浑浑噩噩?还是认为生活不值得?或是一切都无所谓?本书作者诺伦·格尔茨指出,如果学会辨认虚无主义的多种类型,我们就能学会区分有意义与无意义,从而找到意义之所在。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到萨特、阿伦特,作者追溯了西方哲学中的虚无主义历史,对人们所熟知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提供了一种颇有新意和启发性的阐释。本书结合当代社会的日常情景,以生动有趣的案例,阐明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直击现代人灵魂,引发共鸣与反思。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将遗传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分子生物学及解剖学现代研究结果的许多线索编织在一起,严谨而优雅地证明了为什么说演化论不止是一项正确的理论,更是一个事实。 科学家不会轻易使用“正确”这个词,但在杰里的解释下,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在谈论达尔文学说的时候生物学家们很乐意这么说。达尔文学说是“正确”的,不是因为专家这样认为,也不是因为有什么世界观如此宣称,而是因为有不可辩驳的证据证明着这一点。关于达尔文学说有许多卓越的著作,但这一本与众不同——它使用近期新的证据,清楚、详细地解释了演化论,不容置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精)》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著,本书收入了马克思恩格斯1855年1月至6月所写的政论、时评和军事文章,共计107篇。这些文章中,除恩格斯的《欧洲军队》一文发表于美国《普特南氏月报》外,其他都发表于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新奥德报》和美国资产阶级进步报纸《纽约每日月坛报》。本卷所收录的文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涉及克里木战争及其进程,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统治阶级的对内对外政策,以及在当时条件下如何推进工人运动和群众性革命民主运动等重要问题。
哲学理论。本书在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中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作者认为,这些争论都深陷于主客体二元论的错误之中,并割裂了时间。在本书中,拉图尔独具匠心地开创出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现代”立场,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连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和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分裂,并试图通过组建拟客体,重构作者所谓的“现代制度”。本书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对当代科学哲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
在尼采、萨特和后现代主义者之后,英国哲学家雷·布拉西耶通过这部著作将虚无主义重塑为一个哲学问题。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皆处理了虚无主义的某一面向。作者通过研究虚无主义,对以现象学和批判理论为主流的当代欧陆哲学的一些核心观点提出了挑战。本书的主要论点有二。首先,作者指出,虚无主义并非“主观主义病态的恶化”,即“宣告整个世界的无效,并把现实化约为自我的关联项”。相反,它是“实在论信念的必然结论”,因为实在论坚信,存在着“独立于心灵的现实”;其次,作者提出,启蒙运动打破了“存在之链”,污毁了“世界之书”,作为启蒙进程的结果以及理性力量焕发的必然产物,世界的祛魅标志着知识发现呈现出令人振奋的趋势,而非灾难性的衰退。这些观点一扫虚无主义思想中的特别悲观主义色彩,是对当代人文困境所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隆重举办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凝聚共识的重要举措。为配合相关纪念活动,我社计划专题出版一系列相关图书,本丛书是这一系列几年出版物的一部分。书目包括: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4.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5.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7.马克思《法兰西内战》8.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9.马克思《资本论》(节选)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11.恩格斯《反杜林论》1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 的起源》1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本书是日本当代思想家柄谷行人思想转折时期的重要作品。在开始于1980年代中期的“探究”连载中,柄谷行人将关注点转向“他者”或“外部”,而这一重点的转变,意味着针对柄谷行人自1970年代以来一系列思考的“态度变更”。通过考察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尼采、马克思等众多现代思想家,作者揭示了包含在一般交往行为和交易行为中的偶然性,不仅贯彻并强化了自《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以来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和价值形态分析,而且为其后在《世界史的构造》中提出的“交换样式论”埋下了伏笔。作者在该书中对于“唯我论”的批判和突破,以及他对于一系列哲学话语和文学话语的性运用,使得该书成为继《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之后最重要、拥有影响力的著作。
本书为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介绍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罗兰·巴特的入门学术专著。作者结合罗兰·巴特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转变的过程,较为全面、清晰地阐释了罗兰·巴特的思想发展脉络和思想特征,及其在法国当代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同时,将巴特的思想放置于法国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思想图谱中,兼及德里达、福柯等后现代主义大家,将静态的理论分析与动态的思想发展史阐释相整合,构成了西方思想史的清晰线索,思想浓度高,极具启发性。作者的写作饱含理论激情,语言流畅,文采斐然。
稻盛和夫曾反复强调,其思想哲学的“原点”可以凝缩成一句话:以“作为人,何谓正确”当作一切判断和行动的基准。作者基于这一“原点”,对稻盛的人生足迹做了梳理和描绘,书中阐述了许多鲜为人知但蕴含无限哲理的故事。在此基础上,作者向我们系统地阐述了稻盛的成功方程式、企业经营的目的、人生观、工作观、经营观、幸福观、婚恋观、教育观、善恶观、国际观、政治观、科学观、生命观、心性观、宇宙观等是如何从这一“原点”中演绎出来的,帮助读者用一本书快速读懂稻盛和夫。
本书是广松涉的哲学代表作《存在与意义》(两卷本)的入门书或精华本,也是《事的世界观的前哨》 (《事的世界観への前哨》)的雏形。全书由广松涉写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8篇论文构成,其地位相当于笛卡尔的《谈谈方法》之于《 哲学沉思集》。本书在批判“主体-客体”的传统二元认识论的基础上,提出其自身具有原创性的关系性认识论。本书是广松涉对其哲学体系中 重要的代表性理论如“四肢结构论”和“交互主体性论”的初步构建和基本阐述,同时也包含其关系主义和物象化论的理论精髓。广松哲学体系中诸多论域和理论主题多由本书为前提而延展探讨。因此,对于想要理解广松哲学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极其重要而丰富的基础性先导读本。全书行文平实,新见迭出,细心的读者必可领会个中精义。
在本书中,通过分析一系列无法绕开的古希腊爱欲文本,福柯试图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在西方,性经验是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问题的?为什么身体的其他欲望(如饥饿)和集体关切(如公民义务)的问题,没有受制于数不尽的规则、条例和评判?为什么它们却唯独限定了性行为?
本书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思想史著作性经验史的第三卷。在本书中,米歇尔·福柯对西方社会的性问题进行了广受赞誉的考察。福柯带我们进入了西方时代的前两个世纪,进入了罗马的黄金时代,揭示了与古典希腊性快感观微妙但决定性的决裂。他巧妙地探索了那个时代哲学家(普鲁塔克、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塞内卡)和医生之间道德反思的文献材料,揭示了人们对快感越来越不信任,对性活动及其后果越来越焦虑。福柯是一位具有现代关怀意识的思想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推断出我们现代生活和困境的教训。
“世界学术经典”系列所选的学术佳作,成书于不同的时代,代表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主张。有些著作带有时代烙印,有其局限性或片面性;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从另一个方面显示出人类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编者希望这套书能够真正做到开卷有益,使我们自己在潜移默化中都成长为有思想、有理想、有品位的人。 《第一哲学沉思录(英文版)》是该系列其中一册。 《第一哲学沉思集》是笛卡儿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笛卡尔以怀疑的精神撰写此书,其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是质疑的起始点问题,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笛卡尔质疑法”。笛卡尔从介绍所谓的“怀疑方法”出发,条分缕析,达至怀疑特别而见确定性。为了达至确定性,笛卡尔将所接受的所有知识置于质疑的显微镜之下,甚至是任何可质疑的东西都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