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浪漫洪流”……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美的历史》将美的历史脉络呈现,它不仅是一部艺术的历史或美学史,而且是作者融合两者为美的概念所下的定义,涵括的范围自古典到现代。书中论及的美包含绘画、雕刻、建筑、电影、摄影、装置艺术以及文学等,领域广泛,包罗万象,以使广大的读者都能信服。 美是什么?什么是艺术?品味与时尚是什么?美是要冷静、理性观察的东西,还是会牵动灵魂的媒介?在艾柯的 下,我们走上这么一趟引人入胜的审美之旅,探索多变的“美”观,从古希腊以降,直到 ,并研析历世与美相伴相随的价值理念。除了密切检视视觉艺术,并援引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提供印证,他还扩大探讨范围,考虑爱情、女性的角色,以及丑、残忍,甚至魔性等课题。 《美的历史》这部 精美、份量十足的作品,提供读者多层次的路径,包括流动的文字记叙、绘画与雕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与评述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思想的专著。通过对其伦理美学思想的系统梳理,构建了一种面向现实生活的美学观念。 努斯鲍姆的伦理美学思想的重大贡献在于:强调美学研究与伦理学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从二者的联系入手探讨“情感”;为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具建设性的批评范式;对文学想象、艺术表演、政治修辞、公共文化的思考,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文学与艺术如何推进社会正义的进步事业;对人文教育的思考,为当代全球审美教育的目标与手段提供了新的启示。
本书从字源学出发,仔细梳理了 无 自身的内在结构,并严格基于《庄子》文本,对其中的 无 进行了细致地分类和深入地分析,揭示出《庄子》之 无 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三大类共六层含义:一是 有 之中或之外的 无 ,即与 有 共在的 无 (如 乐出虚 的虚);二是 有 之 无 ,即 有 的隐藏或 有 的缺失(如 中道夭 的夭折);三是作为否定的 无 ,即对人为之 有 的否定;四是作为 忘 的 无 ,即对自然之 有 的超越;前四种 无 因为都与 有 相关,所以拙著统称之为形而下的 物 之 无 ,那么第五种 无 则是形而上的 道 之 无 ,因为 物 之 无 之所以可能,就在于 道 之 无 ,即 道 是以 虚 静 恬 淡 寂 等虚无性形态存在的;第六种 无 是 无无 ,即之 无 ,它要否定任何将 无 变成 有 的企图,正是在不断的否定和自我否定中, 有 不断地生成和完成,
书稿按照时间顺序,从古希腊罗马美学、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德国古典美学等一直讲到现代的存在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虽然时间跨度较大,但却代表人物详全,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但丁、达芬奇、笛卡尔、莱布尼兹、培根、休谟、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叔本华、尼采、克罗齐、海德格尔、萨特等。在论述不同时期的美学史时,作者均从介绍该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通过阐述这一时期重要美学家的美学思想为读者清晰勾勒出该时期的美学思想简史。书稿文笔优美,理论叙述简洁明晰、详略得当,前后衔接顺畅,是青年学生及美学爱好者了解西方美学史的著作。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八篇完整清晰的历史学讲稿。全书贯穿着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开阔视野和客观态度,具体可划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篇,讲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的设想;第二部分是三篇,谈关于中国、文化与学术的
本书全面概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美学精神”,即在美论方面呈现的以“味”为美、以“意”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主客同构为美五大互补形态,以及儒家美论、道家美论、佛家美论的表现形态,以此作为考察中国古代美学史运行的轴心,为美学史的书写提供强大而独特的理论指导与支撑。
阎国忠、徐辉、张玉安、张敏编著的这本《美学建构中的尝试与问题(精)》对20世纪初期以来围绕美学基本理论的讨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认为当代中国美学有七种模式,并就其得失进行了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围绕美学的定位、对象、基本问题、方法论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一个综合并七种模式的新的美学大纲。
《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是雅克·马利坦为1952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举办的“梅隆美艺术讲座”准备的讲稿,用英文写成,次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一部极富特色的美学著作,《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对艺术和诗作了新颖而深邃的阐释,尤其是对“诗”作了全新的界定,视“诗”为事物的内在存在与人自身内在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作者从托马斯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批判地吸收古今哲学和文艺思想的丰富成果,显现出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哲学修养。
这是部系统研究朱光潜先生的著作,出版于1987年,同年台湾出了另一版本。在学界对朱光潜的批判尚没有完全止息的情况下,书中率先正面介绍和肯定了朱光潜在美学上的贡献,认为朱光潜虽早年服膺克罗齐,但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毅然“告别”了这位“知己”,其学术生涯很具代表性,是中国当代美学的缩影。
本书从美学、文化哲学、神话学、阐释学等视界对人类精神现象学的命题----生与死予以本体论、生存论、价值论的诗意运思,进而进入生存与毁灭的美学探究。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前提下,结合文化史、艺术史的丰富资料,提出一系列富有审美发现意义的见解。本书分为五个逻辑相承的部分。导论部分,简述思想文化对于生存与毁灭这一永恒精神主题的沉思。价值论部分,对生死命题予以价值论的沉思,并结合艺术文本加以分析。本体论部分,阐释东西方富有代表性的生存哲学及其死亡意识,对生与死予以生存论的领会。创造论部分,援引丰富的艺术史现象论述死亡意象及其表现方式。欣赏论部分,从阐释学、接受美学角度分析欣赏者对于死亡意象的艺术欣赏和审美发现。
刘绪源著的《美与幼童(从婴幼儿看审美发生增订版)(精)》以儿童审美心理为突破口,理论与实例相结合,说理娓娓而谈,文字生动活泼,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儿童美学理论书。该书出版后,作者进行了很多次的座谈、报告,在于读者互动和自身思考中,作者在婴幼儿情感发生、早期秩序感与理性生成等方面,又有许多新的发现和补充,内容上比上一版 扎实厚重,理论的构建也 显成熟。
本书从“方镇为国”的视角探讨了五代王朝建国道路的异同,梳理了“藩镇州郡化”诸项措施的渊源流变,勾勒出“藩镇时代”的地方政治人群活动,重绘了十世纪藩镇的多重面向,藉此呈现宋初“走出五代”的历史过程,并就
本书是杜厦的自传,写下了其近70年的个人经历。从家庭出身、亲历“”到知名学者、成功商人,他的命运像在浪中搏击,每一次浮沉都出现在风口浪尖上。他以自己传奇般的经历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波折,叙述着个人的心路历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商代的审美意识问题。商代是个有信史的时代,其文字和器皿的形态,都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生动丰富的审美观念的记载。它们在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历史变迁中,无疑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尤其对后世审美意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写作本书其间,作者正辗转中韩两国。也许是得益于对生命的漂泊感的领悟,作者对商代文字、文学、青铜器、陶器、玉器的审美观照中无处不流露着生命情感的激荡,商代文化中一种超人的巨大历史感和宗教神秘感也咄咄逼人地显现于其中。除了甲骨文字之外,作者还选择了器皿作为探寻那个世界审美精神入口的动机,初步建构起了一套商代文明研究较为理想的批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