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来风行欧美高校的思想史教材,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罗兰 斯特龙伯格扛鼎之作,中文版面世以来屡屡再版,以高屋建瓴的历史眼光、激越昂扬的文字表述、犀利透彻的哲理分析,生动而简约地勾勒了现代西方思想全景。 在本卷中,作者依循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谱系,回顾了从中世纪后期到启蒙运动的西方现代思潮: 中世纪是巫术与魔法的时代,也是现代科学和哲学诞生的时代,其后期出现了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复兴,这一次复兴为随后的一切发展奠定基础并创造条件。 17世纪是个 天才世纪 ,从开普勒、伽利略到笛卡儿、牛顿,西方世界走入科学和理性,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分裂开来。科学革命塑造了这个世纪,并波及政治领域,思想转向启蒙。 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人们将认识世界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世。启蒙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浪漫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世界中国学”特殊贡献奖得主杜维明先生与17位代表各大文明传统的世界知名学者的对话实录。对话者包括社群主义思想家迈克尔·桑德尔,批判社会学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社会现象学代表人物彼得·伯格,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等。思想家们围绕全球化与文明对话、现代性与精神传统、后现代主义与后工业社会、公共领域与市场及政府、启蒙人文主义与生态文明等世界性的思想议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对话一方面阐发了中国文明的基本理念、重要思想和哲学智慧,另一方面也反思地评析了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潮。
《近代哲学史》(1833/34)是谢林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不是像普通学者那样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而是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出发直到谢林本人的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其中不但包含着后期谢林对于自己的早期哲学的自我检讨,更包含着他对于黑格尔哲学的详细的批判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谢林重点考察了近代哲学的“主体”“存在”“思维”“经验”“上帝”“自由”“本原”等核心概念,借此揭示出了他所强调的“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之间的区分和联系。由于在谢林看来,对于哲学史的阐述同时也担任着哲学导论的任务,因此他的《近代哲学史》不仅是一部哲学史名著,而且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精神实质,理解谢林的后期哲学、谢林在德国唯心主义中的定位、谢林与黑格尔的关系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品,他整理了苏格拉底与友人的谈话,用对话体形式展述其哲学思想。本书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文艺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其中主要探讨的是理想国家的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书是根据目前流行的布鲁姆(Allan Bloom)的《理想国》英译本译出,全注全译;翻译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杨献军,其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全书正文后还附有其他版本所没有的 阐释与导读 ,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思想精华,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版本。
本书旨在尽可能多地依据文本,尽可能多地结合其语境,对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作出较为全面、较为系统、较为深入的阐释。全书分6章。其中第一章旨在将作为哲学家的莱布尼茨的一生刻画成其酝酿、阐扬、完善和进一步深化其哲学体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一种历时性考察。第二至五章,则可以看作是对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一种逻辑的或共时性的考察。其中,第二章着重阐述了莱布尼茨哲学思想所依据的三项基本原则,即矛盾原则,充足理由原则和圆满性原则。接下来的三章依次考察了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三个基本构件,亦即它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学。最后,在第六章,从德国古典哲学、意志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直觉主义美学、现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等六个层面对莱布尼茨哲学对后世的深广影响作出较为简洁的
对当代中国人而言,财神一直是家庭祭仪和新年礼俗中的标志性神祇,对财神的崇拜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尽管供桌上的财神神像十分常见,但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财神信仰根源为何。 五通神 开始是山魈一类的精怪,邪性是他 鲜明的特征。他不是文化英雄、美德化身,相反,他恃强凌弱,体现了人类 丑陋的恶习、贪婪和欲望。但从18世纪起,其变体五路财神成为掌管世间财富的 神祇、江南财神信仰的核心。 万志英以大众或通俗 为大框架,审视了五通信仰的缘起和漫长演变。这份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的研究,充分展现了中国 文化中神灵的邪恶面,及其在道德上的暧昧与矛盾,使我们得以窥视不同时代背景对普通人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传习录》是研究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哲学思想以及心学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的内容生动而活泼,共分上中下三卷,上、下卷主要是王阳明与弟子、友人的论学问答,中卷主要是王阳明的论学书信。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最容易体会《传习录》思想的方式,就是用一种心灵的碰撞、一种情感的共鸣去阅读,去思考。这也是郦波教授之所以选择从评点入手,去走近这部伟大的心学经典的根本原因。 在郦波教授的引领下,读者跟随他的评点,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置身阳明先生与弟子们其乐融融的课堂,在阳明先生与弟子们的问答思辨中,收获一种感悟,获取一份心得。
《哲学简史》是一部通俗哲学著作,是在其鸿篇巨制《西方哲学史》的基础上勾勒新意,编撰而成的又一部全新的哲学史入门书。 罗素在其《哲学简史》中,以各个哲学流派及其代表哲学家为中心,记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各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家生活的时代状况加以描述,内容涉及历史、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帮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把握西方哲学两千年来都出现了哪些哲学观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是如何影响后世的,当然还包括罗素本人从哲学家的角度对这些哲学观点给出的回应及批判。 罗素的《哲学简史》一改以往哲学书的艰深晦涩,通俗易懂,可谓是了解西方文化的入门书。
以反讽和非反讽的视角探讨古代诸子的世界 重新思考和体验中国人的生存经验、思维习惯和自我身份 长期生活于中国、从事中国思想研究的美国汉学家任博克, 在天台宗、庄学研究有非凡的造诣。 作者对按照西方思想模式解读中国经典提出了质疑,力图表现中国经典的特殊品格与人类价值。 中国与西方到底有何不同? 比照希腊-欧洲思想的主客二分,中国古典的思维方式、内在人格和生存经验,都指向了一个连贯的整体(“理”),其犹如格式塔。 虽是古人的传统与经验,却依然活在当下中国人的自我心灵、关怀策略和政治认同中。 与西方思想相比,中国早期思想家如何理解相同与差异、自我与他人、内部与外部、相对与绝对?任博克在《一与异的反讽》一书里,基于中国传统思维与起源于古希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是日本经历剧烈动荡的时期。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处于亚洲一隅的日本被卷入世界市场,从建设近代 到追求成为“世界的日本”,再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 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不同思想激烈交锋的过程。面对 建设,日本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 构想,包括日本 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以翻译出“哲学”一词而名闻天下的西周、被称为“东洋卢梭”的中江兆民、创办民友社的德富苏峰、民艺运动的推动者柳宗悦、社会主义理论家幸德秋水、日本的女性主义者平冢雷鸟等。 围绕这些思想家及其代表作,结合时代背景并尽量引用原著,本书以文库本的体量,依次介绍了启蒙思想、自由民权思想、国粹主义、人权思想、民本主义、教养主义、民俗思想、科学思想、女性主义等,以此带我们了解日本近代的思想发展历程
书号:9787301344804 书名:探寻理想政体:儒家的差等秩序 定价:9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中国思想通史》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一部里程碑式的通史著作。第五卷脱胎于侯外庐著《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册(原名《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册;后补充修订,改名《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其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船山思想开篇,以维新先驱龚自珍勇敢的历史预言结束,论述了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的早期启蒙思想。其中,详尽分析了章太炎具有科学性的成就、重大思想变迁以及复杂的哲学面貌。
在解放以后,我时常想: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它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我所希望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 这种企图,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就困难多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要在长期生活、工作和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专靠读几本书是不能懂得的,更不用说掌握和应用了。解放以后,提倡向苏联学习。我也向苏联的“学术权威”学习,看他们是怎样研究西方哲学史的。学到的方法是,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作为条条框框,生搬硬套。就这样对对付付,总算是写了一部分《中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思想史研究产生了大量卓有成绩的学者和大批重要的学术成果,方光华、兰梁斌主编的《中国思想史经典精读》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了30余篇能够大致反映中国思想史研究进程概况的论文或经典著作的节选。这些论文或论著的节选或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具有启发性,或在儒学思想研究、道家道教思想研究、佛教思想研究、哲学思想史、政治思想研究、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具有开创性,或对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本书还对所选论著辅以简要导读。 《中国思想史经典精读》为文史类研究者的必选读物,既可以独立成为中国思想史学科研究生的入门教材,也可以作为其他文史学科入门教材的补充读本。
本书主要叙述从南宋朱熹到明末的思想发展,五十余万字。作者通过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试图将中国古代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研究熔为一体,对南宋朱熹至明末这一时期的思想历程展开系统梳理和考察,比较全面而深入地阐释了这一时期所有重要的思潮和理学家的思想,如朱熹、陆象山、陈亮、叶适、黄震、邓牧、王阳明、王廷相、黄绾、吕坤、王艮、何心隐、李贽、方以智等。
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是17至18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作家、讽刺文学的代表,其作品包括散文、诗歌、政论等,但至今只有《格列佛游记》为中国读者熟知。这部斯威夫特作品集,除 翻译《论雅典和罗马贵族与民众的竞争和争执及其对两国的影响》和《书籍之战》外,还提供了《木桶的故事》新译本(从Walsh编本的150余页注释中选译了少量注释),另附沃顿对《木桶的故事》的反驳,以及几则相关文献。随着我国学界古典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文学作品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斯威夫特的作品不仅是讽刺文学的典范,也是我们 透彻理解西方“古今之争”的门径。另外,刘小枫教授为本文集写了题为“古今之争的历史僵局”的五万字长篇导言,揭示了斯威夫特及其写作在整个思想史大脉络中的重要性。
众妙之门:与老子一起思考·道篇 定价 58.00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0年05月 开本 32 作者 史贤龙 装帧 平装 页数 0 字数 308000 ISBN编码 9787540255091 重量 0 《老子》的注译与解读,首要在择定 “文本”,否则是以讹传讹,注译更是错上加错,徒劳无益。本次注解,做了四个工作:考、释、译、论。 考,即考订《老子》原文的文本。以帛书乙本为基础,帛书甲本、郭店本、王弼本校正相关阙文,将确定后文本改为简体字,以方便今人通读原文,本书的字释中说明使用今字的来源。 释,即字意的解
作者通过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试图将中国古代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研究熔为一体,对隋唐至北宋这一时期的思想历程展开系统梳理和考察,特别是紧扣学术思潮中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如玄装、法藏、惠能、刘知几、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司马光、邵雍、周敦颐、张载、二程、苏氏父子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