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中国哲学的脉络,从搞懂中国哲学三大流派开始。 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带我们真正读懂了中国哲学的三大流派 儒家、道家、墨家的诞生和发展。 孔子的 礼 其实就是生活指南,连每个人该听啥歌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老子的《道德经》其实就是一份写给统治者看的述职报告; 墨子竟然是个嘻哈侠,他的核心思想 非攻,兼爱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peace and love! 从原始社会到百家争鸣,轻松搞懂儒家、道家、墨家的诞生和发展,让你在哈哈大笑中,不知不觉就理清了中国哲学的完整脉络! 翻开本书,分清中国哲学的三大流派,理清中国哲学的来龙去脉!
你是不是也对种类繁多的国学典籍头疼不已?你是不是想要一本轻松有趣的国学入门书?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就带读者分清了国学的各大门派,理清了国学的来龙去脉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魏晋玄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儒家 就像HR,*会处理人际关系,把国家秩序安排得明明白白; 道家 向往自由,推崇无为而治,offer送到手里都不接; 法家 都是职业经理人,他们用开公司的套路,把国家一步步做大做强; 玄学 就是摸鱼哲学,清谈就像在公司例会上扯淡; 理学 是儒学的全新款式,说社会秩序也是自然规律,要追求 天理 ; 心学 专门跟理学抬杠,说人心就是 天理 ,要知行合一,追求 良知 。 本书延续半小时漫画系列严谨又搞笑的风格,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程颐、程
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全书28个章节,涵盖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孔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学流派,以及中国历 代表性的哲学大家,并论及中国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 自问世以来,《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一直是世界 大学的中国哲学通用教材, 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历久弥新。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是弗兰克·梯利在康奈尔大学教书时编写的教材;出版于1914年,书一经出版,立即被哲学界奉为名著。在这之前,无论中西方,鲜有像样的哲学史专著,即使大学里的哲学系也是为各家哲学流派所控制,很少讲授现代意义的哲学史课程。可以说梯利的这本书开创了哲学史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哲学史编写的范本。在它以后,卷轶繁多的哲学史才开始陆续出现。我们读这本书,是因为梯里开创了一门学科――以前的哲学史类书籍,充其量只是“历史上的哲学”,只是罗列了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以及他们提出过的观点,至于他们的内在联系,着墨不多。梯利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认为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成是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
《太玄与易学史存稿》是岭南学术文丛之一种,也是作者问永宁的论文合集,收录了作者在学术道路中所作的若干文章,在文献考证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着易学的历史发展、不同易学家的思想、经典文本《太玄》的考证等几个方面进行阐发。对重要易学家思想的探索如杨简、黎遂球、权克中(韩)、扬雄等,主要考察其人的易学思想及解易的方法,并对其思想进行评价与思考;对易学文本的考察则以《太玄》的作者、测词、筮法、与古易的关系等为主,学理性强,展现了作者深厚而扎实的学术积累。书中还贯穿了作者的思考及对当今易学研究的一些看法,体现了作者的质疑反思精神。全书论据扎实,引证丰富,编排适当,行文流畅,既有历史脉络的梳理,也有经典文本的注解,是研究《太玄》与易学关系的重要参考,也是作者多年易学研究成果的展现,亦为当
本书是全面了解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思想的一部指南。作者多米尼克·奥米拉是新柏拉图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本书开篇简要介绍了普罗提诺的生平和作品,正文部分对普罗提诺《九章集》中的重要论题进行了导读和论述,结语对普罗提诺思想的接受史做了详细的梳理,并附有进阶阅读指南。《九章集》是普罗提诺思想的结晶,由其学生波斐利编辑成书,共54篇,涉及身体、灵魂、理智、太一、世界生成、恶、美等论题。作者引导读者深入探索普罗提诺的原创思想,并揭示他对其他哲学家的思想的批判和发展,从而构建普罗提诺个人以及柏拉图主义思想的全景。
本书是全面了解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思想的一部指南。作者多米尼克·奥米拉是新柏拉图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本书开篇简要介绍了普罗提诺的生平和作品,正文部分对普罗提诺《九章集》中的重要论题进行了导读和论述,结语对普罗提诺思想的接受史做了详细的梳理,并附有进阶阅读指南。《九章集》是普罗提诺思想的结晶,由其学生波斐利编辑成书,共54篇,涉及身体、灵魂、理智、太一、世界生成、恶、美等论题。作者引导读者深入探索普罗提诺的原创思想,并揭示他对其他哲学家的思想的批判和发展,从而构建普罗提诺个人以及柏拉图主义思想的全景。
本书分三个阶段对哲学的产生、发展和流变加以论述,分别为希腊化时代和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帝国和古典时代晚期、中世纪。全书以时间为序,以哲学家为主线,从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和罗马哲学谈起,再谈到奥古斯丁、皮埃尔·阿伯拉尔、托马斯·阿奎那等哲学家的思想脉络,条理清晰,观点明确,阐述哲学的相关问题,梳理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同时结合图表、插图、文献选读等形式,对内容加以丰富,便于读者使用。 作者简介
本书按照时间线索,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时期哲学”、“16世纪末—18世纪上半期西欧各国哲学”、“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和“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六章对西方哲学史做了全面的介绍,以完整准确地、从发展观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从原著出发,占有第一手原始资料,力图从广阔的哲学—文化环境和哲学家本人的思想实际阐发哲学史,充分吸收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奉献给读者一本通识性的哲学读物,是普通读者了解学习哲学以及哲学系考研学生的图书。
《传习录》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 立德、立功、立言 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此版在叶圣陶注释的绝版版本的基础上,重新整理,查缺补漏,再做修订。确定新高度,再现大师眼中的大师,专业性毋容置疑。
内容推荐 杨天才等的《周易》主要内容有:题解、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其中题解、注释、评析为作者在长期学习和研习前人注解的基础之上的心得,其中于前人未解或解之未的之处多有新见。当然,作者并不敢视此为确定之说,只是出于 引玉 之思而言之,或为贻笑大方,冀见之于高明批正,当为学易、研易之快事。 题解 部分,主要概述一题、一卦之大义,并从内容上做出简略解析,期以明确、简要的解释,勾勒出卦象及卦爻辞的主要内容。 注释 部分,在标明疑难字音、字义和分析句式前提下,主要解释卦爻辞与卦象之间的联系及其所蕴涵的意义。对于占验吉凶而言,重在阐发动变之爻的意义,所以 述评 基本上是一爻就附有一 述评 。 目录 前言 周易上经 乾 坤 屯 蒙 需 讼 师 比 小畜 履 泰 不 同人 大有 谦 豫 随 蛊 临 观 噬嗑 贲 剥 复
哲学是怎样产生的? 柏拉图的思想都受到哪些人的影响? 黑格尔是怎样建立起庞大的哲学体系的? 在《哲学简史》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部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的2500年间西方哲学史,还能看到一幅有历史环境、文化背景、时代主题,精彩纷呈的发展长卷。 《哲学简史》像小说一样生动地呈现了哲学家们都在研究些什么,哲学又是怎样发展的。翻开《哲学简史》,走进哲学大门!
本书由“补篇”和“前著”组成。 “补篇”揭示了中国上古思想史的秘密:“巫”的基本特质通由“巫君合一”“政教合一”的途径,直接理性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大传统的根本特色。巫的特质在中国大传统中,以理性化的形式坚固保存、延续下来,成为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钥匙所在。“前著”则从剖析孔子的仁学开始,提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认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为因素,孟、苟从内外两方展升为光辉的个体人格和的人类特征,而以“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为总精神。在此前提的贯穿下,渐次论述了自先秦到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
《中国哲学史大纲》为胡适所作,是中国学者运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标志。它所获得的赞誉无以复加,不但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而且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奠定了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
《中国哲学史大纲》为胡适所作。它所获得的赞誉无以复加,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哲学史的开山之作,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奠定了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部著作。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即《四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时人的言行,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时人相与言谈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和《中庸》原本都是《礼记》中的篇目,《大学》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庸》强调为人处世要不偏不倚,讲中庸之道,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石。 南宋大儒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放在一起,加以注解,撰成《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概念正式形成。从此,《四书》成为科举应试的 书,也是学习“五经的阶梯”。当下,它仍是我们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绕不开的经典名著。 此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全注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