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的主题是“从天文到人文”。中华先贤以天文为坐标,创建永恒而常青的太阳历,划定精确的时间单位,建立无限循环的时间系统是中华文化、中医文化的起点。中篇的主题是“以天文论人文”。历
。。。
本书为探测阴阳、宏观宇宙、立断吉凶之学也。易经五行灾异说渊源于《春秋》,本之于《书经·洪范》,根据《易经》之本旨,卦气卦候谶纬之学,益之以《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及阴阳家邹衍五行始终之大宇宙现,如是而合成一门大学问。是书仍《易》《书》《礼》《春秋》微言大义之总和,亦诸子百家之精思奥旨。 附录取《易纬》中为先儒引述较多者五种,外加《参同契》一种。作者会通诸说,精注于此,亦有辅于《易经》之运用与会通也。
《易经的逻辑》是对《易经》进行释读的青少年国学经典普及读物。《易经》分上下经,上经三十卦偏重于国家政治,下经三十四卦偏重于社会人生。本书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编排,每卦独成一篇,每篇都有概括性的小标题,义旨明了、直观生动。由原文、译文、论卦(说爻)、历史链接四个板块构成,“历史链接”广泛取用古代历史事例,用以说明爻辞的要义,语言通俗易懂、活泼有趣。
《隐藏的易经》以全新的方式解读《易经》和《道德经》等中国古代典籍,揭示《道德经》中隐含着与《易经》相通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找到可以代替爻图阐释《易经》原理的特征数142857,解开了《易经》中震巽爻图互换等谜题。以特征数142857为中心,作者对五行、中医、九爻经等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阐释、破译,切入角度独特,观点新颖有据,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由于当今人们已经认识到“象数易学”及“易学象数学”的“易”理”以及其方法的内涵,是非常容易与现代的科学知识及各种人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易学象数学”中关于“象”“数”研究及其运用方法的著作与文章,尤其是关于“易象”与当今科学知识相结合、相印证方面的著作与文章更甚(这些论著往往被称做“科学易”)。即使如此,有关“易数”及“象数易学数学”等“易理”数理机制方面的研究与规律,虽然大家都很感兴趣,社会上也有许多人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可是著作、论文与文章,由于从大的思路与数理方法上讲,并没有继承古代数理(包括象数方面的数理)或脱离现在人们的一般认识,故而有关“古”或“新”的“易理”数理思路与方法方面的论述,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易学》中的“象”与“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
书稿选取约25位有影响的、能够体现时代特色的明代易学家及30余部易学著作加以研究,研究成果汇集成书,串成了这部《明代易学史》。
。。。
《周易》为群经之首,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易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易学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周秦诸子易学、两汉象数易学、魏晋玄学易学、宋代理学易学、明代心学易学、清代朴学易学及近代科学易学等,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不同的易学家和易学派别从各个角度对《周易》和易学进行解说、诠释和弘扬,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顺应新时代发展,《中华易学》力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整合多学科、多方面以及海内外的资源和力量,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易学文化研究,始终坚持正确的治《易》理念和宗旨:繁荣学术,强化学科建设;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