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编著的《论语全书(超值全彩白金版)(精)》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全书(超值全彩白金版)(精)》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 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在人生的字典里,我们总把“财富”、“知识”、“权力”、“名望”放在重要的位置。我们试图用2万多天的生命,去追寻这些我们以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以为先有了这些,才会有幸福,开更好的车,住更好的房,吃更的酒宴,去更令人羡慕的盛会,但是当曲终人散,繁华落尽,内心依然空虚落寞,怅然若失。 等待幸福的心,被你丢到哪里去了呢? 这是一本开启、彻悟直达幸福的手册。 烦恼如何产生的?满足的自我本身是一个假象吗?如何进入当下,感受此时此地的幸福?对时间与空间的焦虑,其实是完全不必的?本书从分析烦恼产生的根源入手,从自我的虚像入手,通过对当下和时间的思考和一个个睿智的哲学和科学故事,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心灵世界的大门。 你会发现,开启的幸福一直就在自己那里,从未远离。你会发现,觉醒后睁开的双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讲述《孟子》*后一篇《尽心篇》的整理稿。《尽心篇》是《孟子》的完结篇,被南怀瑾先生视为孟子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孟子“在讲完外用之道以后,讲传心的心法”,故尤加重视。全篇以“尽心”点题,以“修身立命”总领全篇,阐述了“良知良能”、“仁民爱物”、“民贵君轻”等一系列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和内涵,并进一步阐释了孔子“乡愿德贼”之说等。
在中国文化思想 ,以儒、道的视角来理解和诠释 的思想,以及以 的视角来理解和诠释儒、道的思想,会通三教之论著,十分丰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特色的显现。 然而如 明末四大师之憨山德清与蕅益智旭,以 禅意注解儒道两家根本经典的专著,则尚不多见。他们的这些著作,不仅对了解儒道的思想为人们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对了解 思想也给予了新的启发,值得重视和研究。 《四书蕅益解》是蕅益大师对儒家四书的理解记录。从中读者可以领悟到由禅意注解儒家专著的独特之处。
《大学》、《中庸》的内容涉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是儒家的代表性经典。《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是作者傅佩荣集多年研学中西哲学和古典文献的心得,通过授课讲解的形式,引述故事、案例、个人经验与心得,使枯燥的原典变得较为活泼有趣,帮助读者跨越时代的差异,去领会古代先贤的理想和价值观念,以其智慧和教诲来指导当代的人生。
本书侧重于收录梁启超对于儒家哲学方面的内容,并以儒家哲学、儒家政治哲学和儒教这三个方面,将所收录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分类,这样的分类主要是基于梁启超对于儒家哲学论述的重点和编者对于儒学的理解在内。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朱熹错了:评朱注四书》分为四部分,依序是针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朱注所作的批评辩证。其中《论语》的内容最多,着重指出孔孟的基本观点是“人性向善”。探讨《孟子》部分时,作者分析了一系列与人性有关的概念,最后也与朱注得出大不相同的结论。《大学》部分中,作者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既与朱注有别,也与王阳明的诠释不同。到了《中庸》部分,作者则像是撰写一份心得报告,因为前面三书确立了儒家的思想基调,至《中庸》已有总结的意味。
《春秋繁露》是后人汇编的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著作集,是研究董仲舒以及西汉儒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本书选注、选译了其中主要的篇章,以期展现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概貌。 董仲舒是汉代 重要的经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是具有开创性和体系建构能力的哲学家,集先秦儒学之大成,对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都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了解董仲舒以及汉代儒学思想,有助于梳理和理解儒学成为两千多年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关键历程,以及汉代儒学充分吸收、容纳先秦各家思想以应对时代挑战,建构庞大儒学体系的思想脉络。
国学典籍浩繁精深,研读者难免无从着手。本书为“轻经典”丛书之《孟子》,从中遴选出200句精粹,条分缕析地加以解读,让读者在200句之内领会孟子的思想精髓,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提高阅读效能,将厚书读薄。对于每句经典,我们配置了出处,生僻字注音、注释,译文,经典解析,故事链接,古为今用,并精选了典雅的古版画穿插其间, 意趣盎然,轻轻松松带你走进经典的思想世界。
作者从儒家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角度出发,分步解析如何修止、修定、修静、修安、修虑、修得,贯穿儒学始末,寻找修身之法。摒除世人误区,告诉大家,真正的自处之道,非佛非道,正是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它不止是治世之学,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修身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