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中国文明正面临严重危机,而正是对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忧患,在当时的儒者间引发了 道德伦理 与 事功伦理 之争。 明道谊而计功利 ,遂成为冲出程朱框架的新口号,显示出儒学发展的新倾向。在 责任伦理 的原则已成为共识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思想脉络,或可为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回应,寻找到传统的哲学资源。 田浩教授的这本成名作,在新发现的陈亮作品的支持下,具体探讨了陈亮思想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宋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参照着两位论辩对手的具体阅历及性格,展示了朱熹、陈亮间的 道德与事功 之辩,从而再现了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历史性。缘此,本书被汉学宗师史华慈推许为自己所读到的 以西方语言叙述宋代儒学思想多种特征的最生动、最易理解的作品之一 。
本书作者以自身数十年阅读《论语》的工夫为根基,以多年讲学积累为基础,完成这部文质兼美的《论语》读本。本书每章包括四部分:《论语》原文、注释、语译和讲析。原文部分,采用权威底本,准确无误;注释部分,注重会通,以简驭繁,解释清晰而明确;语译部分,尽量切合古人语言特点,十分注意气氛与语言力度,力争兼顾达意与传神;讲析部分,作者用力最深也最有特色,作者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阅历,多有新见。作者试图融汇文史,打通古今,使人阅读古籍,思索生命。本书语言朴素生动,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更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习近平曲阜孔府考察时,翻阅并表示“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之《孔子家语通解》)《孔子家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事迹言行的重要文献,是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派的宝贵资料,曾被视为王肃伪作,现学术界正重新认识其重要价值。《孔子家语通解》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资料全面,序说及注释科学严谨,亦注意了行文的晓畅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
本书是作者从三十多年公开发表有关学术论文中精选出的36篇文章汇编而成的自选集,内容包括“前诸子时代思想研究”“易学研究”“儒学研究” “道家哲学研究”“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史”“石峻先生与中国哲学”六大方面,注重对新资料的发掘和研究新方法的运用,主体内容主要集中在《周易》和儒、道两家,即主要集中在经学和子学两个方面,不仅对殷周之际及西周初年的思想、《周易》经传、现代易学进行诠释和探讨,而且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孔子与儒家、经学及儒学的复兴、老子与道家等进行阐释、剖析和展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和前沿性,是一部有分量、有新见的论著。
本书从儒学历程、儒学关键词、儒学与当代社会三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内涵以及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勾勒出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诠释了儒家关键词汇,在概念的解说中反思过去,在历史的梳理中展望未来。全书内容精当,集专业与通俗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中国儒学讲义。
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诠释史,既包括对五经四书的经典诠释,也含着对孔子思想的义理诠释。以孔门后学为代表的先秦早期儒学正是这一阐释、诠释历程的开端。对孔门后学的儒学诠释成果予以梳理,是纠正和弥补以往早期儒学研究基本呈现出 孔 孟 荀 三段论的化约式论述格局的缺漏。 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孔门后学与孔子言行文献的整理部分。孔门弟子后学,对于儒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其价值在于孔子 儒学思想 的 提问者 ,塑造和建构孔子 儒学思想 的 记录者 与 整理者 。 第二部分是孔门弟子对孔子儒学思想的体知、体证和践履,即 生命诠释 。通过作为 践履者 的孔门弟子颜子和曾子以自我生命去实践、诠释儒学精蕴的两个个案考察,来突出儒学的生命化、实践化特征,呈现出儒学在为己之学、内圣践履方面的成就。 第三部分是孔门
本书以孟子学传统为核心,探讨儒家心性论/形上学的身体基础。本书的基本预设认为儒家所理解的身体是形、气、神(心)一元三相的构造,其形气面涵摄内、外身体的生理功能,心气面涵摄意识与形上的功能,气化面则同时涵摄个体与万物同体的物质基础与形上基础。再者,由于儒家重视人的本质与文化传统之内在关联,所以也重视身体的社会面相。儒家四体一体的身体观显示出身心一如、天人合一、内外相续—简言之,即存在连续性—的特色。不但传统儒者所强调的“生色”“钱形”“圣人气象”“良知知觉”诸说,可从其身体论的观点得到恰当的印证。儒家建于“形体”之上的“形上学”、规范人生与滋润人生并重的道德哲学,以及人与社会或自然相互感应的一体论,亦可经由这种纵深的、体现的身体观得到另一种理解的线索。
韦伯作为西方社会学界的思想高峰,其对儒家的解读始终深刻影响着西方对中国传统的判断。 但韦伯的理解是正确的吗?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从经济伦理、财富思想、支配类型、理念类型及决策伦理五个角度分析韦伯对于儒家解读的特点和不足,不只具体地指出韦伯对儒家的理解盲点,还应用韦伯的方法学来新论儒家,试图补足韦伯对儒家在研究上的遗漏,完成韦伯未竟的探索。 儒家也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新的视角而得到了不同的诠释。
本书是王蒙先生与赵士林教授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对谈录。全书以中国文化的主脉 儒道佛三学及其影响下的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宗教意识、文化性格为对谈的核心内容,从历史、现实及与西方文化的比较视角对其进行了鸟瞰式同时又深入的争辩、理解和分析。 对谈的重心不在于对儒释道三教思想做严谨而又细致的全面介绍,而是直入堂奥,针对其主要精神、主要智慧做深入而又别开生面的阐发。对谈的目的也不在于对以儒释道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做批判性的解读,而在在于接续其精神做创造性的理解。
1982年新加坡教育发展总署邀请了杜维明、、许倬云等八位教授,就新加波中学的“儒家伦理”课程进行讨论,发表演讲,以期拟定一个观念性的纲领。本书就是这次“极富吸引力的思想探索”的记录,由三部分组成,部分包括杜维明的四次公开演讲,主题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儒家对于“学”的理解、儒家伦理与东亚企业精神,以及儒家伦理在东亚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作者与新加坡国会议员和几位部长们的讨论的记录审定稿;第三部分是作者对新加坡开设中学儒家伦理课程方法提出的一些建议。
《原儒》凡两卷三篇,作于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五年。此次以一九五六年上海龙门书局印本为底本点校。 《原儒/十力丛书》是熊十力论述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原学统篇》,上承孔子所开内圣外王之鸿宗,论定道、名、墨、法、释诸家之旨归,审定儒家六经真伪,以复孔子真面目,以立儒学之正统。《原外王篇》,融贯《大易》《春秋》《礼运》《周官》四经,以见圣人数往知来,为万世开太平之大道。格物之学,乃穷究治化之利器;仁义礼乐,为端正治化之始源。《原内圣篇》,探寻天人、心物之理,详释孔子之人生思想与宇宙论,以开显内圣学之渊奥。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15个重要启示。本书面向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海内外读者,特别是国内的年轻读者,着重对其中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进行了阐发。 为政以德 与 政者正也 是儒家政治理论的两个核心命题,而 德 与 正 更是主导传统政治的主要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儒家传统对于政治的认识和治理的建构,就是围绕着这两个命题、两个理念展开的。因此,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既是研究儒家政治与伦理的必然路径,也是破译中华文明弦歌不断的政治密码。本书从众多中国古代典籍中,选取100余条经典名篇、名段、名句原文,对其进行准确精练的注释、通俗易懂的译文以及富有时代意义的解析。一方面,突出了 当代价值 :结合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政实践,为当代读者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
儒学的人学,研究人的问题,研究人在身、家、国、天下中如何做人成人、成为理想的人的问题。孔孟之道正是儒家人学研究人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人对人的理性认识和美好期盼。随着儒学在古代占据统治地位,孔孟之道在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社会政治史等领域影响广泛而深远。科学说明孔孟之道的学术思想内容,深入系统地揭示孔孟之间的逻辑联系和精神宗旨,帮助读者认识和把握儒学思想,为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提供传统的思想材料,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经学萌发于以农立国的宗法制下的古老中国,其经典为古代中国道术之总汇,突出地表现出其学说,理论和思想主张的两重性:既讲因革变易,又标尚平撕、折中与不变;既提倡独立思考,倡说对经书《尚书》不能尽信,要敢于藐视不遵礼义的大人物,又宣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既标尚忠信,又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为一些侈谈大方向正确而违背道德准则之徒提供理论依据。既标榜尚汤.武革命,除暴安民,又倡言事君必忠,不许造反·既倡言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又谓:“君子思不出其位”,既要人们立大志,声言“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又谓“父母在,不远游”……
《论语》记载了孔子和弟子们的问答,凡20篇,是儒家基本经典,影响极大。古往今来,注家众多,其中以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译注 为脍炙人口。 《论语译注(典藏版)》是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简体字本)的一个扩充版,增加了原来简体字本没有排而原来繁体字本有的《试论孔子》、导言、例言、《论语词典》等,使读者得见简体字本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全貌。同时在纸张材料和装帧方式上 考究,具有典藏价值。
四书五经是中国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文化典籍,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自西汉“独尊儒术”后,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阅读四书五经,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
本书以同情理解之态度,以崇敬仰慕之心情,以希贤希圣之志趣,带领读者走进孔子的思想世界、精神境界。全书围绕孔子的思想学说与人格境界及其历史命运与各种争议,长时段、大跨度地展示了孔学的内涵、精髓与价值,注重孔子的思想与人格应对当今中国与世界的现实问题,是集学术性与思想性、历史性与现实性、专业性与通俗性为一体的著作,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儒家传统的现代转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促进世界多元文明交流融合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